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评论

用文学温暖童心

来源:胡光凡   时间 : 2015-05-14

 

分享到:

  翻开今年3月出版的《文学风》,人们会看到,在毛泽东文学院建院10周年的庆典上,作家班学员代表阮梅曾作过一个题为《是你告诉我》的发言。她畅谈了自己两年前是怎样“带着对文学的茫然”来到文学院,经过学习,终于明白了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守望者”,要力争写出“关注社会生活,对推动社会和谐进步有重大影响”,“给人以美的视觉冲击和灵魂的震颤”的好作品,来回报伟大的时代和人民。正是怀着这种崇高的目的,她坚持自费跨省深入社会底层进行调查,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等问题写作、发表了一系列报告文学作品。尽管这些作品只是代言性质的底层叙述,但它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中国作家协会把她的长篇报告文学《农村留守孩子:中国跨世纪之痛》列为2007年度重点扶植的作品。当这篇充溢着血样的浓情、蕴含着深层思考的作品在今年第二期《北京文学》发表后,立即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人民文学出版社于日前出版了该作品。阮梅创作的反映我省农村留守儿童精神风貌的《十个留守孩子的梦》,也即将出版。她还发表了其他一些有影响的散文。评论界赞誉她是一位“有良知,有才华,有自省意识的作家”,从其人生经历、综合素质和写作态势来看,如充分发挥其潜质,她将有望成为一位“本土具有大智慧和大气象的重量级作家”。

  我和阮梅素未谋面,经友人推荐,曾读过她公开发表的《致全国农村留守孩子的一封信》(载《文学风》2007年第三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信的开头,即紧扣这些孩子的心弦:“因为父母的外出打工,突然没有了父母陪伴的你,从此少见父母身影,少有父母音讯,感觉这个世界陡然少了一种不可替代的温暖与保护……”接下去,她满怀慈母般的爱,循循善诱地劝导孩子们“不要悲观,也切莫失望,更不要因此对人生丧失原有的梦想”,而应该在生活的磨练中学会适应和改变。“活出一个感恩的、自豪的、快乐的自我”。她体贴入微地指点孩子们努力践行对自己、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曾经许下的承诺。全文不到5000字,却充满了对打工人员及其子女的尊敬、同情、信任和关爱。

  打工群体的兴起,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令人惊心动魄的一幕。几千年来以土地为生,视乡土和亲情如生命的千千万万青壮年农民,为了生存和发展,纷纷背井离乡,涌向城市。将近一亿的农民工,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军中十分壮观的主力之一,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这些打工者的子女,一部分随父母到了城市,另一部分则留守农村,成为“留守部落”中特殊的一群,据悉其人数已超过2000万,关注打工者,关注打工者子女,妥善解决这些少年儿童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已成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息息相关的一个社会话题、文化话题。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打工文学以“短平快”的节奏冲击当代文坛,激发了千百万打工者的“寻梦热”。一些优秀的打工文学作品已进入主流文学的视野,打工者也开始成为影视艺术的“明星”。但关注和表现打工者子女,特别是像阮梅这样真实反映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境遇、心灵世界及其教育成长中的特殊问题的报告文学和其他样式的文学艺术作品,却甚为少见,因此也弥足珍贵。正像《文学风》编者的话所说:“农村留守孩子的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一个痛点问题,作者将她的眼光和感情投向这里,表现出一个作家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生命、对社会人生的大爱。”

  热情关注社会底层人们,关注弱势群体,为他们鼓与呼,用文学来温暖生活、温暖人间,从来是进步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更何况,关注孩子(包括打工者子女),也就是关注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因此,以“灵魂工程师”的良知和博大情怀,以一颗慈母般的赤诚的心,关爱农村广大留守儿童,倾听他们的心声,为这些远离父母、默默无言的孩子发出呐喊,真实、深刻地反映他们的生存状态和感情世界,并进而塑造出血肉丰满、饱含爱恨而又积极向上的留守儿童的典型形象,理当成为文艺工作者的一个神圣使命。这类文学作品,也理应成为当代打工文学、儿童文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们衷心期盼,更多阮梅式的作家出现在文坛。

  (华容县青苹果心理关怀辅导站本博客维护员熊齐林推荐 QQ358284152)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