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 : 2016-05-18
分享到:
——致湖南省长沙县黄花镇黄龙新村党总支部
人生必须有梦,否则一切都不会发生。
——尼迈尔
一
你能想到吗?一个村党支部和150名党员领着全村3680人的追梦,一追就追了38年。他们走过风走过雨走过日走过夜走过坎坷与苍桑,不管岁月怎样更替,也无论村,支两委换过了多少届,然党支部这个堡垒始终坚如磐石,红旗不倒,旗杆不锈。
他们的梦,做了将近40年,总想去求索和印证一个答案。
梦想点亮生活。
从一个人均年收入不足120元,“追”到人均纯收入26000元,从一个难于启齿的“三靠”村,“追”到“全国文明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小山村,“追”到国内著名世界扬名的高度,“信仰”魄力和“草根”智慧,汗水泪水幸福都凝结于其中。可以很牛气地说:长沙黄花镇黄龙新村已经成为中国农村史上厚重的一页。
这个追梦与跨越,极像一部童话。
二
七月流火。我的抵达,似乎并未引起村上人太多的目光。这也难怪,据说近20年来,黄龙新村就接待过两千多批次上至国家领导人,外国总统,总理,下至来自全国的参观考察团,还有各路新闻媒体的蜂涌而至。一个地方出了名,原本不宽的路,也就走都走大了呢。
依大学生村官小彭的安排,我就住在了村上综合楼的客房。村部是设在一个浅浅的山丘上,居高临下,放眼望去,周边全为繁茂的森林和鲜花所覆盖。它的左边是极尽繁华的黄花镇,右边便是黄花国际机场,若晴好天气,银鹰起降清晰可见。紧临村部的是一流的黄龙学校,一流的黄龙幼儿园,一流的黄龙老年康乐中心(敬老院)。在山那边,极目远眺,但见马路纵横,田园阡陌,那些错落有致只露出一点点红瓦白墙的966户村舍,几乎全隐在一片绿色的海洋中。于是,我毫不怀疑这就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
都说黄龙新村的早晨很美,第二天我特起了个大早,走出住地翻过山去染了一身凉爽,直感觉空气里竟有一丝丝甜甜的瓜果味道。此时此刻,好像整个村庄还在梦中,连鸟儿也还没醒呢。黄龙新村人,似乎家家都爱种花栽树,许多人家门前都修了一个正儿八经的花园,还修整得熨熨贴贴,看得出主人是花了不少心血的。这让我忽然想起墨子所言:“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看来,这一村人的追梦,也委实是有了太多收获。
这时,一塅蛋青色的薄雾渐渐向周边的山林懒懒地散开去,一个溜圆的鹅嫩黄的太阳从东边的山尖上弹了出来,仿佛是一个新生婴儿。不知为什么?无论我站在哪个方位看,总感觉这目出是完全属于黄龙新村独有的。我走近挤暴了一塘的荷花,随之扑鼻而来的是一种花香夹杂着淡淡的极好闻的水腥味儿,顿觉头脑无比清新。许是我的脚步声,惊扰了一群白色鸟的睡梦,但见它们忽然从荷塘扑闪闪腾空而起,然后,划过宝蓝山的天空归隐了山林……
此刻的我,唯有倾听那白色精灵咕咕鸣叫的天籁之音远去,也唯有内心,唯有蓝天,白云,金色的阳光在这静静的山水环抱中。我更愿把自己一颗诗心重新清洗过,安放在黄龙新村这“世外桃源”洁净之处,而不被城市世俗所打扰。
三
以我几天在黄龙的采访计划,先是去老年康乐中心,然后是村上幼儿园,再是学校和村民。这正合我意,因为这既可与村民有直接交流,又或许能触摸到更真实更本质的一面。说真的,村民幸福不幸福,孩子的笑脸与老人的晚景那是一种象征啊。
