评论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评论

甘征文:岁月磨不掉的光环

来源:郭 意   时间 : 2016-10-09

 

分享到:

  2014年金秋,汨罗影剧院人声鼎沸,座无虚席,汨罗市首届花鼓戏艺术节开幕式上,汨罗市剧团演出《八品官》博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湖南省花鼓剧团张立功团长观后发表感言:“汨罗的《八品官》三十年后还演得这么好,我们回去要反省,还要专程来汨罗取经!”原省文联执行主席、戏剧协会主席范正明先生看完戏对甘征文说:“老甘呐,一个现代戏,演出三十年之后,还有这么多观众,真是不简单啊!”。

  让时间停下来,喧嚣静下来,我们一起回望戏剧史上灿烂的一章。

  1981年,甘征文先生创作了剧本《八品官》,荣膺中国文化部、文联、戏剧家协会首届戏曲剧本奖,该奖项后来更名为曹禺文学奖。1982年,汨罗县花鼓剧团最先公开演出,尔后,湖南省花鼓剧团,以及全国七十多个剧团相继移植上演。洞庭湖边,汨罗江畔,几乎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结 缘 戏 剧

 

  谈起《八品官》创作的缘由,要从湖南省文联主席康濯谈起。1980年,康老在湖南省文艺创作会上提出:湖南的戏剧是个薄弱环节,要加强湖南的戏剧创作。一石激起千重浪,随后,岳阳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石林召集甘征文,张步真、李自由、罗石贤几位作家开会,下达硬性指标:“今年,你们任何人不准写小说,每个人要写一部戏。”

  长篇小说《九龙风云》出版之后,甘征文先生开始构思了中篇小说《小丑挑大梁》,以“芝麻官”的队长生活为题材,敏锐地剖析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社会环境和人心的变化,接受任务后,他放弃写小说,把素材用于剧本《八品官》的创作。

  作品中:改革初期,分田到户,政策放开,农民生产致富热情高涨,没有人愿意当这个一没工资,二没福利的小队长。 刘二毛遂自荐当队长,遭到了一向贤惠的妻子桂英的通力反对,工作逐渐展开,矛盾步步加剧,夫妻情感却丝丝入扣,这对“轻嗔薄怨总怜”的恩爱夫妻演出了一出欢喜冤家戏。何谓“八品官”?看刘二如是说:“一品,省里;二品专署;三品,县里;四品,区里;五品,公社;六品,大队;七品,生产队”。“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一开场就出彩,定格了喜剧基调。

 

 

 

缘 遇 伯 乐

 

  1981年5月,湖南省艺术刊物《文艺生活》牵头,在汨罗县召开全省剧本研讨会,作家云聚,住宿开会都在当时的汨罗政府招待所,年轻的文化馆副馆长甘征文负责接待工作。会议期间,有人问,“汨罗有刊物吗?”他回答,“只有一本内部刊物《汨罗文艺》”说,“能不能找来看看啊?”于是,他给与会者每人发了一本,碰巧,他的剧本《新官上任》发表其中。

  当天晚上,星辰寂寥,夜已深沉,文化馆职工宿舍院子里,有一盏灯还亮着,甘征文还在灯下看书。敲门声响起,他打开门一看,噢,不认得呀。来者头发麻麻白,瘦瘦高高,背微微有点驼,一口河南腔,自我介绍他叫齐芝田,是湖南《文艺生活》的编辑。

  “小甘,你的剧本很好!”他急切地说。

  “明天要拿到会上去讨论吗?”甘征文试探地问。

  “不要,不要!如果讨论的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倒碍事。”

  他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简明扼要地提了三条意见:1.剧名改用剧中台词“八品官”;2.剧本的文本格式不对,对白唱腔之外的描述要打半括号隔开,他用红笔刷刷划上半括号示范;3.剧本先在湖南《文艺生活》上发表。

  他当即给《文艺生活》主编孙渊打电话:“甘征文的剧本很好,六月份要留一个大些的版面给他。”

  孙渊是谁?他是原岳阳地区文化局长,对甘征文非常熟悉,曾借调甘征文在他手下工作三年,专事写作,算是甘征文最早的伯乐。孙渊不仅是《文艺生活》的主编,也是湖南省群众艺术馆馆长,第二天,他从长沙赶到汨罗,审阅剧本之后,批示:“阅,很好,发下一期。”

  1981年6月,《八品官》由湖南省《文艺生活》公开发表。

  1981年7月,七一建党节,《八品官》被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评为“优秀剧本奖”,同时获得文艺生活的优秀剧本奖,并颁发了奖金和证书。

  荣获首届全国优秀剧本奖

  1981年10月,省文化局艺术研究所派高宇老师专程将《八品官》剧本送北京,参加全国首届优秀戏曲剧本评奖。

  稻菽成金,红叶飘霞的秋日,甘征文收到省作协的一封信,他有些奇怪,近期并没有投稿呀,小心翼翼地揭开牛皮纸信封,原来是作协主席康老的来信:“甘征文同志,祝贺你的《八品官》获得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首届戏剧文学剧本奖!”他不敢相信,使劲揉了揉眼睛,再读一遍,不错,真是获奖了!

