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湖南省作家协会>毛泽东文学院>文化研究

吴奔星在文学艺术教育上的成就

来源:   时间 : 2015-01-14

 

分享到:

  吴奔星最早是以诗人的身份登上文坛的。

  上个世纪20年代末,吴奔星就开始写诗。1936年6月1日,吴奔星在北平创办《小雅》诗刊,提出“诗贵创新,诗贵有我”的主张,提倡新诗的现代化,强调新诗只有在继承民族诗歌传统的同时,批判地吸收西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及象征主义在艺术技巧方面可取的手法,才能保持、丰富和发展中国诗歌传统的特色。作为当时华北唯一的诗刊《小雅》,吸引了李金发、戴望舒、施蛰存、柳无忌、李长之、路易士(纪弦)、林庚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诗人,为新诗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诗既有诗人澎湃的激情,又有理论家的严密思辨,能从诗中读出理论的思考。从他的诗作中还可读出“生命意识”,认为诗歌是他对于生命的达观与超然以及对个人与他人生命形态的剖析。透过这些思考所呈现出的则是诗人对美丽人性的赞美,对压抑人性的假、丑、恶现象的揭露与批判,这是他毕生的审美理想,也是其创作的主题。

  同时,吴奔星的诗歌理论建树也很高。《虚实美学新探》就是一部集吴奔星70年诗学与美学思维结晶的专著。他在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艺心理学、语言学的知识,开拓了诗歌虚实美学的新天地,离我们要建立的一种新的诗歌美学的目标又前进了一步。这部专著为中国诗歌创作和欣赏提供了精辟的理论,纠正了中国诗歌领域没有系统的美学理论的虚无主义偏见,是中国诗歌美学史上将“联想”与“想象”本质上分别开来并上升为虚实审美理论的创新之作。

  而作为一名学者,吴奔星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特别是鲁迅研究领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他出版于1954年的《茅盾小说进话》是建国后的第一部研究茅盾的专著,其中关于茅盾自传的研究成果被视为文学传记的权威界说。南通师院周溶泉教授重点分析了吴奔星的理论专著《文学风格流派论》,认为它具有以下几点引人注目的特色:第一,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概括地论述了风格与流派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第二,不给人以现成结论,而是就风格与流派争议的问题,阐述了著者自己的观点和探索性的看法;第三,站在宏观审视风格与流派的高度,引发人们从整体上去做研究,提出了著者建设性的意见。

  吴奔星又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从20世纪40年代起,他就开始了教育生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并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或正在作出贡献。他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他还为江苏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和徐州师范大学的学科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和心血。

  鉴于吴奔星老先生在文学艺术上所取得的杰出成就,2001年4月28日,由中国鲁迅研究会、江苏鲁迅研究学会、江苏现代文学研究学会、南京师范大学、徐州教育学院和徐州师范大学联合发起的“吴奔星先生70年文学道路”学术研讨会在徐州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

  此会者一致认为,诗人、学者与教育家三方面在吴奔星老先生身上和谐统一、密不可分。诗人的气质与学者的睿智促成了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和有自己独特教育方法、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创作与教育的实践又促成了他理论的思考,使他能够写出通俗易懂而又充满诗味的理论著作;而作为学者兼教育家型的诗人,他的诗作既有思想深度,又通俗易懂,琅琅上口。

  当时96岁高龄的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特意为他的“奔星老友”作了一首贺诗:

  光阴过客匆匆过,

  人品作品立高峰。

  老辈健在无多少,

  如手如足弟与兄。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