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迟美桦 时间 : 2016-05-09
分享到:
亚平的家里像一个艺术博物馆。有字画,有织锦,有古玩,更多的是陶艺。餐厅的一群像鱼又像落叶的褐色陶制吊灯,古朴别致,摇曳在空中,放着柔和宁静的暖光。亚平的先生张京红说:“这是我太太做的。”地下室的一个角落里,放满了陶瓷艺术品,橘色的射灯下美轮美奂。张京红说:“这是我太太做的。”一间房子里,有一个大案板,摆满了一件件做好和没完工的泥胎。张京红说:“这是王太太的工作室。”客厅里,走廊边,书橱里……随处可见一件件陶艺花瓶、瓷盘、动物、植物。张京红说:“这是我太太做的,瓷上的画也是王太太画的。”于是,随在身边微笑不语的王亚平在我的眼里放出了彩虹般的光环。
说起陶艺来,平常话不多的亚平会滔滔不绝,还带着诗意:“从事陶艺教学多年,摆弄我熟悉的陶泥,抚摸着,凝视阳光映照着的温润的泥土,指尖轻轻触动它,感受泥土的细腻与光滑,这一刻挑动了我内心深处敏感的神经。我们周围的动物、植物在不停息地运动着,它们和我们共同呼吸,并用各自不同的生存形式完成伟大的生命历程。我喜欢创作和生命、爱相关的作品,用水、泥和火。”
王亚平近年来创作的“生命·花”系列作品,在学术界得到很高的评价,获得了几个大奖。她说,每件作品,从朦胧的意象,到清晰的艺术形态,实施的过程就像十月怀胎,经历了惊喜、磨难、痛苦和幸福的五味杂陈感受。萌发一个新构思,会欣喜若狂,冲动不已,而深入塑造,工艺技术与造型相冲突时,会纠结纠缠。亚平最痛苦的,莫过于作品在烧制过程中失败,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坯胎废掉,有时要从七八十件作品里才能得到一件完美无瑕的作品。当作品进入烈火中燃烧,等待出炉的心情迫不及待,打开窑门那一刻,见到如此完美的作品,那种幸福感让她激动不已,觉得生命是那样完美,让人沉醉。
亚平每每沉浸于与泥的亲密时光,内心总是充满喜悦和依恋。她将心中的宁静与欢快、紧张与沉稳、躁动与舒缓、细腻与粗犷等等丰富的情感寄予泥性之中,体现于作品的造型动势,线条的起伏变化。花瓣的饱满,刺毛的神秘,密集的颗粒质感,都真实记录着亚平丰富的情感:“我感到泥的畅快和真诚。我的心灵与泥那样的贴近,在它的面前我坦诚、毫无掩饰,它这样懂我,顺从我,让我毫无掩饰、畅快淋漓地表现,仿佛此时世界只有我和它存在着。此刻你不会有世俗的烦恼,恐惧,只有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激。我要将这种对生活的感激之情融入我的作品之中,我要让多彩的生命永远停留在我的作品之中。”
亚平的生活很单纯,在大学里上陶艺课,回家做陶艺,累了就到院子里侍弄花草,做做家务。五十几岁的女人,笑起来干净单纯,娴静温婉。
谈话中,亚平提到最多的人,是她的丈夫张京红。亚平说,她和张京红安安静静地在艺术天地里行走,与世无争。她从来不愿说她和张京红之间的相爱历程,只说:“我们彼此都是对方的初恋,但是绝不是一见钟情,至多算是日久生情。”他们俩最初是一起画画写生的朋友,现在也是。
我倒是想多了解那个把“王太太”挂在嘴边的男人。百度里搜索张京红的信息,并不多。在孔夫子旧书网看到一本他的著作《京红画室(素描卷)》,内容介绍里有这样一段话:张京红,画家,设计师,职业教育家。1962年生于长沙,198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专业,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同年创办京红画室,曾出国考察欧洲数国,美术作品在国内外多次发表展出并获奖,系中国美协湖南分会会员,湖南版画艺术研究会会员。
张京红说他最初的梦想是做一个画家。改变他初衷的是欧洲一年的游学,让他从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回到了现实:“出去之前,觉得能靠卖画养活自己,后来发现在人们普遍吃都吃不饱的情况下,谁也不会来欣赏你的画,活着才是第一位的。”张京红至今都觉得这是至高无上的真理。他认为,一家之主必须负担起养家的义务,妻子要有好的创作环境,儿子要接受好的教育。多年来,张京红就像一头老牛,拉着一个家庭的车稳稳当当前行。他说,画画依然是他心中最大的梦想,但这个梦想不再有当初的狂热,而是一直不放弃,一直朝着梦想努力。其实,他的水彩画在业内很有名气,他的画一如其人,传统,敦厚,细腻而温情。
每次去亚平家,张京红都会放下手中的画笔,坐到茶台前给我们泡上好的红茶。谁的杯子空了,他会立马斟满。而亚平,一会儿递上一块自制的酸枣糕,一会儿端出他家树上结的板栗……有人说:“你们两口子是不是不会吵架。”亚平说,吵啊,怎么不吵。他画画有时候不吃不喝四五个小时,他又有高血压又有糖尿病,怎么吃得消,我让他起来活动活动,他像没听见。我就吵他,这时候他发起脾气来吓人。张京红也“控诉”亚平,说自己喜欢养鱼,一次次买回各种鱼,但几天就死光了。亚平就说他,不会养就别弄回家,鱼本来在别处活得好好的,弄回来养死了,是不负责任。张京红委屈地说,我很负责地养着,还研究方法。亚平瞪着眼说:“你上个星期买回来那一大桶金鱼,池塘里一条都不见了!”
他们的儿子张羿说,爸爸妈妈有时候就像两个老顽童,经常为一棵树怎么修剪,一朵花怎么施肥,一条鱼怎么养护发生争执,转身又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似的一起讨论一幅画或者一件陶瓷的构思,或者一起欣赏一件艺术品。
张京红说,儿子的绘画天赋比自己好,基础也扎实。但儿子回国后不肯做纯艺术,走了艺术设计这条路,自己开了一个工作室,做得也不错。亚平要出版一本学术专著《青润秋色》,儿子马上说:我来赞助妈妈出书。亚平欣慰地说:“儿子拿出9万元给我出书呢。儿子说,要做得最精美。”
这是一个艺术之家。这个家里充满了艺术的氛围和人间的烟火。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