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钩沉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湖南省作家协会>毛泽东文学院>文史钩沉

抖擞精神见性灵——王憨山其人其画

来源:   时间 : 2014-11-20

 

分享到:

  王憨山(1924—2000) 湖南双峰人。著名画家。曾任湖南省文史馆馆员。长期生活在乡野,画风别具一格,充满土气、豪气和霸气。主要著作有《王憨山画集》等。

  抖擞精神见性灵

  ——王憨山其人其画

  2005年是新时期写意花鸟画大师王憨山诞辰80周年。

  为艺术默默耕坛了一生的王憨山,他的诗、书、画与其人一样,憨厚、拙朴、大气、纯真,被誉为国宝。他的为人被人尊敬,他的艺术成果被人景仰,先后出版过作品集《王憨山画集》、传记作品《王憨山》、《王憨山画传》,最近又推出了《王憨山艺术研究》(论文卷)、《王憨山艺术研究》(图录卷)(已由全国新华书店发行),可以昭示,美术界将掀起王憨山艺术热浪。

  一、坎坷人生,不断求索

  王憨山,原名王嘘云,又号一尘,轶尘。1924年出生于湖南双峰县。早年师从高希舜、潘天寿,主攻写意花鸟。后参军,任宣传、编辑工作。1951年转业到地方,在湖南省幻灯制片厂制作幻灯片,在武汉中南民委搞展览布置工作。1953年回老家双峰从事教学和文化馆美术辅导。1980年退休回家,曾任湖南省文史馆馆员、湖南省书画研究院特聘画师。他历经半个世纪的不懈探索,在写意花鸟创作上独僻蹊径,独树一帜,开创了“重、拙、大”一代画风。

  王憨山先生退休前的生活与求学约略可分为三个时段。

  一是求学阶段。王憨山于1945年在南京美专本科学习两年结业,到贵州铜仁民德中学、国立三中教图画课。此时期,他发奋创作,充满着远大志向。“假尔丹青写性天,呼来啁啁满堂前,生平也有将雏志,得失鸡虫一慨然。”这首诗是王憨山当时心声的吐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在贵州晃县、铜仁县接连举办两次个人画展。他求学的欲望勃发,曾挑担西瓜作见面礼,去南京拜傅抱石门下,又入读中央大学美术系。后由傅抱石介绍,进杭州国立艺专,拜潘天寿为师,学习中国文人画,可谓如鱼得水。王憨山酷爱中国文人画,他说:“因为自己在古书画里翻了一些东西,妄图在花鸟画中有所作为,对陈半丁、张书旅的画看不上眼,认为他们画得太时髦光滑,五颜六色,墨少,媚俗,没有文人气味;对吴昌硕、齐白石却非常喜欢,在表现手法上想学他们。以后又在书中逐渐接触扬州八怪、八大、石涛、徐渭等,立志走出一条中国新文人画的路子。”

  王憨山喜欢潘天寿的画,因为潘一生主攻写意,书又读得好,他的画讲求诗书画为一体。王憨山从中深受启迪。为此,他刻苦攻读诗文,攻写书法,临习赵、颜、柳,又转学(魏)碑、篆、钟鼎、石鼓、龙门十二品等,继而潜学金冬心等,打下了坚实的笔墨基础。为了学好中国画,把握手腕用线的稳健、厚重,那时期王憨山每天坚持练线,并在手碗上绑上重重的东西以求手碗更有力,更加稳准。因为他在文学上喜读古典诗文,少时因随父亲读私塾,有很好的古文功底,阅读水平甚高,加上记忆力强,故他在艺专的学习比别人要强。在此求学阶段,他学习文人画很有成效,受到高、潘的器重和赏识。

