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访谈

刘烈红:岩鹰拳的乡愁与梦想

来源:何 石   时间 : 2015-06-25

 

分享到:

 

  岩鹰拳,继2008年被纳入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011年确认为省级第3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后,2013年11月1日,安徽芜湖国际会展中心,由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中国奥委会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3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上,岩鹰拳正式荣登首批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榜单。至此,岩鹰拳和它的传人刘烈红,筚路蓝缕,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和传承,总算可以告慰那些他武术、影视、戏剧成长路上的师友,和作为新宁县政协副主席、原连续三届湖南省政协委员的这份荣誉。我们以为,年过古稀的他,历经大病的打击,也该过自己颐养天年、行云野鹤的生活了。然而,当记者走近他的内心深处,一颗滚烫而澎湃的赤子之心和对岩鹰拳、对崀山缱绻难眠的未竟梦想,让人唏嘘,让人感动!

岩鹰拳传承谱系

刘烈红照片

刘烈红书画作品

  如痴如醉 武术梦伴着“红”字科班长大

  1943年的新宁回龙寺一带,因民不聊生,百业凋零,匪患兵乱不断,加上日寇小股武装时有骚扰,当地民风蛮悍,习武自保已成蔚然之风。刘烈红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生的。据他自述,他娘生他那日,适逢土匪进村,为免遭蹂躏,他娘也挺着大肚子与乡亲们向后山逃避。实在走不动了,就近扒开一个荆棘蓬窝,历经一个多时辰的艰难痛苦,这个乳名“勇宝”的孩子才大难不死降临人世。6岁那年,村里一财主家请了一个把式开厂授课习武,邻居家的孩子大都去了,只有他因交不起一石谷的学费而被拒之门外。为了偷师,他透过门缝一招一式地学了不少东西,但还是被发现了。后来门缝用布帘遮住了,他就躲到树上和别人家的瓦屋顶上去看。学到招式后,他再回去慢慢地比划,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和艰辛,却收获了很多“免费午餐”的喜悦。为了检验偷学成果,他常常找“科班”弟子们比试,以提高自己的技能。

  他是如此的热爱武术,以至于10岁那年当新宁祁剧团来回龙演戏时,他可以目不转睛地只盯着武生的戏份看,尤其戏快收场时有一场险象环生“打叉”。花旦站在台上一块门板前,大花脸站在几丈远的台下,随着司仪“叉头上”、“叉左边”、“叉右边”的指令,锋利的铁叉会不偏不倚的飞向门板画圈的位置。如此惊险而刺激的绝技,极大地激发了他立志习武从艺的决心。戏罢,横下一条心的他找到绝技的表演者、著名武花脸魏松科,要求收他为徒。魏老师连哄带劝地回应他:“等剧团招人,你考上了,我一定带你。”

  为了进县里的祁剧团,刘烈红2次从回龙步行进城赶考,一次因信息有误,一次因旅途劳顿迟到片刻,而与考试失之交臂。2次失利的厄运,使少年勇宝无法释怀,让他相信了宿命和时运。他想不通,他脱了上衣,在剧团前夷江边的沙滩上,来回放了无数个空翻,又撒气似的将银白色的河沙踢了个“狂风暴雨”,然后对着河对岸歇斯底里地呼喊……幸好他的执着和倔强被剧团台柱子、著名男旦张青华师傅撞见了。见他爱戏如斯,如获至宝。经过补考程序以后,他留了下来。再历经4个月的培训考核去粗取精后,16岁的他正式进入剧团,如愿以偿地成为武花脸魏松科老师的门徒,并将书名刘万平改名刘烈红,与张常红、王翠红、罗瑞红等组成新宁祁剧团红极一时的“红”字科班。

  “真把式打不过假戏子”,是新宁对戏子里武花脸武术修炼的褒奖。刘烈红的师傅魏松科是湖南祁剧界的著名演员,超人的武艺使他成为新宁祁剧团无法取代的台柱子,尤其是打叉功夫。刘烈红进剧团的真正目的除了谋生,就是要圆儿时的武术梦。这下,投师名门,如鱼得水,别提他的干劲有多大。

