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闻趣事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湖南省作家协会>毛泽东文学院>逸闻趣事

徐绍清的坎坷生涯

来源:   时间 : 2015-02-04

 

分享到:

  徐绍清先生浏阳石牛寨人,生于1907年3月30日(清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十七日)。他父亲原在乡里务农,后到浏阳县城帮人做鞭炮,聚亲生子。徐绍清五岁入学,初小毕业后,考入了浏阳澄中高等学校,就是在读中学的时候,他看了当时“案堂班”(“案堂班”随所供之神,四处坐香火,神至某村某家,而戏班亦至某家。戏价最廉,角色极少,人呼“九老图”,无论高腔、乱弹及热闹武戏,随点随唱)的许多戏,进而迷上了湘剧,这促使徐绍清向往着唱戏。正在这时候,鞭炮生意萧条,帮工的父亲,无力承担他继续读书的学费,只得送到一家百货店当学徒,这与他的志趣相左,有时间他就溜去看戏,时常遭到老板的责骂,他便向父母正式提出:要到“老案堂”班里去学戏。遭到父亲反对,父亲有一种偏见,认为唱戏的人,不是赌就是吸鸦片烟,好吃懒做,一定会学坏。徐绍清向父亲保证:“我只学戏,决不学坏样子。”后来在母亲的劝说下,父亲才勉强同意,他终于实现愿望,走进“案堂班”,时为1919年。

  徐绍清的师傅彭申贤,就是这个案堂班里一位经验丰富的主角。从此,他在彭老师指导下,苦练基本功,跑龙套。徐绍清的“开荒戏”是《雪里访谱》,一学就是半年,戏班里的人送他一个“访半年”的讽刺性绰号,气得他哭诉于师傅跟前,彭师开导他“你这是学开荒戏,要学扎实,底子不打好,会害你一辈子的。”遇上这样的良师,是徐绍清学戏的幸运,后又参师暨八(镇宝)先生,通过两位名师的教诲,徐绍清受益非浅。他在浏阳第一次亮相的主角戏是高腔《比干挖心》,家乡牛石寨来了许多乡亲,戏前戏后大放鞭炮,为徐绍清捧场、喝彩,给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艺人以莫大的鼓舞。

  湘戏班有句行话:“要得饱,江西跑”。因为赣西一带的“钻乡班子”唱庙台戏是从早到晚的,青年学徒学了戏就能演,不晓得的戏就立即学,演出实践机会极多,徐绍清不仅从师傅那里,还从江西江湖班的“戏篓子”那里,学了不少的“大靠”、“二靠”和“唱工”戏,他成为青年演员中的“饱学秀才”。

  徐绍清出师之后,在湘东、赣西一带,已是小有名气。但他想老是钻乡,技艺得不到提高,想去长沙搭班,以拓宽眼界。据长沙老郎庙“红簿”(即会员名册,凡进长沙演出的湘剧演员,必须到老郎庙登记,交纳会费,方许登台演出,否则视为非法。)记载,徐绍清是在1935年闯进省城的。演出剧目以高腔为主,如《比干挖心》、《扬纣十罪》、《斩三妖》、《回府祭台》、《潘葛思妻》、《描容上路》、《广才扫松》等等。他的戏虽受到不少观众的欢迎,然圈内人并不怎么看好,认为他的唱似乎是“哽”出来的,表演也较粗糙。徐绍清性格比较豁达,对于赞扬或批评,只是放在心里。因为他闯省城的目的,固然有成为名角的想法,但更重要的是想看省城生行“好佬”的戏,来充实提高自己。这时当红的“大靠”欧元霞、周圣希、朱仲儒,“唱工”陈绍益的戏,他都钻着去看,且反复地看。不止湘剧,京剧也同样热衷。1937年周信芳(麒麟童)率团来长沙献演,他几乎是每戏必看,甚至到了崇拜的程度。此时他对照自己,深感在钻乡班几年的实践,肚子虽然饱了,但戏的艺术水平不高,比起前辈名家,确有高低粗细之分。他决心取人之长,弥已之短,一点一滴地改进自己的表演。这位年轻艺人执着追求,几年下来,艺事大进,进入了“湘剧名艺人”的行列,1938年10月,著名戏剧家洪深在长沙召开“湘剧改良”座谈会,徐绍清就以湘剧界代表与会,其名见诸报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我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翌年,国共合作的军委政治部第三厅从武汉退到长沙,该厅负责战时艺术宣传的处长、著名戏剧家田汉,深入湘剧班社,号召湘剧艺人起来抗日救亡,先后成立了七个湘剧抗日宣传队,徐绍清、罗裕庭被任命为第二队领队,旋即在粤汉路沿线,开展“戏剧下乡”、“戏剧入伍”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由于湘剧抗日宣传队是共产党员田汉领导的,国民党湖南当局视为“有色彩”的团体,时有刁难甚至迫害,二队常处于时聚时散之中。1940年,徐绍清应义华抗敌改良湘剧团之邀,西去邵阳演出。他被推选为剧团代表,决心让这个“抗敌剧团”名符其实起来,多做抗日救亡、唤起民众的工作。接着他发起排演了《骂汉奸》等抗战剧目。正当继续排演《湘北大捷》时,可能是田汉的召唤,徐绍清去了桂林,参加由四队更名的岳云湘剧团。1944年夏初长沙沦陷,徐绍清和妻子徐富词往桂林、柳州方向逃难,直到1945年8月,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流亡生涯。

  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前夕,他和罗元德、贺华元、彭菊生、田华明、张福梅等艺人,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投身“迎解”工作。翌年,参加解放军领导的洞庭湘剧工作团。不久,他被省人民政府任命为省戏曲改进委员会常务委员。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会演在北京举行,他在高腔折子戏《琵琶上路》中扮演张广才,荣获演员一等奖。接着他参加中南区戏曲艺术团,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回展演,使湘剧艺术走向全国,他也因《琵琶上路》、《打猎回书》两戏的影响,成为全国知名演员。1956年,徐绍清任全国政协委员,在怀仁堂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他想到一个在旧社会“被侮辱,被损害”的艺人,今日能受如此殊荣,真是感慨系之。这时他虽年近半百,却意气风发,规划着自己的艺术工作,除了演好戏之外,他想到要改编剧本,要带好徒弟,要将自己掌握的三百多支高腔曲牌记录下来,传授下去,特别是要总结研究40年来演唱高腔的经验,使之上升到音乐理论的高度……正当他浮想联翩之时,不期“反右”风暴骤至,徐绍清受到严厉的批判,尽管如此,徐绍清对生活对湘剧事业,并未丧失信心,在南岳养鸡场“改造”回来,仍旧积极地投入工作,改编了传统折子戏《古城会》、《岳母刺字》,悉心教授徒弟王永光、喻常君的戏,进一步修改《湘剧高腔变化初探》一书。1962年,他去广州参加全国歌、话剧会议,听了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和陶铸同志的报告,心情得到抚慰和振奋,想进一步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便向组织写了一封信,想去四川考察川剧高腔,与湘剧高腔进行比较研究,并请配备一名助手,给一部录音机,以便把自己数十年来所学的三百支高腔曲牌记录下来,予以整理研究。没想到这些合理要求,竟被指责为“向党伸手”,“是翘尾巴”,这不能不使这位名艺人感到深深的委屈、痛心。“文革”更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他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时为1969年3月24日。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