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评论

在历史和现实的矿藏中提取史诗

来源:方图欢   时间 : 2015-08-13

 

分享到:

  30多年以来,我省以张步真、梁瑞郴、章罗生、胡良桂、余三定、纪红建、杨华方、曾祥彪、胡启明、周文杰、赵志超、王硕男、杨远新、聂茂、周淼龙、游和平、余艳、薛媛媛、阮梅、龚盛辉、甘建华、欧阳伟、张士诚、何轩等为代表的报告文学作家、评论家秉着艺术的良知,以勇者的姿态一直笔耕不辍,一批又一批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又成就卓著的报告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积极推进了报告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使湖南报告文学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回望2014年,我省报告文学依旧处在文学场域的一个中心。在市场空间的不断挤压下,我省报告文学依旧保持了平稳发展的势头,涌现出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佳作。余艳、杨华方、何宇红、游和平、彭新华、李桂龙、薛媛媛等报告文学作家在掘进历史,审视回顾,深度反思的同时,又在作品中注入了新视角、新发现、新思想和新思考;纪红建、阮梅、甘建华、胡启明、周克臣、廖天锡、何满清、吴昕孺等则对现实生活的深重忧患进行了如实的书写,他们贴近实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感时忧世,关心民瘼。2014年湖南报告文学无疑是硕果累累的丰收年,一批启人深省、感人肺腑的佳作的出现,充分的表明报告文学是真正活着的文学,真正有力量的文学,是最具有人民性的文学。

  2014年仅从所获奖项来看,我省报告文学进入一个“丰年”的确是名副其实。薛媛媛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先后获得第五届毛泽东文学奖、第五届徐迟报告文学优秀奖;余艳的《板仓绝唱——杨开慧手稿还原毛泽东爱情》先后获得第二届“石膏山杯”全国征文大赛奖、第五届徐迟报告文学优秀奖,长篇报告文学《杨开慧》获湖南省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龚盛辉的长篇报告文学《向着中国梦强军梦前行》和蔡德东的长篇纪实《蒋翊武》获湖南省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章罗生的《中国报告文学新论——从新时期到新世纪》获第十四届中国当代文学优秀成果奖;罗鹿鸣的《真情的天空》获中国金融报告文学大奖赛最佳奖;胡启明的《最后的尊严》获长沙市“五个一工程”奖;纪红建获第二十八届湖南省青年文学奖等;阮梅的《四个沉沦的留守少年》入选由中国作协创研部选编的《2014年中国报告文学精选》。该书精选2014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最有代表性的报告文学作品14篇,反映了2014年度我国报告文学这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尽显年度报告文学写作之精髓。

  在这一年里,我省报告文学作家、评论家既深入历史的矿藏辛勤挖掘,精心提炼,又紧跟时代趋势,贴近现实生活,红色、历史、现实三大题材的作品视角独特、鲜活感人、真实厚重、反响热烈,凸显了报告文学作家们旺盛的创作力,展现了我省报告文学创作的良好风貌和态势。

  一、红色题材,一枝独秀

  报告文学作家对红色题材情有独钟,他们通过对文史资料、档案、回忆录、口述实录的整理、加工润色,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广受读者青睐的“红色”报告文学作品。我省薛媛媛、余艳、杨华方、何宇红等人的红色题材创作深入历史,挖掘充分,成就卓著,大放光彩。

