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 : 2015-03-09
分享到:
龚笃清(1946— )湖南新邵人。作家,八股文研究学者。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色癫》,长篇小说《黑白朱元璋》,八股文研究专著《明代八股文史探》。曾任湖南音像出版社总编辑。
痴迷八股文的“宝古佬”
邵阳旧称宝庆,宝庆人被称为“宝古佬”。“宝古佬”具有朴实如山、坚强如石、激情如火、敢闯敢拼的优秀品格。
他从外表看像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但心直口快,敢说敢做,“宝古佬”的品格在他身上得已鲜明体现。他叫龚笃清,编审。退休前,相继任湖南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音像出版社总编辑。他因痴迷八股文研究新著迭出而声名远播。
直面人生不信狠
才几年没见面,没想到龚笃清已两鬓飞霜。知内情的人告知,那一绺绺白发,是他“狠”出来的。
他致力于八股文的研究,两年出了3本书。50万字的《明代八股文史探》,2006年出版后,好评如潮。出版仅3个月脱销重印,获中南五省优秀社科图书奖。30万字的《八股文鉴赏》2006年顺势推出后,参评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奖。今年10月他撰写的70多万字的《明代科举图鉴》又出版了,配了200多幅图,把明代科举概括为“三三八”制,既通俗易懂,又揭示其精义,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均高。龚笃清因此名声鹊起,约稿信函纷至沓来,相关书稿多家出版社抢着要。
阳光总在风雨后。他就是凭着“不信狠”这股蛮劲,闯过了一道道风雨人生路。由于“十年浩劫”,身为长子的他为了撑起整个家庭,放下了书本,扛过90公斤的货包,在烈火熊熊的窑里卸过窑砖。恢复高考后,他的成绩列地区第一名,但因所谓的家庭问题没被录取。第二年,因高考超龄,他改换门庭,竟考上北师大著名教授钟敬文的研究生。他把工资留在家里,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和星期天写稿。3年的学习时间,他发表了不少稿件,还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黄兴聚义》,凭稿费完成了三年学业。
二十五年磨一剑
走进龚笃清的家,满眼皆书,书架上是书,书桌上是书,床头也是书,除书房外,其他房间也都放了书。作为湖南省十大藏书家之一的他,已藏书2万多册,其中线装古籍6000多册,古籍中的八股文有200多种,700多册,为全国之最。这是他坚持25年来研究八股文的一个缩影。
八股文又叫制义、制艺、经义、时文,八股文只是一种俗称。他是一种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其谋臣刘伯温精心创制的。龚笃清对八股文的研究,既有必然、又有偶然。说必然,因为他在读研究生时的研究对象是明代富有传奇色彩的大学者冯梦龙。冯氏是明代八股文大家,要研究冯梦龙就必然会研究八股文。说偶然,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他开始了对明清八股文的收藏。一天,他从长沙文物市场的一个地摊上发现了一堆无人问津的八股文。“买去吧,烂便宜。”老板陪着笑脸说。他便买下了这堆别人眼中的废纸。此后一见到与八股文有关的古籍即收。
研究生应研读。他埋头在八股文里。开始阅读《明史》及各种载有八股文资料的明清笔记类古籍,对《制义丛话》、《八股文小史》、《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等研究八股文的书籍,以及《明文钞》、《天崇百篇》、《明文传薪》、《钦定四书文》等明代八股文选本反复进行研读。刚开始读八股文时,他像只身在荒凉的沙漠里行走一样,孤寂、枯燥、烦闷。但他没有退缩,他相信总会找到“沙漠”中的绿洲。渐渐地他有了一些感觉。于是他细细地对八股文进行了解剖,将他的体式、文题、功用、原生态与变化态,正格与变革,对社会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及其创制、完善、定型、鼎盛、衰颓、文学化的曲折发展变化过程统统置于当时的语境下加以考察,从而闯入了八股文的盲区与误区。真正破解了其中的奥秘。全国古籍整理委员会成员钟叔河在《〈八股文鉴赏〉推荐意见》中这样写道:《八股文鉴赏》“较好地揭示出八股文的真实面目,澄清了存在于八股文之中的各式谜团,不少地方能言前人之未能言,发他人之未能发,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当然,不少人对龚笃清执著于研究已经入土多年的八股文深感不解。对此,龚笃清答道:“由于种种原因,几乎无人对八股文作过全面、深入的研究,批判之声却不绝于耳。想到当今之世,一些人,其中不乏一些颇有点地位和名望的学者、教授,一说起八股文和八股文取士制便人云亦云,笑话百出,感到自己有责任将八股文的真实面目剖析出来置于世人面前。”内容空泛、形式死板的八股文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历史人物紧密相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八股文就是研究那段历史和对历史发展产生过正反作用的历史人物,于今有借鉴作用。
