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 : 2015-02-16
分享到:
1945年日本投降,何冬保把十几个唱戏的人组成一个班子,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班子命名“胜利班”。在西洞庭一带的南县、华容、安乡一带演出。益阳南县有个茅草街,当时很多来往各地的船都停在这里,岸上商贾云集,市井繁荣。
有一天,茅草街一位大老板酬神还愿,请了外地当时一个非常有名的大戏班子,与胜利班对面搭台唱对台戏,这让 “胜利班”十分尴尬,硬着头皮对着观众的后老壳唱了一天白戏。何冬保是个不服输的人,他的胜利班要想立足,就必须把观众的脸唱过来。
连夜,何冬保想了个办法,决定上演保留剧目《刘海戏金蟾》,当时这出戏还有个的名字,叫《九尾狐狸精》。最难办的是到哪里去请九个女戏子来。最初,人们普遍把花鼓戏叫淫戏,官方规定是不能进戏院演出的。清朝年间,还被官方明文禁止。在人们心目中,花鼓戏子与妓女同属下九流。当时茅草街是个“烟花之地”,妓女多,也普遍同情花鼓艺人。何冬保正是利用相互同情这个关系,请到了8个妓女来帮忙,加上本班的一个做饭的女人,一起扮演九狐狸。第二天,九狐一起装扮上台,台上花花绿绿的一片。何冬保一边亲自擂鼓,一边高声吆喝,再加上九尾狐狸的附和声,硬是把对面的观众给喊了过来。“胜利班”一势兴起,演出十分成功。从此,经当地百姓及走船人的口口相传,胜利班出名了,成为西洞庭湖区一支最有生命力的花鼓戏演出力量。
1946年初夏,胜利班接受长沙花鼓戏艺人张寿保、钟瑞章的邀请进入长沙,在省城唱了3个月才站住脚。1947年,何与省城艺人合组长沙戏剧改进社,促进了长沙派当地花鼓戏艺术与西湖路派花鼓戏艺术的交流和发展。1948年,胜利班攒了些钱,在中山西路盖了一个简陋的戏院,取名“民众乐园”。1949年8月,何冬保和弟子们一起踩着高跷,摇着“采莲船”(花鼓戏常用导具),怀着激动的心情,走在解放军进城队伍的最前面,观庆长沙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的何冬保以长沙戏剧改进社为基础,团结各方花鼓戏艺人,组建了新义楚剧团,并任经理。同时,他凭着对新社会的敏锐感受,与陈北方开始了对花鼓戏《刘海戏金蟾》的改编。1951年10月,改编后的《刘海砍樵》首次上演,荣获湖南省首届戏曲会演一等奖。1952年剧社由长沙市文教局命名为长沙市花鼓戏剧团,他任团长。同年,剧目《刘海砍樵》获得了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二等奖。主演刘海哥的何冬保获得演员三等奖。同年10月,《刘海砍樵》在北京怀仁堂演出,当时共有四个戏,两个是湖南的,《刘海砍樵》最后压轴出场。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接见演员代表时,握着何冬保的手说:“今天你演得很好,毛主席很高兴。”1953年,何冬保随中央慰问团赴朝鲜,慰问了包括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所在连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6年国庆节,何东保作为湖南省文艺界的代表,被邀参加国庆大典,在观礼台上,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伴随主席身边的周恩来总理幽默地向主席介绍,这就是湖南的刘海哥——何冬保。
何冬保嫡传弟子,原湖南省曲艺团团长、湖南花鼓戏的领军人物代表李迪辉说:是师傅何冬保第一次将下里巴人的花鼓戏搬上了省城的大舞台,是师傅何冬保主演的刘海哥让花鼓戏翻了身。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