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日报 时间 : 2016-05-17
分享到:
编者的话
“我们建设城市究竟是为汽车还是为人?”半个多世纪后,简·雅各布斯的发问仍是悬在城市上空的明镜。
2016年5月4日,是简·雅各布斯诞辰100周年。1961年,她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震撼了当时的美国城市规划界,终结了50年代美国以铲除贫民窟和兴建高速路为特征的城市更新运动。她的洞见从根本上冲击了城市规划领域,就像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之于环境运动。
城市是现代社会的必然图景,也是现代人难以分离的生活圈、现实场。 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百分之六十。如何把城市建设成宜业宜居的幸福家园?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2016年5月8日,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关于城市的战略设计正层层落到细处与实处,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城市生活?在探索城市与人的漫长道路上,这些人,这些书,值得铭记、值得阅读。
简·雅各布斯:
重建一种生活
需要想象力
她体格娇小,长着一张娃娃脸,但不是一个甜美性格的女人,而是犀利的作家。她有一种“凶猛的平静”,从未停止过努力,敢于面对任何人。
这个美国女人着迷于步行,或者骑着自行车在城市里穿来穿去。与其说她关心城市,不如说她关心城市中的人和他们的生活。她喜欢短短的七拐八拐的街道,也希望保留小店铺利于居民相互接触的亲密感。她认为这些街道就是保护包括孩子在内的各类市民安全的“眼睛”。她喜欢的城市是一个拥抱自然、倾听历史、延续生命故事的好地方,而不是满眼只见高楼大厦的水泥森林。因为她的坚持而保留下来的格林威治村,今天已成为纽约重要的人文景观与生活区。《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等一系列图书,改变了美国人看城市的方式。正如她在书的最后写道: “设计一个梦想中的城市不难,但重建一种生活需要想象力。”
她没有大学文凭,反对者批评她是“外行的主妇”,今天,她被誉为“新都市生活之母”。她逝世时,多伦多市长在一份书面声明中说:“简·雅各布斯将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而为人们所铭记,她的洞察力和作出的贡献将改变北美城市发展的方式。”多伦多市政府宣布, 2007年5月4日为该市的“简·雅各布斯日”,多条车道在那天暂改为步行街,称为“简行”。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简· 雅各布斯 著 译林出版社
44岁的简· 雅各布斯出版的第一本书,被称为有史以来关于城市的最出色著作之一。全书并无故作高深的方法,一切出自作者的眼睛与心灵。它以其精妙的研究,让我们明白城市的生命和精神来自何处。
《城市与国家财富》
简· 雅各布斯 著 中信出版社
一度繁华的首都为何会暴露出令人惊讶的落后、无能和可怜?被遗弃的地区如何才能逃脱贫瘠的桎梏?本书讲述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新思路,对于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和简· 雅各布斯相比,这位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显然是正统的学院派。他自幼立志研究城市,先后就读于纽约城市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他一生著作甚多,出版专著41部,其他文集10部,涉及建筑、历史、政治、法律、社会学、人类学、文学批评等。1938年他出版《城市文化》一书,从此享誉世界。他强调城市规划的主导思想应重视各种人文因素,从而促使欧洲的城市设计重新确定方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他的著作被波兰、荷兰、希腊等国家一些组织当作教材,培养了新一代的规划师。
二战后美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不断向外扩张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城市内部越发像一部没有生命的机器,人们的生活变得机械乏味。20世纪60年代,许多美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与总结,试图找出城市问题的症结与发展的出路,这其中就包括雅各布斯和芒福德。这两位杰出的城市研究者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提倡和宣扬人本主义思想,而且在同一年(1961年)出版了各自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和《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尽管他们在很多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分歧,刘易斯·芒福德甚至曾在《纽约客》上撰文称“雅各布斯大妈想用家常疗法对治城市癌症”,但是二者在城市发展的根本问题上殊途同归:重视人本思想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刘易斯·芒福德 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它着重从人文科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并展望了远景。芒福德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与思想、对城市发展的严谨论证和全面认知,为众多专业人士所推崇,至今仍是城市研究领域里的经典之作。
