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闻趣事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湖南省作家协会>毛泽东文学院>逸闻趣事

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丁玲成为解放区文艺的开创者、组织者、领导者

来源:   时间 : 2015-01-08

 

分享到:

  解放区文艺,是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工农群众翻身当家作主这一崭新的历史时期,在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左联,以至“五四”后期。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与成长,是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当时的解放区就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特殊地区。丁玲在开创、发展解放区文艺上是有其特殊贡献的。

  丁玲1936年到达陕北保安后,就成立了中国文艺协会,并当选为文协主任。我国第一部反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苦、壮烈战斗生活的《红军长征记》,就是在她和徐梦秋主持下编辑出版的;与此同时丁玲又接受党的决定,主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抗日战争爆发后,丁玲主动要求组织并率领西北战地服务团,奔赴抗日前线,为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服务。她通过自己的工作跟当时的革命文艺工作者一起,不仅把左翼文艺运动的努力继续往前推进,而且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引领下,为中国人民革命文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十几年间,丁玲在从事革命工作的同时,还创作了大批作品,其中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速写和报告文学。在小说创作上,她虽然只写了9个短篇,但却从各方面反映了抗日战争和延安的战时生活,成为反映抗日战争和延安当时生活的斑斓画卷。《一颗未出膛的枪弹》表达了全国人民要求团结抗日的强烈呼声;《压碎的心》通过一个小孩的眼睛和心理活动,从一个侧面描绘了太原失守时的惨乱情景;《新的信念》、《我在霞村的时候》以极曲折,又极真实、细腻的笔法,揭露和抨击了日本侵略军的暴行,在最深层次上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抗日的深厚力量;《入伍》写知识分子深入生活与工农兵结合,真实感人,妙趣横生;《夜》写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几千年来被封建思想所禁锢、所麻痹的农民的觉醒,这种对农民心理和品质的深层次的探掘与细腻刻画,是同时代、同题材的作品所未曾达到的;《在医院中》由于其思想之敏锐、深刻,描写之真实、大胆,当时即遭到一些非议,后来又被大肆歪曲,用作打击作者的棍棒和罪状。但历史已经证明,作品当时敏锐地揭示了存在于革命内部的病害,热情地塑造了一个青年改革者的形象——陆萍。它的思想意义与艺术价值,不仅在当时是重要的,在今天也是愈显其光辉的;抗日战争胜利后,丁玲又组织作家徒步去东北开展工作,途中遇阻,旋即在晋绥地区参加土改,深入生活,并以极大的热情写出反映土地改革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小说在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中展开了北方农村阶级矛盾和画面,广泛的描写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农村的许多不同人物,真实、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着力刻画了蕴藏于农民身上的革命力量。这是作者小说创作的高峰,也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又一高峰,因而获得了斯大林国际文学奖。

  散文创作是丁玲到延安后的一大特色。这是因为她急于要用散文及时地歌颂解放区的新生活,描写新人物。《广暴纪念在定边》、《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之战》、《到前线去》,这些散文就是她一到陕北便很快写出反映红军战斗的作品;而《彭德怀特写》不仅是较早地反映红军官兵生活的作品,也是最早写我军高级将领的作品;《河西途中》、《冀村之夜》、《西安杂谈》这些散文通过对西战团活动的叙写,更为广泛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各方面的面貌。《秋收的一天》、《三日杂记》则是作家对陕北农村生活生动、优美的素描……。这些很有特色的散文,更丰富了她反映抗日战争的壮丽画卷。这一时期既是她散文创作上的丰收期,也形成了她散文创作上的高峰。另外在戏剧、诗和报告文学的创作上,丁玲的戏剧《重逢》、《河内一郎》虽然是为西战团的演出而创作的,但都受到了很高的评价;丁玲不是诗人,但她在延安时写的《七月的延安》以及《给我爱的》、《诗人应该歌颂您——献给病中的宋庆龄同志》也都是感人至深的精品;报告文学《田宝霖》、《袁广发》是作家更为具体地写工农红军的扎实之作,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誉。

  丁玲到达延安以后,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学习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已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成为了解放区文艺的开创者、组织者、领导者。从那时起,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时期,她在自己的文艺理论中一贯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源泉,强调作家一定要深入生活。她完全赞成毛泽东所提出的作家一定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工农兵、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把立场转到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这边来。应该说,她的理论批评文章跟她的文学创作一样,也是我国文学界的重要思想遗产,后人会从她的评论和理论论述中,得到有益的营养和智慧的启发。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