  从此剧团前的夷江南门码头空旷的沙滩成了刘脸红的演武场。为练眼功,他透过江边石隙的清水去观察浮游的生物;为练好空翻,沙滩上常见得沙卷尘飞、狂风携雨;为练腿功,把一条腿绑在槐树上,另一只脚和头部成“1”字站直,晚上找条木凳搁在窗下,用绳子将腿捆在窗格子上,身子睡在木凳上。

  刘烈红还养成了早起晨练的习惯,一大早就跑步去摩柯岭或崀山晨练,回来后还要到练功房打一会沙袋。习武学艺充斥了他茶饭之余的全部时光。

  知遇之缘 岩鹰拳的因果与承传

  1961年早春的一个清晨,天刚蒙蒙发亮,刘烈红已站在“一线天”的半山腰上。放眼崀山群峰,只见云雾缭绕,岚烟袅袅。他双腿骑夹石碣,发功、运气,正在定力练一套刚学的太极拳。突然,听到不远处的传来“几呀几呀”一阵阵惨叫,他停了拳循声找去,只见一只血淋淋的岩鹰在扑打着骨折的翅膀,身子挤在两个石缝间,眼睛流露出警惕而哀怨的神色。他慢慢靠近它,轻轻地把岩鹰拢在怀里,用手抚抚它的痛处,只见它强大的右翅几乎要断裂了,血不住的流。刘烈红拿出随身携带的自制止血药末给它敷上,又解开绑带撕下一条来轻轻的绑上,然后,把它放在一个不起眼的洞里。因为考虑岩鹰觅食困难,赶紧下山买了牛肉和一只鸡,送回岩鹰藏身的洞里。看着它活生生把鸡撕裂之后,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此后,他每天给受伤的岩鹰送食。20几天以后,岩鹰的野性和本能才渐渐恢复,它能虎虎生风地起落,遒劲地展翅,敏捷地捕食了。令人惊奇的是,每当刘烈红上山练功,它便从石丛里展翅飞蹿出来,为他引路,然后降落在他的前头,向他微微颔首,嘴里发出“唧唧”轻鸣。刘烈红挪开步练功,它就一会像箭一样射向蓝天,一个矫健的动作即可将空中的大雁叼在嘴里;一会蹿向深谷逮住一条吐着舌头、张了凶猛大口、尾巴生猛地甩打的毒蛇,只见岩鹰一双利爪牢牢抓住毒蛇的颈和嘴,尖利的大嘴锥向蛇头,然后将蛇撕成片片碎块,美美的享受着它的生鲜大餐。

  岩鹰好像有意在展示它的绝招给练功的刘烈红以某种启示。他仔细地观察岩鹰的跌、扑、翻、跃、腾等动作,进而糅合出觅食、翱翔、进击、捕猎、格斗等特形特技,顿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刘烈红把自己与岩鹰的奇遇和临摹岩鹰特形动作的想法告诉了师傅魏松科,魏师傅很惊诧,也很支持,他结合自己的认识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指导意见:岩鹰乃禽中豪杰,其功之妙集于双爪,人要练成鹰爪神功必从十指着手。并亲手为刘配了一种草药,这种药要放在尿缸里泡一个星期。然后要求刘烈红每晚睡前要将手在尿缸里泡足半小时。刘列红不顾尿药奇臭依嘱长期坚持,并保持击沙袋打柱桩习惯,一段时间后,其手顿有举重如轻、击石若绵、入汤若水的奇效。

  1964年,正当刘烈红为了创研岩鹰象形特技茶饭无思的当口,一场残酷无情的政治变故让被打成“右派”的师傅魏松科经受了沉重的打击,他不仅经常挨批挨斗,还雪上加霜地被清出剧团。但这个情深义重、视刘烈红为己出的汉子,在他即将打着背包打道回永州老家之前,为了得意门生如痴如醉的岩鹰拳法能有所造化,亲自带刘烈红上门,把他托付给自己的好友、名噪一时的原湖南国术训练所教官、中国岩鹰拳第二创始人蒋兆鸿先生。