果然,在村部的右前方,见有一古色古香的门楼,这就是村上的“夕照居”。进门后大道两旁是钻入云天的水杉,像两排威武的礼仪战士,那右边是一池欢天喜地的绿荷,池中设有一精致的亭子,称“悦心亭”,是专供老人们休闲赏荷的。假如抄近,从综合楼侧门穿越一仿古红漆大木柱的长廊,就进入到一个温馨的四合院,这就是黄龙老年康乐中心。庭院的右上方,但见画龙雕栋,九曲迂回。“晚晴亭”,“松鹤楼”全掩映在铺天盖地的林子中。在我看来,这哪里是一个孤寡人养老的所在啊?还不如说是一个千里难寻的艺术公园呢。
黄龙康乐中心始建于1996年,占地30亩,建筑面积为5000平方米,耗资450万元,入住对象都是村上“五保”老人。入住人数最多时有41人,年龄最小的为六十几,最大的老人93岁。这里配有正儿八经的健身房,棋牌室,乒乓球室,阅览室等,服务员呀管理员呀,也就如同老人的儿女一般亲。饮食起居,细心照料,三病两痛,村上特地将村医务室设在康乐中心旁。18年前支书王再德在“夕照照”门楼亲拟了一副对联,至今仍清晰如昨:无忧无虑无憾事,有依有乐有作为。
黄龙人似乎特喜爱种花木,就以康乐中心那个偌大花园为例,随意数数,那也不下几十种名贵花木吧。如玉兰,山茶,红继木,雪松,银杏,野菊,五色梅,尤以花坛中央两颗硕大的青翠欲滴的桂花树,据说一挨古历八月花开,便香得令人陶醉,香得令人心疼。
一次,我去康乐中心食堂早餐,恰遇一娭毑在她住的门口精心修剪山茶树。老人面色红润,鹤发童颜。我忽然想起要弯腰去问问老人:“娭毑,您贵庚啦啊?”
“嗬嗬,八十五哩!”老人慢慢地停住手上正在剪枝的剪刀,抬起头来, 着一口没了几颗牙的嘴巴,脸上刀刻般的皱纹笑得像盛开的菊花。
“您老在这里还好吗?”我一把扶着老人。
“好好好,搭帮村上当家的啊,要不是他们接我到这里,只怕早就骨头打得鼓了啰!”老人说。原来,老人早年丧夫,膝下无一子女,村,支两委把老人接来康乐中心享福也已多年。老人逢人便告:“真是全世修来的福啊,我这个没崽没女的比那些有崽孙的日子还好过些哩……”
老人贴着心窝窝的话,让人觉得幸福,也让人不能怀疑。
说起黄龙新村幼儿园,创建的时间似乎并不长,是2006年村上的大手笔。当时村,支两委一商量,一致说:“要建就建个一流的!”他们说的“一流”就是要胜过城里办的最好的那种。
这个总投资680多万元的幼儿园,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898平方米,其中,仅绿化面积就达1580平方米。所以,誉为“园林式幼儿园”就一点也不虚枉。园内拥有图书室,美术室,舞蹈室,多媒体电教室,奥尔夫音乐室。尤以那1000多平方的大型室内活动场,气派非凡,让参观者赞不绝口。户外有绿色长廊、沙地、荷塘、种植园地,大型攀爬墙,塑料跑道及大型游乐设施。据园长罗媛介绍,幼儿园开设了14个班,有457个孩子。现有幼师65人,全是大专以上学历,且从全省各地招聘而来,孩子自然是以本村为主,不过从浏阳,长沙,星沙方向慕名而至的到后来就占了大多数。我在与罗园长交谈的过程中,更感兴趣的话题还是他们的办园宗旨,教育行为,育人目标。这时,年轻的园长似乎并不需去翻本本,用心就可以回答你:“我们的宗旨呀,就是让每一个幼儿感受快乐的启蒙教育,享受幸福的童年生活。教育行为即:用爱教育,用心照顾。至于育人目标就是:健康快乐,明理知慧。”
在现如今城里,乡里幼儿园,幼稚园多如牛毛大趋势下,黄龙幼儿园之所以能名满三湘,这无疑是有他们办园的硬件,软件的独特之处。园内参观者踏破门坎,国外至少已有挪威,韩国,日本等8个国家的政要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脚印。
于是,我总在想:一个典型的村级幼儿园,竟有如此的大气魄,实为少见。这除了经济实力的雄厚,抑或还有一种可贵的精神力量在支撑?
