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评论

文学的张充和

来源:孙晓琳   时间 : 2016-07-22

 

分享到:

  张充和先生一年前驾鹤西去。一年后,三联书店出版了白谦慎编的《张充和诗文集》,共收诗词220余首,散文60余篇。目前,这是收辑最全的张充和文学作品集。

  娴于昆曲、兼擅书画,醉心古典艺术,这是人们熟悉的充和老人。透过新出版的《诗文集》,我们看到的,分明是一位文学的张充和,既精于旧体诗词,又擅写白话小品短章。从少年习作,到耄龄怀人忆旧的散文篇什,在长达80余年的岁月里,她用手中的一支笔,抒写情怀,叙述悠悠往事……

  “诗词篇”开篇有几首十几岁的习作,编者白谦慎认为“殊难觅得,弥足珍贵”。如十三四岁时作《荷珠》,“闪灼光芒若有无……不是珍珠是泪珠”,授业的左履宽老先生批为“妙不可阶”。多年后,充和还是以“荷珠”为题,两度倚声填词,留下《凤凰台上忆吹箫 咏荷珠》二首。“荷珠”,陪伴了她一生。

  充和与古琴艺术家査阜西有数十年的深厚交谊。1944年,在云南呈贡,充和作有《呈贡杂咏二首呈阜西先生》,阜西遂和《次充和怀旧韵》(二首)。然而,这段交往随充和1948年赴美戛然而止。二十余年,音信全无。1970年,充和在一首《八声甘州》小序中写道:“选堂来,不自携琴。因借与寒泉,阜西所赠也。闻其已归道山,乃共听其录音,为唏嘘者久之。”饶宗颐(选堂)来哈佛演出,没有自带古琴,充和拿出当年阜西赠送给她的一把宋琴“寒泉”,借与选堂,听到査阜西已不在人世的消息,联想到“寒泉”的主人,充和不禁唏嘘。

  四年后的1974年,充和再作《八声甘州·闻阜西尚健在喜极依前韵》,“喜佳音万里,故人犹健,疑谶都休。” 听到阜西尚健在,阴霾一扫,欢欣喜悦。1976年,充和工楷抄写上述两首《八声甘州》诗简寄呈八十高龄的阜西老人。老人收阅后,激动异常,遂回信说,“几度廻环诵读”,“觉情词瑰丽,又胜当年多矣”。 同年,阜西走了,充和三作《八声甘州》,凭吊一代琴宗,“怅泠泠七弦,栖栖一代,千古悠悠”。从误听阜西归道山,到欣闻阜西尚健在而喜极,最后敬悼阜老,前后三首《八声甘州》,大喜大悲,幽微沉厚,哀切感人。

  “散文篇”收有桃李年华时的三篇短章,其中《梁石言先生略传》六百余字,不枝不蔓,言简意赅,笔调老辣得与她的年龄似不般配。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何以在一年后,充和竟以数学零分、国文满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

  1936年,二十出头的张充和进入南京《中央日报》,接手了原本由储安平编辑的“贡献”副刊。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她以不同的笔名发表了大量短文、随笔、评论,散发着活泼泼的青春气息,又饶有禅意和哲理。

  “散文篇”最后一组文章,是本集的高潮咏叹。晚年的充和追怀师长、至亲、曲友——沈从文、沈尹默、张允和、郑肈经、卢冀野和十来位曲人,看似信笔记述,毫无雕琢修饰,却直抒胸臆,情真意挚;陈年往事,历历在目。联想到充和哀祭沈从文的16字诔辞: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如闻黄钟大吕,古韵遗响,回荡在天地之间。

  在充和的诗词中,我们看到“天涯”一词经常出现,尤以远赴北美之后,“谁信天涯若比邻”“故国苦千里,天涯酸几行”……对比她那眷恋深切的怀人笔墨,谁能说,故乡——故人——故事,不是永远活在她心中呢?!

  (《张充和诗文集》 白谦慎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