  蒋兆鸿一生充满传奇。他自小随官至国军师长的父亲在军营长大,后被送至武汉国术馆习武,学成后回部队当了排长。只因与江湖结怨,不能归队。1931年他又来到湖南国术训练所高级班随所长兼总教官、岩鹰拳创始人万赖声学武并留任竞技教官。后归家潜心习武,并结合南方山区岩鹰的出巢、游猎、捕杀、格斗等勇猛灵活的生性形态创编了25个鹰形动作的象形岩鹰拳。抗战时期,日寇在新宁巡田一带驻扎了小股军队,隐居在家的他凭借练就的太极剑、飞镖、岩鹰爪三项独门绝技组织乡党武装据险抗敌。他刀枪并用、神勇善战、快意恩仇,以少胜多,名扬四方。1949年解放前夕,误入国民党残部反共武装的蒋兆鸿,深明大义,毅然弃暗投明、倒戈立功,为铲除“反共救国”匪帮、促成新宁全境和平解放扫清了障碍。

  解放后,蒋先生在巡田耕读为生,时将骨科医术救死扶伤,誉满乡里。

  魏松科的重托,刘烈红孜孜不倦的求知习武渴望,以及对岩鹰拳极度崇尚的激情,感动了一代宗师蒋兆鸿,他慨然应允收刘为徒。从此,刘烈红每逢节假闲暇就往蒋家跑。他把自己与岩鹰的奇遇以及观摩岩鹰习性动作的感悟告诉师傅,蒋愈觉缘分天定,惺惺相惜,倾其所有,知无不言,绝无保留。自此,师徒同心,教学相长。蒋家屋后的深山,成了师徒抒臂展袖、鹰击长空演兵场。

  刘烈红不去师傅家的日子,依然每天去崀山晨练。那只岩鹰老朋友依然寒来暑伴、不离不弃。多少个春去冬来,细细的观察、反复的琢磨、用心的比划,他终于在蒋兆鸿师傅的基础上将岩鹰拳发展创新成4段82式简明严密、科学实用的独特拳种。自此,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把西南高山岩鹰的特技,揉进了蛇拳的镖手、猴拳的爪抓、形意钻炮、太极八卦的柔劲趟步等精华之处,使岩鹰拳在劲力上“五功合一”,极具蓄而后发、刚柔相济、虚实相连、身轻如燕、神行合一、拳路流畅的特点。并把武术竞技与武术表演融为一体,饱含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和武术国粹的文化内涵。

  一赛成名 征服美利坚的真功夫和鲜亮的反派名片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大地,百业复苏,气象万千,中国武术也迎来了她万紫千红的春天。1979年,为检阅建国后全民健身成果,一场面向全国自下而上层层选拔武林高手参加“武林大会”的“海选”活动开始了。

  刘烈红的师傅蒋兆鸿接到了邵阳地区体委要他参加地区选拔赛的通知。但早已息影赋闲、与世无争的蒋先生却把机会给了徒弟刘烈红。

  真金不怕火验,骡马一溜便知。武术界向来以武会友,习武之人从来都以打擂决高下,依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传统法则。

  刘烈红太期待这样的机会了,以至于当他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是那样躁动、雀跃,那样地兴奋、狂热。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一定要让岩鹰拳走出大山,走出湖南,让中国让世界都能了解她奇妙深邃的文化内涵,进而学习、传递、交流、发展。他认准一个理:比赛的影响走多远,岩鹰拳就能走多远!

  千年都梁武冈,聚集了来自邵阳地区各县市区的15支代表队的数百名各门派高手。

  刘烈红一个漂亮的空翻进入了比赛区,接着在观众的阵阵喝彩声中以鹞鹰展翅的腾空动作跃上擂台,一气呵成完成了岩鹰拳4段82式全套动作,最后以形似捕猎后快意撕扯饕餮分享的动作完美收官。

  刘烈红以形似、神准、力劲、功实,获得评委一致赞誉,摘取了邵阳地区选拔赛第一名的殊荣,并如愿以偿地获取了参加湖南省选拔赛的资格。

  参加全省选拔赛的各路精英共有231人,刘烈红同样以骄人的表现拿下了“湖南省传统武术挖掘赛”的金奖。

  1979年9月,金秋里的南国南宁,全国首届传统武术挖掘选拔赛开始了。刘烈红和代表湖南出征的8名选手,与来自全国的各路武林高手,以武会友,接受国际国内武术名流、专家学者挑剔的检阅。严格的规则、直白的比较、苛刻的评判,远远超出了比赛本身的意义。难怪,这毕竟是国手的较量,这是“中国制造”贴牌前的严密品鉴。

