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 : 2015-02-16
分享到:
周扬15岁结婚,结婚前就离开了家乡,到益阳县城和长沙读书,1926年到上海,进入上海大夏大学读书。周扬读书勤奋是有名的。在上海翻译《安娜·卡列尼娜》时,几个月不出房门。
解放前周扬最后一次回益阳是1935年。周扬送元配夫人吴淑元及两个儿子周艾若(当时8岁)、周迈回老家。吴氏还怀着第三个儿子周岳。周艾若回忆说,父亲离开时,说好第二年暑假来接我们,但一年推一年,一直没有来。父亲到了延安,也有来信。他还寄书寄衣服。他那时翻译的《安娜·卡列尼娜》刚刚出版,也寄回来。但别的事情,一直瞒着母亲。后来,日寇占领江南,以后又是内战,父亲音讯全无。一直到1941年,母亲偶然知道父亲另有家。她是在报纸上看到的消息:父亲给郭沫若的一封信里,最后提到孩子在上幼儿园。母亲知情后,病了,从此一蹶不振。
解放后周扬两次回益阳。第一次是周立波陪同回益阳。具体情况没有记载,无从考证。第二次回故乡是1980年4月19日。那时,我已在文联工作,参加了接待,见到了周扬和夫人苏灵扬。事隔三十多年,记忆虽模糊。但周扬的那种“派”,那种目光以及苏灵扬的小巧身材和蛮端正的五官,让我记忆犹新。许多回忆文章说,周扬自小美姿容,翩翩如浊世佳公子。周扬当时给我的印象正是《晚年周扬》一书封面照片的模样——穿着中山装的一位慈祥老人。
那天,他到自己的出生地——新市渡乡田庄湾村看望乡亲,并提出要看一场花鼓戏。益阳县领导推荐了两出戏:一出是县剧团创作的现代戏《浪子吟》,另一出是古装戏《桃源洞》。周扬表示愿意看《桃源洞》。他对县委书记说:“姓古有什么可怕,古为今用嘛!古装戏中有好多优秀的传统剧目,为什么不可以演?花鼓戏是湖南的地方剧种,益阳是花鼓戏的窝子,记得我在家做孩子的时候,地方上一开锣就唱花鼓戏,这样的民族文化遗产为什么不可以继承?我看古装戏是可以的。”“书记同志,我告诉你一条原则,迷信不能搬上舞台,神话可以演;色情不能搬上舞台,爱情可以演,我看只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古装戏就可以演。”
当天晚上的演出不算成功,但周扬和他夫人苏灵扬仍兴趣勃勃地观看了这场戏,演出结束后,接见了剧组全体人员,和大家合了影。周扬不顾天已很晚,应邀为益阳县花鼓戏团题写了“推陈出新,创新改革,使花鼓戏成为盛开的鲜花,齐鸣的鼓”的题词,还参加了座谈会。周扬在座谈中指出:要分清爱情与色情,神话与迷信,道教与佛教。这三个区分是针对《桃源洞》的本子和演出出现的混乱而言的,对古装戏的改编与演出有普遍意义。题词也是有感而发。“推陈出新,创新改革”是周扬对戏剧一贯的思想,从建国开始,一直成为戏曲工作的指导方针。“盛开的鲜花,齐鸣的金鼓”,是周扬对戏曲功能的形象表述,戏曲既具有休闲审美的功能,又具有战斗武器的功能。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