不巧,去看黄龙学校时,恰逢学校已放暑假了,除了一些留守校园的工作人员外,1400学生,像鸟儿一样快乐地飞回了家。于是,偌大一个校园显得有些寂静与空旷。学校建在村部后一个斜斜的山坡上,登高望远,全村版图,满塅景色,一揽无余。也别小看是一所村级小学,却有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绿色学校”,“全国小学百强”之一,“长沙市示范性完全小学”等荣誉称号。这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源覆盖长沙县,长沙市,黄花镇及本村,绝大部分是留守学生,教职员工上百人,可谓师资力量雄厚,这中间有湖南省特级教师,中高职称两人,市级骨干教师7人,县级骨干教师13人,每年考入县,市重点中学的不在少数,素有“农村窗口一枝花”之美誉。从1996年始,便不断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法国,丹麦等国家的人前去考察取经,黄龙学校一跃成为天下知名的绿色品牌学校。
这个学校有过三次建校及扩建的坎坷经历,仿佛如同一个人的命运一样,也曾有多少血与泪的故事,亦是后话。
从老年康乐中心,黄龙幼儿园,黄龙学校走过来,我默默地想:当年修建这三大品牌时,黄龙村的党支部和党员是怎样率领全村村民闯入这个梦境的?他们怀着对党的忠诚,为了一村人的幸福生活,是怎样的血色翻涌,以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和向贫穷落后宣战的勇气,创造了四海纵横的大手笔?
话还得折回去从1976年和一个新选上来的村支部书记开始,也还得与二改村名的故事说起。
四
其实,开初并不叫黄龙新村,龙字多了一个顿土旁。也没有一个新字,就是黄垅村。1976年刚好而立之年的王再德当选为村支部书记。他不想当,是怕当不好,但全村的党员百姓就选他信赖他。他说:“真要我干起码就要干10年!”他认为:这个地方穷得连鸟都不屙屎,要改变面貌非要上10年、20年的狠劲。他还认为:这个“垅”不好,不是真正的龙的龙,是山垅的垅,去掉一个土旁,就是“黄龙离土好腾飞”的意思,至于后来为何又加进去一个“新”字?居然还引出一个小小插曲。那又是11年后的1987年的事情了。原来,与黄龙村搭界的三丰村,那阵竟还是全县倒数第一的贫困村。经过10年的拼死拼活,这时黄龙村的经济已慢慢有了起色。于是,上级也有意将三丰村一半的人和地并到黄龙村,另一半则合到别的村去。“我们的日子才刚刚好过了一点,又合来一个穷光蛋,并什么并?不并!”黄龙村的人啊,过去也真苦怕了,他们有充分的理由抵制。
老实说,当初支部和党员意见也不尽统一。关键时刻,支书王再德在支部会上却表了一个硬态:“当初我们黄龙不也是从贫穷落后中走过来的吗?都是农民兄弟啊!”
很快,三丰村的一半就合并到黄龙了,王支书考虑来考虑去,又生怕合过来的三丰人心理上有自卑感。于是,又在黄龙后面添上一个“新”字,这就是沿用至今的“黄龙新村”的来由。若透过二改村名的故事,或可窥见一个村支书的胸怀,眼光,胆识呢。
这会,还是让我们再回到38年前的原点吧,去对应黄龙村党支部一班人追梦的磋砣岁月……
“有女莫嫁黄垅村,不长禾苗长霸根(草)”“作田靠天顺,用钱靠借款,生活靠救济。”什么都不起眼,倒是“三靠村”向来远近闻名。“山里溜光的,田里焦干的”山穷水缺,黄垅人并不懒呀?“死活干一天,只能买包低档烟”。这绝非是文人骚客茶余饭后杜撰出来的歌谣形容词之类,而是黄垅人那时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黄龙村距长沙事实上也就那么20几公里,可说是在省城的边边儿,却仿佛如同一个被太阳照射不到的地方,一个被人们久久遗忘的角落。
王再德是个血性汉子,虽当村干部已多年,但毕竟是个配角,如今一旦担当起书记大任,他感觉泰山压顶,举步难艰。王再德将自己关在家里整整三天不出门,他把平常一次要喝一两斤酒的海碗砸了,从此滴酒不沾。他知道黄龙百姓要的是一个头脑清醒的领路人,而不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酒醉佬。”
一次,在全村党员大会上,王再德就代表支部提出了一个“施政大纲”:自力更生,全面发展,共同致富。他要用这三句话,带领全材人杀出一条血路,黄龙人啊,再也不能这样过,再也不能这样活!
