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钩沉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湖南省作家协会>毛泽东文学院>文史钩沉

彭俐侬的艺术道路

来源:   时间 : 2015-07-22

 

分享到:

  彭俐侬(1930—1985)女,湖南长沙人。著名湘剧表演艺术家。曾任湖南省湘剧院副院长、湖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主演的《拜月记》,导演的《生死牌》搬上银幕,影响广泛。

  彭俐侬的艺术道路

  彭俐侬(1930-1985),湖南省长沙市人,1930年4月8日(农历三月初十日)出生于西区轩辕殿巷一个贫寒的艺人家庭,父亲彭菊生(字绍昆)是湘剧名琴师,俐侬幼时聪颖,随父在戏班中成长。1942年随父在桂林参加田汉领导的中兴湘剧团,在田汉动员下学戏,艺术上曾受湘剧名演员吴绍芝、徐绍清的关怀和指点,后又拜师肖金祥,家传师授,边学戏边实践,进步甚快。抗日战争胜利后,随义华湘剧团飘泊演出于洞庭湖各县镇,十七岁就已成为剧团的挑梁演员。

  1949年8月,彭俐侬全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兵团政治部洞庭湘剧工作团(今湖南省湘剧院前身)。曾主演《九件衣》、《江汉渔歌》、《武松》等新剧目。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会演,与徐绍清合演高腔剧目《琵琶上路》,获演员二等奖。1955年在湖南省第二届戏曲会演中主演《拜月记》中之王瑞兰,获演员一等奖。1957年《拜月记》拍摄成电影,为湘剧第一部戏曲艺术片。

  彭俐侬擅长青衣,兼工花旦。她嗓音浑厚圆润,行腔很有特色,尤以高腔更具功力,自成一家,有“彭派高腔”之誉。如《琵琶上路》中长达60句的《清江引·放流》,既无伴奏,又少动作,演唱难度较大。她唱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准确表达出赵五娘离家寻夫时与邻居张大翁依依不舍的复杂感情,行家叹为“观止”。表演上她坚持从生活从人物性格出发,运用行当又不受其拘束。湘剧弹腔戏《打雁回窑》中柳迎春原属青衣行当,彭俐侬随人物性格的发展,溶青衣、花旦乃至大脚婆旦的表演于一炉,和谐统一地将柳迎春演得真实可信。毛泽东主席曾三次观看此剧,并与其讨论剧本修改问题。

  彭俐侬对待艺术创造严肃认真。她22岁饰演《琵琶记》获奖,到54岁逝世之前,仍在钻研、创造、发展。为了更好表现赵五娘描画遗容,便决心学画,亲身体验。在《闯帘》一折中,她将赵五娘的“一闯”发展为“三闯”。这一强化了戏剧冲突,突出了人物性格的艺术构思,是在她逝世前一年完成的。她演主角如此,演配角亦然,《打猎回书》中的二娘岳氏,一般由“贴烂”旦角扮演。她坚持“角色无大小,一台无二戏”的演员职业道德,把一个仅有几句道白,六句唱词的配角,塑造得十分成功,传为剧坛佳话。她积极倡导湘剧反映现实生活,曾主演过现代湘剧《菊花》、《江姐》、《山花颂》等剧目,都有不同成就和影响。

  彭俐侬因家贫,读书不多,又非科班出身,然悟性颇高,善取诸家之长。她参加全国戏曲观摩会演和以梅兰芳为主任的演员训练班后,目睹全国名家风采,开拓了艺术视野,深感时代变化,于是发奋读书,钻理论,攻绘画,学简谱,文化水平、艺术修养提高甚快,不但演戏,且能改革音乐唱腔,如弹腔戏《断桥》,她为了准确、深刻表现白素贞对许仙又爱又恨的复杂感情,在父亲支持下,创造了“正南路三眼”的新板式,得到戏曲音乐界的赞许,并已流传。她撰写表演艺术文章及艺事回忆录共约十万字,还曾创作、改编《王熙凤与尤二姐》、《杜十娘》、《二度梅》等剧本。和范正明合作改编的上下集《琵琶记》,她写出初稿后就不幸逝世,后由范正明完成,并于1991年搬上舞台,由她的两代学生陈爱珠、庞奂丽扮演赵五娘,获得文化部首届“文华”新剧目奖和剧本奖,剧本亦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彭俐侬生性淡泊,不爱交结。在“左”的错误年代,历经坎坷,不到30岁即被迫脱离舞台,后让她教学,她以湘剧事业为重,无半句怨言,尽心尽力培养出一批中、青年优秀演员。

  彭俐侬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8年任湖南省湘剧院副院长,1978年任湖南省艺术学校副校长。1985年1月16日因病逝世。

  田汉赠彭俐侬

  唱断铜琶传上路,舞来白兔喜回书。

  人情深入功夫到,挥洒歌坛意自如。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