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钩沉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湖南省作家协会>毛泽东文学院>文史钩沉

怜爱、理解与尊重的生动体现

来源:   时间 : 2015-03-19

 

分享到:

  贺晓彤(1950— )女,苗族,湖南邵东人,著名作家。主要著作有《美丽的丑小鸭》、《美女如云》等。现为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怜爱、理解与尊重的

  生动体现

  ——贺晓彤儿童小说集《永远的蓓蕾》剖析

  贺晓彤耕耘于文学创作20多年,先后发表并出版长、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电视剧本等多个品种作品,20余次获得省级以上优秀作品奖,5次获得国家文学大奖。她的作品虽然不少是面向成人的,但也有相当部分面向儿童。对面向儿童的作品,贺晓彤从不马虎,写得十分认真、投入,从短篇集《永远的蓓蕾》中就可见她很是钟情于儿童小说创作,一篇篇作品都体现了她对孩子浓浓的怜爱之情,以及对孩子的充分理解与尊重。

  一

  作家表现对孩子的怜爱、理解与尊重,很多是通过儿童形象的描写流露出来的。

  在《永远的蓓蕾》中,作家一开始就申明她是“为一位极普通的中学生作文纪念她”,可“一日不写出这篇文字心里就一日不得安宁”。是什么使作家对这位中学生如此牵挂呢?是因为这位中学生李迅才十四岁,正是青春年少,花朵年华,而且聪明过人,成绩出类拔萃,又能歌善舞,就这样一个有着鲜活生命、有着长长的未来、有着美好发展前途的孩子,却一下子得了绝症,这难道不是极为值得怜惜吗?另方面作家格外佩服的是,小小年纪的李迅与疾病作斗争的顽强毅力。作品浓墨重彩地写了她虽然腰上、臂上、手上、腿上留下成千上百个针眼,尤其多次忍受腰穿注射的剧烈疼痛,没有哭过一声,但厄运仍然降临,她最终离开人世。这样一个有着强烈求生欲、能接受如此磨难的孩子,她实在不应该离开人世啊!作家就是通过这一普通人物的遭遇,如泣如诉地写出了对孩子发自内心的怜悯之情和浓烈的颂扬之情。

  在表现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方面,如《新伙伴》写农村孩子毛狗如何渴望上学而不能,只得在自家的门板上用烧过的柴炭学会写字;他和就要回城的金娃告别时,在自画像的肚子上写着“我上学了”,以此当礼物送给金娃,作品由此把毛狗的心愿表达得十分强烈,也明显流露出作家对贫困孩子的理解与同情。

  《灿灿的担忧》表现灿灿面对爸爸妈妈存在的离婚危机,那份疑惑,那份担忧,那份恐慌,写得十分曲折、细腻、生动,显然显示出作家对这类孩子能设身处地替他们着想,对他们给予极大的同情,它给读者带来的感染力是很强的。

  《叶绿素夹心糖》表现长辈的特权思想对孩子的影响,作家注意把握分寸,使唐佳新炫耀爸爸的特权带着孩子的稚气,而且写出了他在得知不靠爸爸牌子的肖珠,她的爸爸其实比自己爸爸职位更高时,作家描写唐佳新的尴尬心态与举止,都流露出对一个孩子的严要求与宽容之心的结合。

  二

  怜爱、理解和尊重,除了直接通过对孩子的描写表现出来,作家还善于将孩子与大人的心态、行为进行对比,旗帜鲜明地站在孩子一边,显示、批评了大人的世俗观念、自私心理,以及对孩子的漠视,充分展现着、肯定着孩子的天真、纯朴、忠诚与善良。

  在《美丽的丑小鸭》中描写久住农村的小丫,回到城里的爸爸妈妈家,和妈妈在许多方面较着劲,就写得非常精彩。妈妈换下她身上“土里土气的破衣服”,小丫死死抱着就是不松手;妈妈卖掉一堆烂鞋,小丫硬把鞋抱回不让卖;妈妈说:“我小丫长大了一定很漂亮”,小丫却回答:“我爷爷说啦,脸蛋漂亮,长不出大米来”;妈妈认为吃饭时掉几粒饭不算什么,小丫却回答:爷爷说的“一粒饭一滴汗呢”等等,后来发展到小丫真正惹恼了妈妈,妈妈找爸爸一顿吵闹,还砸了许多东西,甚至要砸小丫的大瓷娃娃,作品在此时让小丫大哭着说:“妈妈,别打东西呀,打我吧,打死我吧!奶奶呀,我要奶奶,呜……呜……”这场风波最后总算以妈妈的醒悟平息下来。作品通过孩子与大人的激烈冲突,越是让大人的蛮横与孩子的执著形成强烈反差,越能促使人们同情弱者、理解弱者,认为有必要对弱者给予尊重。