这个会开得有点像誓师会,是那么激越,悲壮。这时会看见闪烁的泪光,还甚至会听到有人在低泣。因为此时此刻,一个决定命运的决定,一个让人憧憬未来的会议,甚至一次关键性的发言,都会振动岁月的沉淀,触摸以往的痛处……
支部的话能信吗?以前不也这样说过吗?大会过后,黄龙人又开始冷静地怀疑起来。
五
望着这光秃秃的山,脚下是一片焦黄的“油渣土”据说,这种土质一般的树木还种不活呢,几千年来姚黄魏紫,雁去衡阳,农民靠山吃山。能让这草都不长的山变绿吗?能让这“干鱼脑壳”田长出青青的禾苗来吗?从此,王再德把一摊子大小家务和照顾老人的事全交给了妻子,从早上出门到晚上12点前从没提前回过家,村民因此又戏称他为“王半夜”。他总说:主要是怕村民干了一天的活,有事想夜里找他找不到。他知道,人生本身就是一个新奇探险的过程。说到底,黄龙要真正抛掉贫穷落后的帽子,首先就得治山、治水、治路。可这一动手,就需要有钱啊?那时的村上,穷得只剩下个空壳壳。没有村级经济作支撑,所谓的发展就一切免谈。于是,书记与支委一商量,决定要创办集体企业。干什么好呢?王再德一脚进了省城找亲戚找朋友,四处打听,终于有了些眉目。他开始做第一个梦,梦想创建一家村办企业,名字也想好了,就叫“黄龙银辉镀锌厂”吧。梦是个好梦,不过要圆这个梦,可起手的本钱又在哪儿呀?这样,他又想到要去找农业银行贷款试试,行长却以不符合贷款条件拒绝了。谁也想像不出,这个王再德居然在行长的住房阶级上睡了整整三夜,每天就等着行长回家。终于,对方也被眼前这个村官的精神感动了。同意贷款16万。王德德说:“只要是为了黄龙变个模样,莫说是吃点苦,就是把命搭上也干!”
有了这16万元的贷款,就仿佛看见了黄龙未来的一线希望。在创建镀锌厂的40个日日夜夜里,书记就领着全村人在工地拼命苦战,他的家离工地虽只有800米远,却坚持44天不回家,几次晕倒在工地,人事不知,待清醒过来又接着狠干。
黄龙银辉镀锌厂办起来后,果然很快见到效益,这仿佛给一村人打了一针强心剂。于是,村,支两委在后来几年里又发展了邮电器材厂,电力线路器材厂,空心砖厂,水泥制品厂等八家企业。当初,书记王再德亲任厂长,待厂子上路稳定之后,他又将厂长的位子交给党性强,有能力的党员去干,自己则去筹建另一个企业。当时按村上规定,厂长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的几万元奖金。这在那个年代可是笔吓人的数目呀!书记却分文不要,“村上给了我工资啊!”即使是上级给他个人的上千上万的奖金,他也悉数交给村部或送到学校和敬老院去了。
村民回忆说:再德书记有个原则,就是村上企业攒一笔钱就办一件村公益事业,比方用于修环村“T形”公路,栽树种花绿化美化家园,三次修扩建黄龙学校,老年康乐中心,幼儿园等等。曾经有两次王书记就险些丧命。那是第一次起黄龙学校时,因木材奇缺,王书记在很远的地方找到一批木材,通过水路放排运到了湘江长沙的中山码头,他亲自带了几个村干部租了一部柴油车,趁黑夜将木头装上车往回赶。哪知车到半路,捆着木头的绳索突然断裂,坐在车箱里的王再德被甩了下去,还被几根大木头死死压着。说也奇,后来竟是有惊无险。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校是建起来了,可还是缺木材做课桌,只得用砖砌,然后再荡上水泥。夜深了王再德还在一担担挑着水泥。寒冬到了,因没钱,教室的窗户还是用塑料遮风的,衣衫原本单薄的孩子冷得缩成一团。书记见了心像刀割一样地疼。一次他终于打听到,长沙县物资公司有一个仓库在长沙南站,那里有一批废旧玻璃很便宜。