  刘烈红,好样的!他和他所传承发展的岩鹰拳,以金奖大获全胜。

  自此,刘烈红终于欣慰地说:我打出湖南了。

  不出所料,国家比赛的社会效应和国家影响被远远超越了。赛后不久,金奖和银奖的38名得主应邀进京为中央领导和有关单位作了6场汇报演出;紧接着,因湖南省与美国科罗拉多州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时任省长陈邦柱决定带着湖南品牌的湘绣、竹艺、武术、木偶戏等特色行业的业务骨干出访美国。武术界选了20位高手,刘烈红名列其中。

  在美国,刘烈红可谓出尽风头,让岩鹰拳神功在大洋彼岸大放异彩。武术队在表演铁头碰石头节目时,因撞石碑时接连有2人失手,省长颜面挂不住了,正赧颜间,只见刘烈红主动请战了。他运足气,头对石碑轻轻撞去,青石碑顿成两截,赢得阵阵喝彩。看过刘烈红精彩的岩鹰拳表演后,恰恰鹰是美国人崇拜的图腾,刘烈红出神入化的象形动作,正好迎合了美国人唯我至尊的自大心理,引发了美国人强烈的共鸣,致使其他州人蠢蠢而动奔鹰拳而来。观赏者有之,挑战者有之。无奈之下只得连续加演,累的刘烈红既喜又叹,欲罢不能。更幽默的是,丹佛市一家崇尚刘氏功夫的少林武术中心,开出3000美元的月薪百般挽留刘烈红留下执教,爱国思家心切的他却把头摇成一个拨郎鼓。

  更大的利好还在后头。1982年,曾出任1979'全国民间武术选拔赛(南宁)评委的中国武协副主席、北体武研室主任门惠丰教授有幸成为北影武打故事片《武林志》的武打总设计。该剧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全面展示中国武林门派特技的展演大会,力求弘扬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武术文化。门教授在选角时第一个想到了岩鹰拳王刘烈红,并将极具反派特征的洋行打手牛武一角给了他。刘烈红将牛武狗仗人势、咄咄逼人的帮凶嘴脸,通过为非作歹的言语、步态、眼神刻画得恰到好处,以至于该剧在家乡公演时,有人找到刘烈红把他狠狠地揍了一顿以解心中怨气。

  因为天生没有一张“小生”俊美的脸,牛武一角打响后,刘烈红被定格为反派演员的典型,在下一部家喻户晓的《乌龙山剿匪记》里的“独眼龙”又非他莫属了。“独眼龙”之后,李连杰的《少林小子》找到他,当然还是反派。

  此后,《天国恩仇》《圣殿幽魂》《皇家尼姑》《中国功夫》《老子儿子和刀子》《乱世黄金案》《盼归来》等影视大片纷至沓来,应接不暇,角色也多以反派为主,无形中成了那个时代的“反派名片”。

  魂牵崀山 岩鹰拳王永远的乡愁

  大大小小各种武术大赛的造势渲染和接连不断的影视形象的推崇放大,不论在山城新宁,还是省府长沙,抑或是首都北京,刘烈红已经是炙手可热的新闻人物,是新宁不折不扣的靓丽名片。但不管名头有多大、影响有多远,他都没有忘记自己是母亲讨饭养大的农民的儿子,是崀山脚下一个普通的尚武山翁。不管是站在大洋彼岸,还是连续三届作为省政协委员可以与省长、书记共商大事,他始终没有忘记生于斯长于斯盛于斯红于斯的这块承载自己无穷梦想的黑色土地和伴着他寒暑易节不易其志的忠诚岩鹰,以及放飞新宁人旅游梦、“世遗”梦、小康梦的那爿令人动容、让人魂牵的人文与自然完美和谐的崀山山水。

  记得那次陪同陈邦柱访美归来,因救急有功并在美国刮起了一股岩鹰拳小旋风,陈邦柱很满意。兴头上的他问刘烈红:“老刘,你想要点什么?”