  另外,在《小宇和他的小白猫》中,作品一是将小宇对小猫的态度与爸爸对小猫的态度形成对比:小宇和小猫难舍难分,连晚上睡觉都在一个被窝里,而爸爸见了小猫就像触了电,动不动就说要把他扔掉、送走;二是将爸爸爱儿子,和儿子玩“子骑父当马,父愿子成龙”的游戏,与小宇也把小猫驭在背上,唱着“子骑父当马,父愿子成龙”两两相对;三是将小宇爱猫,一有时间就和猫玩在一起,与爸爸爱鸽子,一有时间就去侍侯鸽子形成对照;最后作品描写爸爸在不和小宇商量的情况下,竟偷偷把猫扔了,由此激起小宇的疯狂报复,也去用水淹爸爸的鸽子,从而使矛盾发展到高峰。后来由于水打滑,小宇从三楼摔下,爸爸在医院看到不省人事的小宇,这时作品写父亲发疯似地狂笑说:我的儿子会好的,我还要和他玩“子骑父当马,父愿子成龙”的游戏哩。这“子骑父当马,父愿子成龙”在此又与前面说过的同样的话形成对照……作品就是通过这类戏剧性的处理方式告诫大人,孩子是需要理解与平等相待的,他们的爱好也是需要尊重的,他们是不好惹的,忽略、怠慢或与他们对着来,是要考虑后果的。

  在《雪地上,站着一个小女孩》是将女孩华英对明星的崇拜、热情,与明星的高傲、冷漠形成对照,由此使华英的纯朴与执著发射出美的光彩,令人怜爱不已。总之,孩子与大人的对比在贺晓彤的作品中所起的作用是对大人的批评,对孩子的肯定,是彰显孩子天性美的特殊方式,是抒写作家对孩子忠诚关爱、理解与尊重的有效手段。

  三

  怜爱、理解和尊重,在贺晓彤的作品中还通过许多精彩的细节表现出来。

  如《小宇和他的小白猫》不仅通过许多细节直接表现小宇和爸爸对小白猫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还通过一些细节用小白猫对小宇和爸爸的不同反应来反衬小宇和爸爸的态度。如“小宇早上去上学,小白猫总是做出依依不舍的样子,喵呜喵呜地叫换着跟到门口,非得让小主人摸摸他的‘金项链’才肯回到里屋去;小主人放学回来它会高兴地竖起尾巴,在屋子里蹦跳一番,又在小宇腿边蹭来蹭去的。” “可是,小白从来不拢爸爸的边,偶尔从爸爸面前走过,那尾巴也拖拉着,目光怯怯地望着爸爸,好像提防着随时挨揍。”小白如此依恋小宇,对爸爸却如此害怕,这当然是因为两个主人的不同态度所致,一个喜爱、心疼它,一个讨厌、仇视它。两种态度在它心里刻下深深的烙印,它才有如此反应。因此这里的细节所收到的反衬效果极佳。

  还有像《上帝的儿子——说给山格的故事》写年轻的母亲住在又破又旧的小屋里,夜晚下雨时小屋有十几处漏水,铺盖湿了,母亲只得起床卷缩坐着,正当心里一阵凄苦,谁知这时母亲突然听到儿子咯咯地乐出声来,作品写:“妈妈仔细察看你(儿子)的神情方知你在听满屋子的漏水声。儿子,你那欣喜的表情使得妈妈也受感染跟着你欣喜起来。听听,这满屋滴答滴答的水响声有脆的有钝的有细的有粗的从各种盆子锅碗中发出来,简直就是一支生动的交响乐呢!唔,儿子,难怪你高兴你乐你把这漏水声当成交响乐欣赏了是吗?”这儿的细节仍然是用反衬的手法来写的,母亲的一阵凄苦与儿子咯咯的笑声、使大人受罪的漏水声与让儿子欣喜的交响乐,两两构成反衬,从而将母亲的怜爱欣慰,表现得感人肺腑。这样的描写无疑是来自生活,或来自作家的切身体会!