于是,先天他让人把教室的窗格子按大小量好尺寸,第二天他一大早就往城里赶,请仓库的人将玻璃划好,足足1400多斤重,然后在码头上找熟人借了一部旧板车,花五分钱仅仅喝了碗甜酒,就这样他整整拖了一天一夜,等到达黄龙时,便一头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黄龙村这地方,天缺水,方圆也没水源头,一遇干旱,就只能眼巴巴地望着“野田禾苗半枯焦”。治水,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黄龙这几千亩农田再不能像断奶的孩子。作为一村的当家人,王再德在日思夜想:除了修塘坝,修简渠,还必须修一条从长沙县红旗水库引水过来的渠道。可要抵达这里足有二十几公里,计划修五米宽,然要劈山凿石,绝非易事。黄龙人自然不失雄心壮志,如今又有一个处处为百姓谋福祉的党支部领着,再难也不畏怯。一村人啊,扎脚勤手,牛劲冲天,人们用二齿耗开山,用脸盆装泥巴,用提桶提泥巴,不分白天黑夜地狠干。这时一个新的矛盾出现了。原来这条渠道恰好要从王再德的屋后面过呢,如果不改道,书记家将会长期潮湿,对生活的影响可想而知。假如改道吧又不知要花费多少钱财与劳力?“书记一心替村民办事,我们可不能不为他的家着想,还是改道吧!”这是全村人的一致意见。这节骨眼上,王再德却一再坚持反对,说:“为了大家,牺牲小家,换了别人也会这样做。”他是舍不得多花公家一分钱啊!就说当年建老年康乐中心时,村上原本请了专业设计院画图纸的,王书记听说要几万元设计费,一摇脑壳掉头就走。回去后他一边翻资料,一边动手划划写写,最终就设计出一张精准图纸来。经专家一审,连称:“这是农民中的奇才哩!”
话说经几个月的拼杀,一渠生命之水终于引到了黄龙。渠水日夜奔腾,沉甸甸的稻子笑弯了腰,整个山村充满无限生机。然而,书记的家因为水浸,长年像生活在水牢。从此,他的妻子做饭都只能穿上套鞋,久而久之也就患上了关节炎病症。村民心痛地对他妻子说:“当初劝王书记改道他又不肯,好,现在兑现了吧,唉……”“农村人贱,不打紧的”。她的话回得轻描淡写,朴实得像泥土。
记得那年冬天,因近年关,村上的事忙得不可开交,王再德母亲去世,他实在没法离开,老母的遗体竟在家放了14天才落葬。有人说:这是不孝。然大多数人却说:他心里装着一村人,这是大孝。
当书记的自然也恨自己没长个三头六臂,他白天忙得像打杖一般,晚上又和村长粟耀华提着一盏马灯在山上放石灰印栽树,夏天蚊虫叮咬也好,冬天冷得刺骨也罢,那些年从没间断。这真是一对好搭档,一个好村长,他们形影不离。无论村上大小事,两人有商有量。有了难处村长挺身而出,见了好处书记又总是避让。这就是为什么粟耀华去逝时,王再德嚎天大哭一场的缘故。
六
这不是一个人,是一个集体。这又是一个人,因为这个先进班子团结得就像一个人一样。“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村要兴,民要富,还是要看党支部。”这是王再德的话。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150名党员就是150面旗帜。
王海文,从部队复员回乡后,当了16年村支部委员。一年,他家在村部靠马路边建房子,图纸也设计好了,基脚也打好了,已用了不少钱呢。可后来村上规划要修建一条通往村里的路也恰好要从这里经过。