  余艳被很多人称为“时尚作家”,她的写作非常具有女性的细腻感觉和接近精准的探微表达,近年来创作了多部题材新颖、构思独特报告文学作品。中篇报告文学《板仓绝唱——杨开慧手稿还原毛泽东爱情》独家披露了杨开慧当年的日记手稿,从真实的历史资料深入探究杨开慧与毛泽东的爱情,考证了她与毛泽东的爱情往事及其心路历程。作品以“手稿”为基础,广泛运用描写、叙述、抒情等多种手法,通过心理透视与对话等方式,将人物放在情理冲突与生死考验中进行描写,内容真实可信,人物炽热,感人至深。在《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13年第12期上首发后,社会反响强烈。紧接着,2014年第4期的《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和第6期的《新华文摘》相继转载了此作品,第6期的《中国作家·纪实》发表了长篇纪实《杨开慧》,《中国报告文学》2014年12期又刊发了她的另一部中篇报告文学《红楼之恋》。彭新华的《刘士奇传》,通过了中央党史文献研究室审定,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依据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资料,以平实、质朴而不失生动的文笔,真实记录了刘士奇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注意了点面结合,既有宏大战争场面的勾勒,又有个人内心的细腻描述,人物个性鲜明,性格突出。附录、附记部分包括了刘士奇烈士的报告、手迹、作者对刘士奇烈士后人的采访等内容,翔实可信,与正文互为印证、补充,使本书内容更加丰富和具有可读性、教育性,同时填补了中共党史上对红军27军军长刘士奇烈士研究的空白。由梁瑞郴、杨华方、纪红建三人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12·26毛泽东生辰印记》以独特的取材,酣畅的笔墨,来反映伟人的历史事迹。它以毛泽东各个时间段具有代表性的生日为切入点,用纪实的方式全面展示了其情怀、情趣、品格、命运、风范、魅力、才华、智慧及其理想、追求,重新探析了其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作用。作者独辟蹊径从平民的视角,用历史的眼光,以文学形式叙史,客观记述了毛泽东对他人、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杨华方的长篇纪实《红色第一家》讲述了在中国革命斗争中,毛泽东承受丧失六位至亲巨痛的悲壮经历。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该作品故事人物与具体事件经纬交织,有详有略,对六位先烈的丰功伟绩也进行了更为恰当的剪裁和渲染,将先烈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与英雄业绩,不仅和毛泽东领导的革命伟业,而且和领袖兼长兄的毛泽东个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帧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家中众多亲人前仆后继的历史群雕,具有历史的真实感、厚重感,产生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游和平多年来一直从事毛泽东研究,对毛泽东的研究透彻深入,成果颇丰。已经出版了《毛泽东和科学家的故事》《老一代革命家与科学家的事》《毛泽东与习俗文化》《毛泽东眼中的佛教文化》《毛泽东对中医药情有独钟》等多部纪实作品,2014年又推出了《毛泽东与水文化》。酷爱读史的毛泽东一生关注水文化建设,他曾以改造山河的英雄气概,直接领导了大江大河的治理和规划。该书语言平实,内容生动丰富,记述了毛泽东的治水思想、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水文化等,体现了其水文化思想。70后作家何宇红喜欢接地气的写作,她的长篇报告文学《雷锋在1958》通过采访与雷锋在望城团山湖垸一起生活、工作过的存世老人和查阅当地的相关史料、档案,以多个故事的形式,再现了18岁的雷锋在团山湖工作、学习、生活的生动画面,于平凡的故事中展现了他崇高的精神风貌。作者来自雷锋的故乡望城,对团山湖了如指掌,她带着深厚的情感,以严谨扎实的采写精神,用朴实又扎根家乡泥土的语言,以“素面朝天”的方式,用全新的视角、生动活泼的形式,还原了一个更加客观而立体的雷锋,让人读了感觉更加可亲可敬可信。该书史料翔实、立意高远、视角独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更好地彰显了榜样精神,传递了正能量。