  二是投身实践阶段。王憨山是一位文人,是有着全面修养的文人画家。然而他下到农村,他的行为是入世的表现,他需要捕捉生活,体悟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这种感受经过心灵的重新铸造,反复提炼,再予以升华。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是一种超脱,是出世的表现。出世是大多数文人的创作思想,超脱是一种艺术规律。王憨山说:“书本知识重要,但社会知识这本书更重要。”他很重视实践,重视生活。一方面努力投入到社会实践中,适应当时的社会背景,另一方面仍没有放弃对书本的学习。

  1954年至1965年10月间他在农村从事革命生产、开荒垦地、参加扫盲运动、搞阶级教育展览,参加社教,这时的王憨山成为运动中的多面手。他参与举办了《战争与和平》、《农村合作互助丰收》、《阶级教育》系列展览,几乎每年都有展览,且一个接一个。在当时既是形势的需要,也是社会性实际的需要。他的系列展览闻名省内,很符合当时的历史需要,具有启人心智的教化效果。这一时期他还参与革命文物、民歌、民谣收集整理,人人写诗、人人画画、人人演戏等群众文化娱乐的普及工作。加上戏剧舞台布景、幻灯片的绘制,王憨山已成了在双峰的文化教育不可缺少的人才。这些鲜活生动的民间文化只有扎根群众才有条件熟悉和掌握,只有长期生活在其中,才会深深印入自己的脑海,这就是社会知识的无形书本。生产运动锻炼了他,现实生活成就了他,社会赋予了他人生新的使命感。这期间的锻炼磨砺,深深影响了他以后的艺术创作:一是追求现实与浪漫,憧憬新的绘图;二是饱览地方风土人情,继承传统,包括生活的,文学的,民间的。使他的艺术大大拓宽了视野,贴近了民间生活。

  三是运动锻炼阶段。1966年至1975年间,“文革”狂热时代,王憨山被列入改造对象。王憨山生性木讷憨厚,为人和蔼可亲,运动来了装聋作哑,在反右、文革运动中没被当作“臭老九”批斗,从而保全了他的身子骨和性命。“文革”中他被授命书写大字报、忠字牌,画漫画和宣传画。凡接受的任务他总是如质如量完成。经他抄写的大字报不计其数,在作废品收购时,有的被识者作“珍品”回收。他的书法功底厚,经大字报大批量的练习,竟成就了“王书体”。

  毫无疑义,他就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和历史背景里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识,为后来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夯实的艺术基础。

  二、亲世近民,给足墨色

  “盐车久困寻常事,抖擞精神见性灵。吩附骅骝多忍耐,孙吴未遇莫长鸣。“(题马图)久困乡下的王憨山精神抖擞,心如古岸,有坚强的意志力和忍耐性。从精神修炼到开拓创新形成的独特画风,是一个画家成熟的标志。全身心投入到中国文人画创作,那是在他56岁退休回乡下老家时期,他有幸遇上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知识分子不再受排挤,言行自由,其作品创作也可以放荡不羁,尽显才智。

  他和齐白石是同乡,同样受了湖湘文化的影响,并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崇尚民风,热恋乡土,主张“亲世近民“的艺术思想。王憨山在接近民间上更具体。不同的是:度过了青年时代后他就没有步出双峰,自诩“田园宰相”。每天在篱笆池塘边与虫鱼、花草交友并乐此不疲,将那些妙趣天然的生活形象摄入自己的视域内、脑海中,成为自然、真切、鲜活的艺术形象。真所谓“饱吸天地之精气,体悟时代之脉搏”。他那亲世近民的艺术风格,非常符合人民的审美情趣。他的艺术取向受到艺术家们的一致好评,誉为白石再世。似乎每一个画面都弥漫着一种可以触摸的激情,蕴含着普通老百姓对生活的挚爱。这些真情实感有机地移植在他的花鸟虫鱼创作中,使他的作品时刻保持着一种朴素的民风和富于个人特质,他贴近民众不故弄玄虚的艺术真实性从笔端自然流露。