  第二天,他收到作家韩少功的祝贺信。湘阴剧作家苏春庭来信讲了一件趣事,说康灈主席接到北京传来《八品官》获奖的喜讯,兴奋地连声吼道:“押噻!押噻!押噻!”这是长沙话,意思是:带劲,相当带劲!想象着康老手舞足蹈的样子,他开心地笑了。《八品官》的创作得到戏剧界权威的认定,这不仅是甘征文个人的荣誉,也是汨罗的荣誉,湖南省的荣誉。

  《八品官》剧本公开发表一开始就是无心插柳,而进京参加评选更富有戏剧性。

  在北京领奖期间的一次聚餐,文化部工作人员王正春对甘征文说:“小甘呀,今天,有一个人的酒你是非敬不可的!”初来北京,摸头不知脑。王正春提醒道“吴祖光先生是慧眼识《八品官》的伯乐呀!这个剧本他拿回家看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向全体评委推荐的。”明白了原委,他当即离席,恭恭敬敬走到作家吴祖光面前举杯致谢:“吴先生,我是写《八品官》的甘征文,感谢您的提携。”吴祖光先生开怀大度笑了,亲切地对他说:“你的剧本写得不错嘛,希望你以后更加努力,写出更多好作品,为中国戏剧增光添彩。”平生滴酒不沾的他,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原来,在剧本评选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剧本堆积如山,海量的工作,专家们往往凭直观经验,窥一管而见全豹。《八品官》字面上使人联想到滥俗的乌纱小吏,以为是传统戏,剧本被扔来扔去,无人问津。临下班时,本子恰好丢到一个人面前,这个人就是《八品官》的贵人,他是戏剧界的风云人物,创作《风雪夜归人》的作家,新凤霞的丈夫吴祖光。吴先生随手翻了两页,被剧中呈现出质朴的生活,风趣的台词吸引,这是一部好戏!下班之时,他悄悄将《八品官》揣进衣袋,带回家详尽的阅读。第二天一早上班,他高举着《八品官》的本子向参评的专家宣布:“同志们,《八品官》是一部非常好的戏,建议每个人读一读!”至此,《八品官》才开始吸引评委们的目光,该剧本最终获最高票数通过。

  甘征文先生是有福之人,幸运遭遇对文化艺术纯粹崇尚的时代,有幸遇上爱惜人才和忠诚艺术的伯乐,一切好像预先编排好的戏,小有波折,有惊无险。

 

剧 本 首 演

 

  1981年8月,剧本《八品官》最先由汨罗县农村基层的白水剧团演出,演出地点在白水公社礼堂,由汨罗文化馆邹爱莲导演,汨罗县花鼓剧团刘长庚作曲,白水文化站长余贵香主演刘二,胡妹红饰演桂英。汨罗县委常委吴玉四,肖白,白水乡党委书记刘细云到场观看。县文化馆为此次演出拨款三百元给白水剧团。

  1982年,根据湖南省委的指示,汨罗市花鼓剧团着手排练。《八品官》要从文学剧本变成舞台剧本,这是一项浩繁的工程,省文化厅非常重视,时任厅长的铁可主抓这项工作,后由高若森厅长接手。甘征文每一轮改稿都送省厅审阅。废寝忘食苦斟酌,千锤百炼出真金,先后经过二十多轮改稿,《八品官》逐渐成为完整的艺术精品。

  汨罗花鼓剧团,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导演高健兼作曲、统筹舞美设计,剧本与舞台不断磨合,不断改进完善,日趋圆熟。

  1982年湖南省戏剧节,汨罗花鼓剧团由高健导演的《八品官》演出获得成功,前来观摩的中国艺术学院的张庚,文化部的王正春等专家一致给予充分好评,《八品官》剧毫无悬念地斩获一等奖。

  甘老先生精心保存的剧照,带着那个时代体温的黑白照,越过三十年迎面走来,依旧神态活现,动人心魄,仿佛那唯美的一幕重新推到眼前。

  接下来,汨罗剧团紧锣密鼓下乡为群众演出,达到一百场,获得省文化局百场演出奖金。此时,全国各大报纸上好评如潮,在文化生活贫乏的八十年代,电影看来看去就是几部片子,电视还相当希罕,一台好花鼓戏让足以激起狂热的追捧,很多人赶上十里夜路,就为看一场《八品官》。在省文化局的支持鼓励下,汨罗剧团组成两个演出队,到湖南各地农村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剧团再一次完成百场i演出,第二次得到省文化局百场演出奖金。

  1982年6月,中国剧作家协会举办的《剧本》杂志刊发《八品官》剧本全文及甘征文写的创作谈《人自心底出,戏从生活来》。封底配发了剧照,注明:湖南省汨罗县花鼓戏剧团演出,编剧,甘征文,导演,高健。