  二、关注现实,传递时代正能量

  报告文学总能和时代的需要、现实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它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报告文学往往生动感人、震撼人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显示出一种真实的力量,凸显出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胡启明的长篇报告文学《最后的尊严》从鲜为人知的殡葬业切入,题材独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通过与过去年代的传统殡葬业相对比,以点带面地描写了我国殡葬人一些酸甜苦辣的真实故事,反映现代殡葬人的生活,揭示了中国殡葬文化灿烂历史以及殡葬的漫长变革,还原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应有的尊严。作者以心灵对话的方式,以心理的历程和对生命的热爱,塑造了一群殡葬人的鲜活形象,使读者窥见激流涌动的活的思维过程,从而激发人的思考。纪红建的报告文学创作视野开阔,题材丰富,情感真切,文笔老到娴熟,近年来一直坚持报告文学写作,作为70后的年轻作家,已经成为我省报告文学的中坚力量,多部作品屡获读者和评论家好评。与李鸣生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发现龙门山》是一部反映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情况的作品。通过对龙门山镇人文历史、生存现状、自然景观以及地震前、中、后等各种矛盾冲突和龙门山儿女对土地的真挚情感,对家园的深深依恋,以及千百年来求生存、求发展、求富裕的故事的讲述,展现出了龙门山儿女的生存现状与命运沉浮、精神向往与心灵挣扎、默默探索与苦苦追寻。作品既是如实地报告龙门山儿女——也是当代中国农民的沉重与艰辛、焦虑与尴尬、苦难与忧伤、梦想与挣扎、坚韧与不屈,更是以龙门山的生存与生活景况代表当代中国农村的缩影,特别是对于山区的村镇来说,具有特殊的代表意义。纪红建的《十一个妈妈》从普通人的视角切入,讲述了长沙宁乡县妇幼保健院赵卫平医生与其他十位“妈妈” 一起创建“小太阳”早教保健中心暨小儿脑瘫康复中心的艰辛历程。作品以文学纪实的手法,复写小人物的真实生活,体现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紧密关注,彰显了普通人的崇高人格。由周克臣、纪红建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华武术急先锋》是反映湖南武术的第一部报告文学,讲述了湖南武术教育家游罡华发起“武术进校园”,推动青少年武术运动发展、创新武术教育的事迹。他简单朴素的追求,是对中华武术文化传承的一种可贵担当;他漫漫的、艰辛的武术追求之路,是对梦想的执着坚持,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平凡与伟大的有机融合。中篇报告文学《我们的史诗——南水北调中线感怀》则是纪红建实地走访南水北调中线的真实感受,文字洗练抒情,亲切自然。记录了南水北调建设中几万移民为了祖国的发展建设舍小家、顾大家自愿搬迁,背井离乡的艰辛历程以及无数默默无闻的建设者积极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他们是南水北调巨大宏伟工程的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缩影。吴昕孺的长篇纪实《他在改变教育——罗崇敏与中国教育的交锋》讲述了作为—个普通的云南省教育厅长罗崇敏,不畏接触政改的底线,“舍身求法”,为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努力,改革举措超越了中国的社会形态,卸任后,他仍为教育事业四处奔走。作品揭示了中国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唤醒更多的人关注中国教育,思考中国的教育体制。儿童文学作家阮梅一直把目光聚集在平民百姓与弱势群体身上,近几年先后从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社会热点问题调研,《父亲》《四个沉沦的留守少年》《心障》《女友》等作品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步入歧途的青少年在走向犯罪前后的不同人生感悟和心路历程。《罪童泪》更是中国首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警示读本,该书由11个典型监狱少年的忏悔录组成,让未成年犯自己说话,回避现场血腥与暴力,突出未成年人犯罪前后的心理对比与家庭父母的反思,深度反映与探究教育失当和缺失的问题。作者的叙述饱含深情,笔触平实准确,从真善美与假丑恶的鲜明的对比中,表现了对现实的密切关注和深度介入,以及对少年和弱势群体的关爱,具有现实警示启发意义。廖天锡和何满清合著的《朱明志与他母亲的幸福生活》讲述了家境贫寒的朱明志14年如一日的照顾母亲,带着残疾的母亲刻苦求学,艰难成长的感人故事。语言平实,描写真切、细腻,绘声绘色,意义典型,挖掘出了现实中 “小人物”身上的人性美,体现了社会底层中一种至诚大孝和对生活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带给读者潜移默化的道德教化和精神滋润。

  三、反思历史,滋养今人

  通常,报告文学除敏锐反映现实之外,还大多带有揭示历史真相、内幕或隐情乃至抢救历史、重述历史的意味,具备实录、史志、史传以及史鉴等多种功能。回顾历史,反思历史一直是报告文学作家的自觉追求,我省作家在历史题材创作上,深入搜寻开掘,不断进行新的想象与思考,并注入鲜明的历史理性色彩。

