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 : 2015-07-15
分享到:
谭先生善于做知识分子工作,处理问题实事求是,而且分寸掌握得很好。如1949年12月,长沙市文艺界讨论市文联筹委会委员名单时,不少人对向恺然、罗皑岚有意见,认为他俩不配当委员。向恺然是通俗小说家,笔名平江不肖生,写过《江湖奇侠传》等作品,影响范围较广。罗皑岚是现代小说家、大学教授,早年发表过长篇小说《苦果》等作品,影响也较大。提意见的人认为他们的这些作品按当时的政治要求来说内容不好,应该重新考虑。谭先生的态度很明确,认为向恺然、罗皑岚对迎接解放表现不错,应该可以当委员。他说:“作品内容是思想认识问题,迎解放(反对美蒋、拥护共产党)是政治态度问题;思想认识可以帮助提高。我们应该向前看,尽可能团结他们,共同繁荣湖南的文艺创作。”经过谭先生的这番说明,到会的同志最后表示赞同接纳他们。
又如1950年8月,省文联(筹)曾组织王西彦、项飞、冯放、周乐和、杨承禹、彭忠定等六人到省委土改试点平江参加土改。在土改工作告一段落时,省文联(筹)干部曾发生过一次关于“原地深入”和“异地比较”的争论。冯放是从革命根据地来的,他主张“原地深入”,认为完整地参加一个乡或一个村的土改,对改造思想,加强锻炼,能终身受益;王西彦是老作家,他主张“异地比较”,认为从创作上着眼,到处看看,多收集题材,从多种人物的比较中塑造人物形象,对创作有好处。当时省文联(筹)的干部也基本上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原地深入”,一派主张“异地比较”。谭先生进行总结时,没有站在某一方,而是主张由具体人员的具体条件而定,即认为:冯放根据他的条件,他的主张正确;王西彦根据他的条件,他的主张也正确。这种从具体人员具体条件出发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和稀泥、无原则和思想右倾,而是实事求是、全面地看问题,大家都能接受,因而充分调动了作家的积极性。
谭先生在领导湖南省文联(筹)的三年中,在团结老作家的同时,也十分关怀青年和重视培养青年。
曾任省文联副主席的周健明,就是谭先生最先发现和调到《湖南文艺》编辑部的。他在一次访谈中说: “谭先生当时不认识我,更不知道我是周立波的儿子。他作为省文联筹委会主任,当时正在创办《湖南文艺》,急需一批编辑,他读到我在《民主报》的《民主广场》上的文章,看中了我,委托他的秘书李青打听到我的下落,就通知我到《湖南文艺》工作。这样,就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据我所知,《湖南文艺》的编辑,多为《民主报》的重要作者,谭先生大多是看中了他们的文章,才将他们调来《湖南文艺》的。”
湖南作家王以平是1952年8月调到《湖南文艺》编辑部工作的。谭先生对他也是给予热情的关怀。据王以平回忆:“他为人厚道,从不大声说话,没有一点架子。晚饭后,他常邀我一起到五一路散步,并到水果店买梨子,送给我吃,他还关心我的进步,几次向有关方面反映我的入党问题。”后来王以平入了党,写作上也取得了成绩,谈及谭先生时,总是不忘他的帮助。
《湖南文艺》编辑部的周乐和,解放前是谭先生夫妇的学生。来到长沙后,周的妻子韦玉琴生了第一个孩子,谭先生夫妇像父母一样关怀他们,曾派自己的保姆到他们家照料一个月,又多次带着肉饼、水果、鸡蛋到他们家看望。1950年10月,谭先生还介绍韦玉琴到五里牌一所小学教书。现在周乐和已去世,他的妻子韦玉琴每当谈起谭先生夫妇时,无不感激涕零。
以上几个例子说明:谭先生热情关怀青年、培养青年是一贯的。他是一个“思贤若渴”、能识别人才、具有伯乐精神的领导者。他的热情关怀,使不少青年作者改变了命运,给湖南文坛增添了新生力量,壮大了队伍,促进了湖南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健康发展。
1953年8月以后,谭先生调到北京师范大学工作,离开了湖南。湖南文联的工作,以后由魏猛克、周立波、康濯等继续领导。从整体看,解放后的湖南文艺是取得了辉煌成绩的。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成绩更为突出。如20世纪50年代已经成名的作家未央、谢璞、周健明、孙健忠等,在这个时期又写出了更加成熟的新作品。新时期又出现了任光椿、叶蔚林、古华、莫应丰、韩少功、彭见明、谭谈、何立伟、王跃文等众多的在全国影响很大的作家,形成了文艺界的新“湘军”。谭先生作为湖南省文联(筹)的主任,湖南省文联首届领导人,在这支文艺湘军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奠基作用,其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