  毫无思想准备的刘烈红顿时怔住了,但随即他又镇静了。当时,新宁正在全国各地大力推介崀山,准备申报国家地质公园。他想,何不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趁着全国正热的岩鹰拳这把火在新宁建一所武术馆作为人文景观与崀山旅游相得益彰、互为呼应呢?他只把建武馆的想法告诉省长。省长不解地问:“我支持你把武馆建在长沙的贺龙体育馆啊,干嘛要办在新宁?”刘烈红急了,情急之下却收罗出几句最简单精辟的话语:“省长,你知道崀山吗?我的岩鹰拳的根就在崀山啊,他离开了崀山就没有基础没有养分,没法长大长茂盛了。”省长会意地点点头,大笔一挥,给他批了20万元建馆经费。现在,规模庞大、设施完整,矗立在夷江白公渡东面的湘南武术馆,以张扬岩鹰拳武术文化并倡导文武兼修、武为经用的人文精髓与大美崀山交相辉映,成为崀山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人文风景。

  2010年,对新宁人来说是划时代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几代人挥洒过的汗水和智慧凝聚成攻坚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无穷合力,一切有识之士都在这场空前绝后的时代接力中寻找着自己发力的位置。让我们特别记住他,记住这个时年70岁的老人,因为当年的他,身患直肠癌绝症,手术仅4个月,而他却以正常人难以想象的壮举,改变了组委会原定由贵阳市主办的计划,邀来五湖四海的武林壮士和八方宾朋,成功举办了“中国(崀山)第3届民间武林大会”。为宣传推介崀山,为世界了解崀山、认知崀山,为申遗的最后成功推波助澜,功不可没。

  镜头1:2010年5月4日。距刘烈红直肠癌手术出院不足1个月时间。因刘烈红坚持要在崀山筹办“中国第3届民间武林大会”,家里正在开一个由刘烈红夫妇、2个女儿、2个女婿6人出席的家庭会。小女儿坚决地说:“爸爸,要武林大会还是要命,你自己要想清楚!”大女儿也附和:“你要坚持办,你就别指望我们支持你!”刘烈红斩钉截铁的做了总结:“生命诚然可贵,我已经享用70年了,死而无憾;但能在崀山申遗成功前后办这次武林大会,对我来说只有一个机会了。政府支持不支持我要办,家里支持不支持我也要办!”会议在不和谐的氛围里不欢而散。

  镜头2:2010年10月4日。离开幕式还有不足4天时间,向县里争取的经费未到位,迎来送往的车辆未落实。刘烈红的家里正在开一个紧急家庭会,主持会议的是刘的老伴李乙娥。李乙娥把存折里的全部家底8万元钱取出来,摆在桌上。她发话了:“不管这个会应不应该开,不管你爸爸的举动对不对,会就要开了,人就要来了,我只有8万元,你们要帮着筹!”小女含泪表了态:“妈,就是借我也要给你凑足10万元!”大女儿默不作声起身要走,李乙娥喊住她:“你去哪里?”大女说:“我筹钱去!”李乙娥眼圈发红,强忍住泪水继续说:“崽啊,娘谢谢你们了。但今天你们不仅要筹钱,娘还要分配你们做事,等分了工领了任务你们再走。”

  镜头3:2010年10月8日。武林大会当天,作为东道主的刘烈红,太多的感慨、感动和壮志得酬的欣慰,在所有评委和各级领导知道他直肠癌手术不久,不宜大动,一致反对他出演的情况下,他毅然决然,绑带往腰间一束,抱拳向四周一一行礼谢过,然后腾空跃起,“啊”声起处,一套完整的岩鹰拳拉开架势,阵阵喝彩和雷鸣般的掌声伴着感动的泪水在此起彼伏的互动中拉开了“第3届中国民间武林大会”的序幕。

  尽管这次武林大会在当年8月2日申遗成功之后2个月才举办,但它的连续效应,它的国家影响和它的良好初衷,以及举办期间的这些感人的细节和画面足以让我们动容。

  采访当天,刘烈红又在县城的摩柯岭公园着手岩鹰拳纪念馆的筹划。他仿佛在与时间赛跑,仿佛有太多未竟的事业要做。愿这位老人放下纷扰的乡愁,多些闲悠和快乐。

  (何石,作家、记者、文化学者。1965年生,现为《西部开发报》湖南记者站站长。)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