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评论

从故乡写意到精神皈依——评杨林诗歌《画月》

来源:贺予飞   时间 : 2015-03-16

 

分享到:

  物我同一,写景即情。杨林先生是一个善于营造诗歌意境的诗人,对于自然万物,他有独特而敏锐的触觉,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带有个体生命体验与深厚情感韵味的画月写意图。

  木叶溪,永远是那高山

  流放一排竹筏

  无法停止流泻,那涛声摇晃着月影

  闪耀波光

  木叶溪位于怀化芷江侗族自治县,是诗人杨林的故乡,同时也是他的心灵高地,诗人犹如一只“流放的竹筏”流泻在溢满思念的汩汩涛声中。诗人寥寥数笔以诗意的画卷将故乡轮廓描绘而出,漂流的竹筏、摇晃的月影、闪耀的波光无不是诗人思念的涌动,整幅画面具有动态美。

  笔尖穿透薄纸,模糊了

  那被风吹弯的树梢

  以及夜静到心坎上滴落的哀鸣

  这是一个人的秋天

  习惯了将脸色藏于微笑后

  让自己无限柔软下去

  直至忘了归途

  诗人将全身气力熔铸于笔尖,一张薄纸承载不了这载满厚重乡情的笔尖,泪水不由得模糊了视线。每到夜深人静,远行的游子思乡心切。独在异乡,诗人学会了在声色犬马、人世浮沉中掩藏自己的真实情绪,在习惯性地微笑下、在现实的打磨中“无限柔软下去”,以至于忘记了归途。

  总是离开后寻找,那圆缺的轨迹

  又在这镜中

  发现,“死亡是黑夜最美的褶皱”

  人们总习惯于在失去后才寻找,值得庆幸的是家园一直未曾离开。“死亡是黑夜最美的褶皱”,这个用法源于几十年前的一首越南诗歌:一个越南士兵在中越战争中即将阵亡,弥留之际他说:“我在黄昏将死去,你提着灯笼来找谁,我把死亡折成最美的款式”。当我第一次读到这个句子时非常震惊,这句诗将陷于死亡的痛苦、悲伤、孤独、愤懑情绪最终转化为一种平和、达观、释然的生命态度。杨林先生将其巧妙运用于此,表明他对于家园的追寻已经由一种异乡的孤独、漂泊、麻木、迷失转化为一种平和、温暖、宁静的力量,这便是诗人的心灵家园与精神皈依,诗歌主题得以升华。

  在《画月》整首诗中,杨林先生从明线和暗线出发,在描画故乡的同时,展现了一个异乡游子追寻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月”在这里并不是实指,而具有象征意味,诗人融情于景,一远一近、虚实相生,将故乡与异乡游子无形中紧密相连,乡情与诗意流荡其中,回味无穷。

  附:《画月》

  文/杨林

  木叶溪,永远是那高山

  流放一排竹筏

  无法停止流泻,那涛声摇晃着月影

  闪耀波光

  笔尖穿透薄纸,模糊了

  那被风吹弯的树梢

  以及夜静到心坎上滴落的哀鸣

  这是一个人的秋天

  习惯了将脸色藏于微笑后

  让自己无限柔软下去

  直至忘了归途

  总是离开后寻找,那圆缺的轨迹

  又在这镜中

  发现,“死亡是黑夜最美的褶皱”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