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评论

田野里的古国

来源:凌鹰   时间 : 2016-06-27

 

分享到:

  湘江下游支流沩水河畔,一片正在抽穗的稻田,在夏季的阳光下泛起一层深沉的墨绿。这本来是个盛产水稻的大粮仓。如果不是那个叫姜景舒的农民挖红薯的时候一锄头挖出了那件四羊方尊,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样一大片辽阔的稻田里,居然沉睡着一个青铜王国。

  黄材炭河里遗址虽然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因为那只四羊方尊而成为全球焦点。但2001年6月19日这一天,对于这片皇天后土,又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宁乡县黄材镇四个在沩水河中游泳的学生,居然无意间发现了一件兽面纹青铜瓿。这件青铜瓿口沿斜折,短颈,圆肩,腹下收。肩部有四处铸造时留下的痕迹。腹部和圈足上有四道矮而薄的扉棱,圈足上部有四个方形镂孔。颈部有三周凸弦纹,肩部饰夔龙纹,以云雷纹为地,腹部和圈足上饰兽面纹。这是炭河里遗址已经出土所见商周青铜瓿中最大的一件。

  兽面纹青铜瓿既然是在河里发现的,这就值得深究了。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和所在处地理考证,出土这件铜瓿的地点,在商周时期并没有河流,而是后来雨水冲刷形成的,此瓿可能是被雨水冲刷到沩水河的。而沩水河与黄材炭河里遗址相距只有一公里,随水惊现的兽面纹青铜瓿,与黄材炭河里遗址自然有丝丝缕缕的必然联系。炭河里遗址为椭圆形山间盆地,东西长,南北窄,地势平坦,中央是浩浩荡荡将近千万平方米的冲积平原,三面高山环抱,盆地中央一马平川,塅溪、胜溪、蒿溪分别从北、南、西三面冲出山口在盆地西部汇入黄材河,遗址部分已遭河水冲洗。被四个学生发现的兽面纹青铜瓿,也许曾经就静静地躺在这片冲击盆地的某个角落。

  远去的时光,早已湮没了那座商周古城青铜的撞击声。现代人探微历史源头的心跳,却重新将这座商周青铜王国唤醒。然后,我们看到,这座商周都邑的城内宫殿是多层重叠的。它的第一期(第5层)宫殿建筑的废弃堆积,经C14测年为2965±40;第二期宫殿建筑废弃堆积为2925±30,一般认定为公元前1055至975年。按夏商周断代工程标准,西周纪年始自公元前1046年,可炭河里城址已经超出了西周纪年的范围,其使用时间应在商周时期。

  年代虽然被确定,然而,另一个质疑又一直在困扰着国内外的史学家们:这些古老的青铜器,是何人何地铸造的呢?原材料从何而来?铸造工艺技术从何而来?冶炼遗址在哪里?这就要说到三苗部落了。据《韩非子》描述:“三苗不服者,衡山在南,岷江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就是说,三苗部族的范围大致包括江汉、江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南北、洞庭彭蠡之间的辽阔地域,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部、安徽省西部和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三苗的起源,《国语·梦语》注中说:“九黎,蚩尤之徒也。”即三苗是中华民族“三始祖”之一蚩尤的后人。

  可是,史学界又传出一种说法,认为三苗在商周时期就已经神秘消失了。但所有的历史典籍,都没有发现关于三苗如何消亡的记载。这就意味着,三苗在商周时期是依然存在的。要想解开这个疑团,我们只能从黄材炭河里城址出土的青铜器与北方中原出土的铜器特征比较去寻找答案。如四羊方尊造型非常奇巧,以四只羊身组成器身,尊的肩部四角以立体羊首装饰。再如虎食人卣,造型是一只立虎,口内衔有一人。这些青铜器的造型,既生动又写实,截然不同于中原地区出土的同类青铜器所表现的庄严古朴的风格。

  进一步探究闻名中外的四羊方尊。蚩尤是三苗的始祖,姓“姜”,而“姜”的本义解释就是从羊从女。四羊方尊以四只羊作为主体,其文化指向可能就是对蚩尤的崇拜。三苗人用以羊为图饰的四羊方尊作为一种神圣的礼器,祭天拜地敬祖宗,足以说明它与中原地区青铜器造型和风格不可混淆的内在成因。或者可以直接界定,从黄材炭河里遗址重新苏醒的青铜王国,很可能就是三苗部族方国。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