  另外像《稀奇古怪的大人》写作品中的我猜测刘叔叔和毛叔叔对待姑姑的态度,前面的情节可见刘叔叔和姑姑走得近,毛叔叔和姑姑比较疏远,但在姑姑因公被烫伤时,作品写冲在前面的是刘叔叔,可他是“绕过那一片红铁”跑去的,而毛叔叔“竟大步大步从红铁上走过去,冲到姑姑身边,抱起姑姑就往外跑”。这“绕过红铁”和“从红铁上走过”在细节上可是大有区别啊。还如姑姑被烫成烂疤脸,作品又写过去老来姑姑家的刘叔叔,如今“只去医院一次”,而且“是夹在好多人里”去的,现在“来得最多的要算毛叔叔了”,毛叔叔说:脸上“有些疤子像花一样美”哩。这里的细节描写又是截然不同的!作品就是通过这类细节显示着两种不同的思想境界,两种对待姑姑的态度,它明显地提醒小朋友,可得学会识别精神境界的高低,学会识别真情与假意呵。

  四

  怜爱、理解与尊重还表现在对形成孩子心态、行为的环境或背景的适当揭示上。

  《雪地上,站着一个小女孩》作品将事件的发生不是放在大都市,而是放在小县城里,由于华英生活在小县城,本来年幼的她就更是没有见过大世面,对省歌舞团的歌唱演员帅阿姨才能如此崇拜;由于生活在小县城,华英才能对帅阿姨只吃一小口、顺便肯定了一句的红薯牢记在心,竟精心挑选、烤熟当礼物送给帅阿姨。而从省城来的帅阿姨,由于是到一个小县城演出,对这儿的观众、何况还是一个孩子的华英,自然没有看在眼里;由于是到一个小县城,帅阿姨尽管并不讨厌吃红薯,但红薯出自一个带点农村气息的孩子手中,帅阿姨自然有点唯恐躲之不及。环境与孩子的遭遇结合得恰到好处,作品流露的对孩子的理解与同情也就越发显得真实,并使人易于接受。

  又如《灿灿的担忧》,为了说明灿灿的担惊受怕是情有可原的,作家设置了爸爸妈妈已经离婚的敏敏,由于判给了爸爸,见到好久不见的妈妈,如何把妈妈给的洋娃娃和糖袋全丢地上,死劲抱住妈妈的大腿哇哇地哭着:“不,我要跟妈妈,妈妈!”由此自然引起灿灿对自己爸爸妈妈的一幕幕联想,使年幼的灿灿终于预感到自己爸爸妈妈离婚危机的来临,她不能不犯愁,不能不心慌。可见,以敏敏作为参照物,对于灿灿的心态形成是很重要的,同时也就将作家对孩子的理解与同情让人信服地寓于情节之中了。

  又如写毛狗渴望上学,作品告知读者毛狗已经九岁了,同年龄的金娃都上三年级了,他还要等到弟弟能带妹妹了,当哥哥的才能去上学。毛狗就是自己学着写字,也没有纸笔,妈妈答应等花鸡婆下蛋卖了钱,才能给他去买。这样的揭示虽笔墨不多,却使人物和环境融为一体,大大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感。

  五

  怜爱、理解与尊重还有的是随着情节的发展直接进行诉说。

  《上帝的儿子——说给山格的故事》就是以母亲的身份向儿子讲述生儿育儿的过程,以此抒发对儿子浓浓的母爱。当儿子一声啼哭来到世上,作品借儿子口吻写道:“我来了我来了妈妈你的亲骨肉你的山格儿子诞生了,亲爱的妈妈你从此不再举目无亲不再孤凄不再忧哭我们今后的日子充满生气充满阳光。”刚出生的儿子当然不可能开口说话,这话语显然生动地道出了年轻的母亲面对刚出生的儿子,一下增添的那份惊喜,那份期望,那种落在心里沉甸甸的感觉,表现得是流畅自如的。当儿子稍稍长大,在艰难的环境中,母亲看到孩子的憨态,听到孩子的笑声,作品写:“一天的疲劳就全部消失原本像要散架的身子立即又精力充沛抱着你在小屋里直蹦跳,还口口声声唤着宝贝心肝山格崽崽你是妈妈的快乐妈妈的安慰妈妈的温暖妈妈的精神妈妈的力气妈妈的一切的一切。”如果说前面抒发的只是母亲的最初的感受和希翼,那么现在这一连串的金子般震地作响的心声,这一连串掏尽心窝里最有激情的话语,所道出的就是实实在在融入自己生活的感受,就是切切实实交织着心血和温暖的切身体验。孩子稍谙事理,送幼儿园时,孩子想哭,又怕妈妈伤心,竟能背着妈妈抽泣,母亲得知孩子如此懂得感情,首先是被儿子感动了,同时又“觉得些许不安”,此时,作品抒写:“儿子,你还是懵懂一点的好你还不明白人的生活多么需要糊涂啊!”对儿子那种捧在手里怕化了,放开双手怕摔了的拳拳之心、舔犊之情表现得又是多么活灵活现!总之,作品将直抒情意与情节的发展密切结合,使抒发对孩子的怜爱之情,一方面成为情节推动所致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又成为进一步推动情节发展的感情动力,从而出色地完成了作家的创作心愿。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