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闻趣事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湖南省作家协会>毛泽东文学院>逸闻趣事

一场心诚难圆的“读书梦”

来源:   时间 : 2015-08-24

 

分享到:

  蒋牧良,原名蒋希仲,笔名池沛、敬士、牧良等,1901年5月4日诞生于湖南省湘乡县杨家滩桥头蒋家冲(今涟源市荷塘镇)。从小家境贫寒,4岁丧父,靠父辈兄弟在宝庆 (今邵阳)合开一家绸布店维持生活。他5岁发蒙,一连读了7年私塾,打下了较好的古文基础。12岁时,他考上了县城求实学校。离开了小山村,接触的人多了,学的东西也多了。谁知,天有不测风云,1916年,他家赖以生存的布店倒闭,彻底失去了经济来源,他再也无钱在县城里读书了,迫不得已,辍学到新化矿山谋生,当了个小职员。但志存高远的小牧良心里想的还是读书,于是苦攒了几个钱,便回到学校。21岁时,总算在民治中学毕了业。

  经过一段时间紧张的复习,第二年,蒋牧良又顺利地考上了长沙雅礼大学预科。此时,他心里非常高兴,暗下决心,要更加刻苦地学习,以掌握更多的知识。谁知,好景不长,入学不久,赵恒惕投靠北洋军阀,对付谭延■,闹得很不安宁;加上日本水兵制造事端,群众纷纷起来反抗,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日爱国运动遭到了赵恒惕的镇压,学生再也无法读书了!蒋牧良恨死了日本鬼子,也恨死了赵恒惕。可他还是要读书,长沙读不成就到武汉去读,他打算入武昌师范。但等他到武昌时,师范的学生已满,不再招生了。于是,他找到学校负责人,再三要求作旁听生,得到许可后,在那里听课一年。就这样,蒋牧良时断时续,读了十几年书,真可谓好梦难圆。青少年这段不平凡的经历,对他的一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秀才兵”的不平遭遇

  天下乌鸦一般黑。武汉与长沙并无两样。军阀、地主、恶霸,都是欺压穷人的魔王。要与他们作斗争,光读书是不够的。

  1925年,蒋牧良毅然投军常德熊克武部队。部队长官见他有文化,便动员他当文书。蒋牧良有些不情愿,他说:“我这高高大大的身材,手粗脚长的,是块当兵的好材料,还是让我背枪吧。”长官不依,让他先干一段文书再说。蒋牧良只好答应下来。

  不久,贺耀祖的部队打败了熊克武,蒋牧良便逃回了家。后跑到湘西投一地方部队。部队又要他当司书。不到一年,这支部队也被贺耀祖改编,加入了贺部。贺部很快编为北伐军独立第二师,进行北伐。蒋牧良随部队打九江、攻南京、克徐州……一路打了不少胜仗。蒋牧良是一个硬汉子,靠本事吃饭,从不与人拉拉扯扯,吹牛拍马,讨好上层。因此,他在风气不好的旧军队干了5年,最后也只当了个营部军需。随着时间的推移,蒋牧良逐渐认识到在这种部队混,同样是没有出息的,他要另找出路。正当他一筹莫展时,见到报上登载的一条消息:南京训练总监部招考司书。他便离开部队前去应考,结果考上了。1930年春,他来到南京当司书。这里工作任务不重,他就利用空余时间读外语,学习写作。

  1932年春,南京卫戍司令部成立。蒋牧良通过熟人介绍去那里当了收发员。谁知,那里很不安全,又调至军事委员会第三厅副官室当司书。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