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耀星 时间 : 2016-06-21
分享到:
继演员、作家当导演后,诗人们也开始拍电影了。
据报道,由著名诗人翟永明、韩东、杨黎、周亚平、吉木狼格、王敏、石光华、乌青、何小竹等组成的“十诗人电影”公司6月中旬在成都正式成立。
作家将自己的小说拍成电影,那么诗人会不会把他们的诗歌也拍成电影?兼任公司营运总监的诗人何小竹介绍说,“当然不排除将我们自己的小说、诗歌拍成电影”,但还要邀请和吸纳更多中国诗人加盟,拍不一样的电影,以实际行动改变中国的电影生态。“拍不一样的电影”,成为这“十诗人电影”核心创作团队的文化精神口号。
何谓“不一样的电影”?就是具有艺术创新精神的电影,直指人心的电影,“即我们心目中的好电影”。
即将进行电影艺术创作的这“十位诗人”,都是在当代诗坛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对诗歌艺术的信仰成为他们不懈的追求,记得翟永明曾这样说,“诗歌永远都是一部分人读的,全世界都是这样,有一部分人对诗歌很热爱,但永远都是一小部分。相对大众来说,它永远都是小众,诗歌不可能成为畅销书……诗歌没有多大的商业价值,诗歌永远不可能赚钱”。
“十诗人”拍电影,是因为诗坛寂寥,诗歌写不下去了,还是通过其他艺术样式来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尽管韩东表明决心,写过了诗和小说,再拍电影等于是多活一辈子,用拍电影的艺术形式延续自我的艺术生命。但还是很容易让人和当下的诗坛联系起来看。
这几年来,中国诗歌界应该说不乏话题和热点。比如,诗坛的“梨花体” “羊羔体” “乌青体”,严格来说,它们不是真正的诗,只是以诗为名义炮制的一个网络笑点,是无关文化的娱乐符号。再比如诗人余秀华网络爆红,人们很少关注她诗歌的质感,感兴趣的多是“脑瘫”“残疾”。
这些诗歌的话题可说是够热闹,够喧嚣,但却鲜少关注当今诗歌境遇问题,更多变成了一种娱乐围观,未能触及对诗歌本体、诗艺主体的评判。诗歌创作的现状、诗坛的生态,仍是寂寥冷清的。诗歌艺术越来越边缘化。
今天,诗歌的时代、美学的时代,已经被一个物质的时代、消费的时代、技术的时代所取代。但是,一个民族不论在任何时期,都不会消失了诗的本能的,也都是不能消泯了诗歌心灵,缺失了诗歌精神的。否则,这个民族的心灵就会日趋浅薄、苍白……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