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 : 2015-08-24
分享到:
1953年3月初,刘勇接到了《湖南文艺》编辑部在长沙召开通讯员会议的通知。湘乡离长沙只有200多里路,可刘勇还是第一次去长沙,心里不知有多高兴。接待他的是一位姓杨的编辑,人随和,没有半点架子。刘勇好奇地问,什么叫文艺?杨编辑说,山歌、弹词就是文艺。他对当通讯员也不懂,有人笑着告诉他:“聘请你当通讯员,不是要你去送信,是要你给刊物写稿。”这么问来问去,刘勇学到了许多新东西,对文学艺术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从长沙开会回来后,刘勇的创作热情日益高涨,一步一步走上了作家之路。1954年,他开始学写剧本,1955年学写小说,以后又学写文艺评论……
在湘乡老家,刘勇先后当过村长、农业社社长、人民公社管理区党总支副书记。尽管一天到晚都很忙,可他对学习抓得紧,书报不离身,一有空就要拿出来翻翻。有了创作冲动,他就在走路时构思诗歌,挑土时构思小说,坐着车水构思剧本……然后晚上动笔写。逢上雪雨天,不出集体工,又不开会时,那便是他写作的黄金时间。1955年,刘勇已有几篇小说在《湖南文艺》发表,其中的一篇还获了大奖。1956年3月,刘勇出席了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代表大会。作为农民作者,他仔细阅读了赵树理和周立波所创作的农村题材作品,更加坚定了自己创作的信心。他“一手拿锄,一手拿笔”,顽强地坚持业余创作。1958年,他在人民公社做了285个劳动日,却仍然写了60多万字的作品,出版了两部书。1959年,他正式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到北京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国庆观礼,真是一门三喜,喜气洋洋。
因为创作成绩突出,也因为党和政府重视培养工农作家,刘勇于1960年9月奉命调离家乡,进入湖南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这一变,刘勇知恩图报,如虎添翼。走进文联大院一个多月,他就写出了一部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初稿。那时候,湖南省文联有个规定,凡是调进来的专业作家,都要当半年文艺编辑。刘勇把这看成是学习的大好机会,守在编辑部看了半年小说稿。后来他被派到韶山灌区工地深入生活,半天劳动半天写作。搞了半年,积累了许多写作素材。尔后,编了10年文艺刊物,调任省作协秘书长,不久被选为常务副主席,一直干到1991年9月退休。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