  纪红建的中篇报告文学《昭忠录——罗福星在台湾》以文学形式叙史,对遗落在历史角落里的人群进行挖掘塑造,笔调深沉,人物刻画鲜活。记述了抗日复台志士罗福星在台湾艰辛而又沧桑的革命之路,深刻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歪曲事实、百般诬蔑,掩盖真相的历史事实,显现了抗日英雄们的浩然正气、男女情爱和家国之恨,是对无数爱国志士的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颂扬。彭新华与李桂龙合著20万字人物传记作品《三战三捷——国民党上将杨森传奇》选材别具匠心,叙述角度巧妙;结构独到,情节安排张弛有致;语言简洁,状写传神。 讲述了1939年至1944年间,中国军民在湘北一带拼死抗击日本侵略者,歼灭日寇十余万之众取得“三战三捷”的抗战故事。“三战三捷”为扭转抗日战局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作者在细致地搜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的分析、梳理、提炼,饱含激情,运用生动的艺术之笔,真实而形象地描绘出了当年湘北战场惨烈而悲壮的历史画卷,给我们以视觉的冲击、激情的洗礼和理性的启迪。甘建华的《花格管线地理志》、《老茫崖地理志》两部作品短小精悍,主要以柴达木盆地作为言说对象,建构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柴达木盆地的地理空间形象。作者以散文的笔法,生动简洁的散文话语,以地理学的视角和辞典词条的形式,描述荒漠、湖泊、河流、矿产、植被等西部自然地理景观。这是一种纪实性的叙事,其中还融入文学事件,文学知识等元素,不仅是一种地理方位的表述,还是一种文化场域的表征,是地理与历史、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整个作品具有一种视野恢弘、混搭杂糅之美。

  此外,我省报告文学文学在评论评传方面,则是厚积薄发。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意义需要文学评论来挖掘与发现,报告文学的发展也需要文学评论的促进与支持。我省一直活跃着一支优秀的报告文学评论队伍,虽然今年报告文学评论评传数量不多,但是出版的两部评论评传作品颇具分量,是对报告文学的建设性研究。章罗生是我省著名的报告文学评论家,80年代就开始了报告文学的评论与研究,成果丰硕。今年推出的专著《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创新与发展》是一部新兴的、具有独立思考的,用汗水和思想凝聚起来文学理论著作。主要讲述了:与整个社会思潮与哲学思想的发展变化相一致,新世纪报告文学在以往基础上,在总体上表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审美新变。其一,重建崇高。其二,价值中立。其三、返璞归真。其四,多元发展。由余三定、周淼龙主编,何轩等人撰写的《何建明评传》集中研究了何建明在参与构建中国当代报告文学最为辉煌的时代的创作成果和创作经验,总结了其报告文学的创作特色与社会贡献。这是中国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家评传,它在文本细读与具体分析以及内容的全面性方面都有所超越,不仅推进了报告文学研究的发展,探讨了中国当代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而且在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观念,说明了报告文学学科建设的可能。

  纵观2014年我省的报告文学,不管在题材内容、主题、视角及表现方式方面都有所创新与突破,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其鲜明的特征,反思历史、审视现实、关注社会,紧跟时代趋势。我省报告文学作家们以自觉地担当意识,崇高地责任观念,始终出现在各种历史事件的现场,热情洋溢地投身到现实生活与时代变革的实践中。他们用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鉴别力,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对现实的密切关注。报告文学评论也及时地予以了呼应与表现,并在思索中稳步前行。但是报告文学的创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人才出现青黄不接;二是作品的研究与传播不够。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报告文学的创作最重要的就是纪实,而收集资料、实地走访需要付出极大的艰辛,许多年轻作家吃不了这种苦,忍受不了这种寂寞。其次,在市场经济和新媒体的冲击下,很多作家不再是跟着内心创作,而是追求写作带来的利益,时常被市场牵着走,报告文学创作往往收益甚微,作家自然越来越稀少。再次,文学团体、机构单位对报告文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组织引导不足也影响了它的发展与繁荣。最后,对报告文学作品的传播、宣扬比较缺乏,如何让好的作品获得更大的影响效果,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湖南省作家协会和湖南省社会组织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正在积极筹备成立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努力完善各种条件,搭建新的创作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作家们在新平台中能创作出更多具备人性力量、人文关怀、历史深度与长久价值的精品之作。(中南大学文学院)

  发于《创作与评论》五月下半月刊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