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田小爽 时间 : 2016-05-27
分享到:
我有意识的文学阅读,大概是从十三四岁开始的。那时最爱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山药蛋”派,以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批中短篇小说。我想这大概是我一直以来偏爱乡土文学的原因。这些具有鲜明地域色彩、风格朴实的文字,给了我受用一生的文学滋养。
中国的乡土文学是独树一帜的,不仅体现着中国文学的美学意义,同时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但遗憾的是,随着社会发展,文学格局日新月异,元素越来越丰富多样,乡土文学受到来自于各方面的挤压和冲击,质地纯正的乡土文学愈发难觅了。所以,当我在同事的推荐下,读到这部叫做《墨雨》的书稿时,有一种格外的惊喜和亲切。
微博上有朋友提议说,“墨雨”作为书名,不够响亮,不足以吸引人眼球。我说如果你读完这部长篇小说,会如我一样认同这个名字的。墨雨,一场像墨水一样的雨。作品开篇,作者莫美先生就用简练传奇的笔触,讲述了那场降落在杨柳镇的怪雨,由此拉开了故事浩浩荡荡的大幕。像墨水一样的雨,固然是虚构的,但这条贯穿始终、背负着体现作品精髓和主旨的重要任务的隐线,深具文学创作中隐喻的美感,同时也奠定了这部作品的创作基调:魔幻现实主义。文中所有人物命运的起伏辗转,故事的急转直下,就像是这场怪雨滋生出的枝蔓。
这种结构上巧妙的搭建编排,展现着作者莫美先生对这个曾真实发生在湖南涟源大地上的故事的挚爱。因为在《中国共产党涟源历史》上偶然读到的一个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故事,引发了莫美先生对这一段历史的浓厚兴趣。几个月的时间,他搜集、阅读了上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并在涟源多处调查,寻找蛛丝马迹,还奔赴娄底、湘潭、广东、江西等地,寻访农运当事人的后代、农运史料收集者。为了更好地创作这部作品,他甚至弄清了当时的乡村治理结构、地租及计算方法,稻谷在春荒和秋收时的不同价格,长工的年俸和短工的日薪,教师的工资和军人的津贴……真实历史事件所带来的可靠性和依托感,扎实的走访笔记和细节补充,对细节的追求与雕琢,使得《墨雨》这部展现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史诗作品,具有了与众不同的光彩和神韵。
在整个编辑过程中,我尽可能从语言特色、人物形象等方面去保护作品,保护文字本身的质感。其实我与莫美先生的当面交流并不多,因为他一口地道的涟源方言。我们更多是通过短信或邮件来沟通想法、解决问题,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他孜孜不倦的创作态度的欣赏和敬佩。《墨雨》是他的第一部长篇文学作品,起点之高,足以让许多专业写作者汗颜。在《墨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莫美先生对乡土的眷恋,对乡土文化关怀式的批判,对人学的有力探究和展现。
尘烟散去,历史奔流向前,从不停息。幸运的是,有这样一些人,用这样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字,记录下了人类社会的进程,记录下了一种文学形式的转变与回归。
(作者系作家出版社长篇小说《墨雨》责编)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