在博览八股文的基础上,他以毕业论文为起点,以科举和八股文对冯梦龙的巨大影响为切入点,重新研究明代著名学者冯梦龙,发现了冯梦龙研究中诸多未被人知的东西,2002年出版了《冯梦龙新论》。这是龚笃清研究八股文的第一部著作。
研究成果日日新
龚笃清投身八股文真可以说是做到了忘我。退休前,他有忙不完的编务工作,研究八股文只能利用业余时间。他不打牌,也没有进歌舞厅的嗜好,节假日和晚上时间全用来研究八股文。近几年,他每年要出一部书。一部作品,一般要修改三次,一部60万字的作品,光誊抄,就要抄写180万字。他常常研读笔耕到深夜,有时通宵达旦。每当“爆竹声中一岁除”之时,星城的大街小巷弥漫着浓烈的年味,而龚笃清家却清淡如常,他仍在坚持看书写作。
研究成果日日新。一本《明代八股文史探》每一页上下的空白部分,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有批注、有引文、有感言。日积月累,整理成篇,新成果不断出现。学术研究,贵在独家之言。他勇于实事求是,敢于闯入八股文认识的误区与盲区,有疑必析,以正确的思维方式弄清了许多前人未曾认识、时人茫然无知的问题,如对顾炎武说八股格式是成化以后才有的,王夫之说截搭题万历之前未见等论断,他都以确凿证据,予以纠正。
多年的交往给我感受最深的,是龚笃清的淡泊与胸怀。他20多岁发表作品,处女作即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在文学界颇有点名气。他曾担任过几家出版社的领导,却淡泊人生。布衣暖、菜根香是他的信条。他的八股文研究造成了很大影响。有朋友与他商量如何进行宣传,他却一笑了之。
目前,龚笃清又有一本新书《古籍收藏鉴赏入门》已经完稿,手头上还有《雅趣藏书——〈西厢记〉曲语八股文》及《晚明八股文史》、《晚明八股人物》正在写作。
残红落尽处
——读龚笃清新著《明代科举图鉴》
历史是不会自己跳出来的,除非我们主动地去走近它。科举之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绵延了一千三百多年,八股文之所以成为万千学子谋取仕途的不二法门,自然有其历史的根源和现实意义。龚笃清先生的新著《明代科举图鉴》不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和八股文的兴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图文梳理,还以一个学者的缜密、严谨、睿智和博识,疱丁解牛,深入到科举和八股文的肌理,视角独特,文笔精到,尤其是由此所引发的对中国当下教育的思考,令人警醒。
近两年,易中天和于丹的迅速蹿红,似乎喻示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复兴的迹象——或许“复兴”一词换成“被重视”可能更准确一些。一个民族对本土的传统文化不闻不问其实是很可怕的,失去传统这块丰厚的土壤,最好的空气和水也只能漂浮在表层上。易中天和于丹的另类解读所针对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本,而龚笃清先生解读的则是一种传统的社会现象,时间跨度大、牵涉面广,其意义极为深远。
《明代科举图鉴》共分四卷,尤以与明代科举制度相关的诸多问题为研究对象,对明代科举制度的完善,如三级学校制度、三级考试制度、八股文及八股取仕和创制发展和演变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和探讨。煌煌70万言,不疾不徐,娓娓道来,虽然谈的是科举制度和八股文,呈现的则是一幅幅立体的社会图轴,当时的政局、市井、时态在过去了几百上千年后一一跃然于纸上。但书的作者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对这一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理性思考。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科举制度的形成,给当时的统治者招纳贤才提供了一个筛选、过滤的通道,八股文的兴起则成了检验、衡量人才的试金石,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深远而巨大,以至植骨入髓。人生在世,若能加官封爵光耀门庭,哪怕是一根独木桥,也足以承载汹涌的江河。这种人生理念的形成正是科举制度所直接造就的。现在的教育更注重于人本,倡导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的出路要宽广得多,人才的构成也要丰富得多。历史的巨轮在飞速旋转时,再深的辙痕也注定会抛之脑后。诚如龚笃清先生在此书的代序中所言:“科举已成了沉落在地平线下的夕阳,只在天边留下几抹苍凉残红,但一种专属于它的格调与精神,仍傲然挺立在历史的长河中,射出不可掩盖的光华。”
残红落尽处,尚有光华存,人为地去掩盖它们,无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龚笃清先生选择了一个适当的时期,让他们从自己的笔端散发出来,无论是霁光还是残红,让世人在回望的时候,都能清晰地看到和感悟,从而对当下和未来有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