  1982年至1983年,汨罗花鼓剧团一共演出三百多场。

  著名作家丁玲携丈夫电影导演陈明来岳阳讲课,特地看汨罗剧团的《八品官》演出,看完后,给予高度评价,并与甘征文合影留念。胡耀帮主席来湖南,点名要看《八品官》。由此可见该剧影响之大,关注之广。

 

特 别 奖 励

 

  1984年,全国首届艺术节,湖南省进京参演的剧目还是《八品官》,却重新安排了演出单位,由湖南省花鼓剧团排演,导演张建军。新张旗鼓,临组阵容,较之汨罗剧团由各路名家多方指导,排练演出历经数百场,多少有些仓促,省花鼓剧团在北京汇演获得三等奖。由于文化部王正春据理力争,加之,北京的部分专家早已观摩过汨罗县剧团的演出,本着实事求实的原则,充分肯定了汨罗花鼓剧团的演出成果,所以,组委会临时决定,给予没有来京汇演的汨罗县花鼓剧团特别奖,奖金一万元,与省花鼓剧团的奖金平等。

  时任汨罗剧团团长刘文佳,接到省文化局的电话通知,当晚乘火车出发,赶往北京领奖。这是汨罗剧团首次获得国家级大奖,是对剧团全体创编演职人员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是促使他们奋勇前进的动力。奖状至今仍保留在汨罗剧团的办公室。光阴任苒,岁月流逝,金色奖状安静地悬挂在时间之上,无言叙说着历史的荣耀。

 

喜 剧 经 典

 

  川剧大师徐棻说:“剧本,是一剧之本。”而舞台表演则是将它推到观众面前的唯一途径,剧本和舞台表演的珠联璧合,成就完美的艺术经典。

  汨罗花鼓剧团的导演高健先生是一位颇具才华和事业心的艺术工作者,汨罗花鼓剧团是有悠久历史的演艺团体,演员素质全面,工作专业敬业,排练期间,演职人员昼夜不停,演出水平日臻炉火纯青,汨罗剧团在全省范围内演出达三百多场,由于不断接到预约,演出任务繁重,剧团兵分两班人马,在各地演出,这在小小的县级剧团,堪称演艺史上的奇迹,甚至在全国同级剧团也是一个奇迹。

  汨罗花鼓剧团的演出持续受到热捧,《八品官》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全国有八十多个剧团移植上演,剧种有京剧、黄梅戏,湖北邦子,陕西秦腔等等,几年时间内《八品官》风靡全国。

  《八品官》是喜剧,给甘征文和汨罗花鼓剧团带来了荣誉和幸运;《八品官》也是正剧,独特的生活视角,改革开放后的乡村图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社会输入了正能量,将甘征文先生的艺术生涯推向高峰,将汨罗花鼓剧团的演艺事业推向巅峰时代。

 

 

  《八品官》剧本在大奖之后,又荣获了一系列荣誉:1981年12月,获湖南省艺术创作评奖委员会“艺术创作奖”;1982年4月,获《文艺生活》编辑部“优秀作品奖”;84年被评为全国农村优秀读物;1982年5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优秀作品奖”;1985年10月,获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颁全省理论文艺新闻出版工作大会”优秀作品奖;1986年,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首次现代戏剧优秀唱段奖征集评奖“文学创作奖”。

  《八品官》编入了国家级的书丛,首先是《曹禺剧本奖获奖作品选》第一部之中戏曲第一篇;大专院校戏剧教材的《中国新文艺大系》,《中国当代文学简史》,《戏剧编剧理论集》;1984年编入《中国当代十大喜剧集》,当年还被评为全国农村优秀读物。

  纷至沓来的荣誉,报刊杂志的一片赞扬,全国观众的追捧,甘征文先生本色不改,拒绝省城和岳阳地区的六次调动安排,依旧安居在汨罗市文联的老旧房子里,不声不响地写戏,之后,2002年《乡长本姓赵》二度崭获曹禺剧本奖,2012年《平民领视》在中国第十届艺术节获文华剧目奖,这是甘征文先生的戏剧三部曲。三十多年过去,甘老先生年逾古稀,却老当益壮,笔耕不辍,作品源源不断搬上戏剧舞台,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追捧,更可贵的是他将毕生的创作经验,无偿传授给汨罗的戏剧学子,还手把手帮扶带。

  《八品官》的辉煌岁月已经过去,长江后浪推前浪,但是,老一辈作家敏锐地洞察社会变革,脚踏实地深入基层群众,肩负社会责任感,正向引导价值观走向,值得推崇和弘扬,当下网络文学遍地开花,花样不断翻新,《八品官》好比一面镜子,照见繁华背后的阴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好作品永生的理由,是在期许的岁月里种植公正与善意,成为照亮自已和别人的一盏温暖的灯。

  经典不朽,匠心不老。又值金秋,丰收在望,一年一度的汨罗戏剧节即将来临,热心的观众还在问:《八品官》今年还演吗?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