《城市文化》
刘易斯·芒福德 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是城市历史的政治宣言,也是关于城市和城市社会学的理论。芒福德用建筑和艺术展现城市的发展,首先关注的是社会问题,而不是美学问题。城市的基本问题是城市是否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城市的设计是否促进人的步行交通和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
梁思成:
城市是一门科学
当简·雅各布斯在纽约奋力保护她居住的格林威治村时,大洋彼岸的中国北京城里,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也正为这座千年古城的未来忧心忡忡。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梁思成阅读了著名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家沙里宁的著作《城市:它的产生、发展与衰败》。受其影响,他发表了《市镇的体系秩序》一文,指出战后中国城市发展须避蹈西方覆辙,否则,“一旦错误,百年难改,居民将受其害无穷。” 他提出的对策正是沙里宁“有机疏散”的概念,即将一个大都市分为许多“小市镇”或“区”,每区之内,人口相对集中,功能齐备,区与区之间,设立“绿荫地带”作为公园,并对每个区的人口和建筑面积严格限制,不使成为一个“庞大无限量的整体”。
1950年2月,梁思成与曾在英国接受城市规划系统训练的陈占祥提出将行政中心区安排在北京古城西侧建设的方案,这就是著名的“梁陈方案”。两位学者曾预言,如果将行政中心等城市功能集中在古城区内发展,不但会损毁文化遗产,还将导致大量人口被迁往郊区居住,又不得不返回市区就业的紧张状况,“重复近来欧美大城已发现的痛苦,而需要不断耗费地用近代技术去纠正。”但他们的建议未获采纳,北京开始了大规模的拆城运动。在他钟爱的城门和城墙被拆毁时,他沉痛如斯:“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的一块肉,剥去一块城砖像剥去我的一层皮”。
他认为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他预言:“北京城作为一个现代化的首都,它还没有长大,所以它还不会得心脏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病。它现在只会得些孩子得的伤风感冒。可是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经验是有案可查的。早晚有一天你们会看到北京的交通、工业污染、人口等等有很大的问题。”
他的预言不幸成真。2005年,《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出台,梁思成曾经的助手,后师从沙里宁的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是主要推动者和制定者。这项计划又回到当年梁思成与陈占祥的立场:新旧城市分开发展,城市功能平衡分布。
2003年,新华社记者王军出版《城记》一书。作者用十年时间,采访了五十余位当事人,进行了大量实地考察,收集、整理了许多第一手史料,对北京城近代五十年的转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书中关于“梁陈方案”与“城墙的最后拆除”的章节,让人潸然泪下。
《城市:它的产生、发展与衰败》 沙里宁 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通过将城市与自然界的类比,作者深入浅出地向读者展示了城市发展的核心原理,并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之后,提出了经典的、至今仍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有机疏散”理论。
《城记》 王军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以50年来北京城市建设与规划中的历次争论、以梁思成等建筑师的遭遇为主线,证据确凿地展现了北京在无理的城市规划中遭受的劫难,并强烈地呼应了现实——如何保护残存的旧城区,如何治理日益严重的“城市堵塞”,如何通过新规划赋予城市新的催化剂。《纽约书评》曾发表评论,认为这本书与改变城市环境思考方式的经典之作——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相似,“成为这个国家新兴的城市保护运动的核心著作。”
《拾年》 王军 著 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书以新闻式的记录,书写北京城十年来的生与死。作者以故事为浅层结构,从2005年总体规划修编、实行、陷入困顿的整个过程入手,深度解剖城市生命机制,探讨产权与契约等问题,其间亦记载许多人物故事: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吴良镛、贝聿铭、老舍、培根、徐苹芳……作者在书中写道:“它虽然是十分有限的记载,仍有加以呈现的必要,因为这一切,发生在这样一个十年。”
《采访本上的城市》 王军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汇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对中国及欧美城市的调查成果,书中直面当今中国的城市问题,对宽马路、拆迁经济等问题做出系统而深入的解剖;同时直击当前中国城市与建筑领域中的大事件,包括中央行政区外迁之争、国家大剧院、鸟巢体育场、CCTV大楼等争论。作者均对这些争论作了第一手深入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安德鲁、贝聿铭、库哈斯、德梅隆、福斯特等中外建筑师。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