一天,书记说:“海文啊,你能把自家的屋换个地方吗?”“行!”王海文二话没说。于是,他又重新选择地方,重新请人设计,也没要村上一分文补偿。1990年,村上建黄龙学校时,村上没有钱买架管,王海文又将自己准备起屋的树搬去工地做了脚手架……
在黄龙,党员帮村民,党员帮困难党员,老党员献余热的故事,一直传为佳话。80岁的党员黄绍裘还要帮助出工的邻里看管孩子,下雨了就帮着收衣,收谷。
那天,我一大早散步,走着走着就来到党员陈建虎的家门口。一打听,老人今年七十有三,只见他汗流浃背,他是刚从他的葡萄园里回来的。原来,陈建虎早年丧妻,儿子又先天有些问题,孙儿还小,这田里土里的工夫就全靠他和媳妇劳作。前年吧,他辛苦栽了一亩多葡萄,一家的生活来源就全靠它呀!可由于栽培技术还没过关,结果全死了,这简直要了他的命。第二年,村,支两委就早早选了几个技术精的党员全力去帮助指导陈建虎,结果当年就见了成效,收获了一万多元葡萄哩。
在黄龙,党有党纪,村有村规。是党员你必须先进,你必须带头吃苦,你像不像个党员样子,由全村百姓每年投次票见分晓。有一年,一位党员因不太热心参加组织活动,开党员会还有些迟到早退,结果那一年群众投票评定就通不过,最终支部让他写出检查,并在全村党员大会上公开检讨。这在党员村民中震动极大。
这是一个已经多年了的惯例。每逢春节,大年三十,书记王再德一定要去康乐中心与老人们一起团圆吃年饭。他说:“人人都会老,是轮着来的,尤其对五保老人更要敬重,更要多一份孝心啊!”大年初四,村、支两委的人也必然要分别去给困难村民,困难党员拜年。村民们老远就放鞭炮出门迎接:“党支部的人来了党支部的人来了哩……”一种兴奋,希望,信赖,依靠全融进了党群鱼水情的美好气氛中……
能不信任吗?能不兴奋吗?当全村98%以上的农户住进了新的楼房,当水泥硬化大道畅达开阔;当宽带网有线电视到家入户;当全村生产总值达6.2亿元,人平纯收入26000元的时候,村民们怎能忘记,是谁领一村追梦人?是党支部,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眼下,随着黄花国际机场扩建,长沙县也在全力规划打造“空港城”以此将临空经济作为这个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黄龙新村恰好是在“一心一村两轴两区”的空港城产业战略中。这样,黄龙新村村、支两委又有了一个新的梦想:用一两千亩,建设几个小园区,在真正意义上保住一个城中生态村。
回到城里,我疏(梳)理着采访笔记。
黄龙人的不断追梦让我惊愕,感叹,钦佩!
我惊愕他们的挚(执)着,感叹他们的胆识,倾(钦)佩他们的梦境!
愿黄龙新村人永远有梦!
(选自《中国梦·长沙人·星城美》,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
作者简介:
胡启明,男,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长沙市作协副主席。1982年开始学习文学创作,主要以散文、报告文学为主,也写小说。先后在《人民文学》、《当代》、《中国作家》、《大家》、《钟山》、《芙蓉》、《湖南文学》、《散文》、《北京文学》等全国报刊发表作品200余万字。著有散文集《返回故乡》、《芙蓉国里尽朝晖》、《愿你一路春风》,长篇报告文学《生命的歌谣》、《绝不放弃》、《洞庭作证》、《韶山·中国特别支部》、《最后的尊严》、《1965:中国最大民生工程——韶山灌区纪事》等9部,现居长沙。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