  “美哉艺术”,他的话在画里。木讷而不善交际的王憨山,用全部的爱倾注在艺术创作中,王憨山不喜古人创作中的那些靡俗之态,不重生活,不求写生,不重思想意境尽显虚无缥缈的唯美主义。他主张捕捉身边的美,写生与记忆结合,心与笔随,在新生活、新事物面前,他总是从具体景物出发,多法并用,遵循“给足论”,即“色要给足,墨要给足,给足才有分量”的主张,我们所看到王憨山艺术形象都是一种重、拙、气宇轩昂、磅礴大气的画风。无论是他的书法还是他的画作,用墨用色总是浓墨重彩,这与他的艺术主张完全一致。他的花鸟画别有洞天,扩大和深化近代写意花鸟画的表现手法和构成结构,把平凡简单的绘画对象塑造得生动有致,能勾起人们的恋乡情结,这就是美的艺术魅力所在。

  三、我行我素,自成家法

  王憨山原本可以在县城居住,但他习惯乡下的自然景物,和妻室儿女一起住在农村。其实双峰县城与他居住的农村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县城本是一座小镇,一个农贸交易的集中地而已。王憨山退休后,回到农村远离喧嚣沉下心来搞自己的创作。为了告诫自己不去人云亦云,坚持走自己的艺术道路,他根据自己的秉性和偏爱刻制了几枚闲章:如“九石弓”、“困而知之”、“热肠冷面、傲骨平心”、“六十无闻”、“白石同乡”等以明志,这便是他的甘于寂寞和为人坦诚的治艺精神的见证。

  王憨山的作品定格在人民的记忆中,人民记住了这位质朴的画家。王憨山是位独创性的花鸟画家,他曾强调自己的艺术不去求全,更不要求人人叫好,而是创造一种新的审美样式,非常适应了观众。例如他画的鸡一味霸悍雄壮,他画的虾一反白石的创作模式,用笔强劲有力,气势宏大。尤其是他画的小鸡雏稚拙可爱,他画的麻雀质朴传神,他所捕捉的对象一经他表现就有一种天趣,他的花鸟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未经修饰坦露着野趣。有人曾称他为“农民家”。他憨气十足,朴素得像农民,但他文心灿烂,目光敏锐,构思奇特,智慧过人;他坚毅孤傲,吐故纳新,他认为真正的艺术不是信手拈来,而是手下铸出的作品都要经过呕心沥血,一稿百改具匠心,使作品的构图、内容、立意达到了完美统一,又异样鲜见,在造型、语言、手法上融会贯通、东西合璧。使笔墨为我所用,形成自己憨实、厚重的风格,自成家法。他的作品自然、质朴和天真,与他做人一样没有装腔作势之态。

  四、创新变革,后人之师

  “善哉人生”。他在晚年的诗文中这样写道,“自笑磨刀七十秋,凤凰不写写啁啁,寂寞楼上春来晚,时人何必话荣辱”,就是他自然赤诚心态的写照。王憨山晚年时,社会各界对他的艺术给予较高的评价和肯定,他却是不以为然,仍然住在老家的山野释放情怀,孜孜不倦,真是“春光老去豪情在,横抹胭脂画牡丹”,他就是这样积极地善待自己的现实人生和创新变革。

  他的“二分写字、二分画画、六分读书”深深影响着同辈和后人,这也是他把持中国画创作的宏观控制的“大法规”。他秉诚,说一无二;他坚毅,认定的路子决不退缩。他久居田园,“且与瓦雀共生死”,就如同齐白石的衰年变法,有“饿死京华”之决心。作为新时期独具代表性的新型中国气派的花鸟画家,他的成就是突出的。他画花鸟画旨在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的力量和精神,并体现出独创性;他拓宽了花鸟画的题材,创造了新花鸟画的样式,使书、诗、画妙趣和谐地统一。他的书就是画,画就是书,诗就是画,画就是诗,有机结合,不可分割。他的书法增强了画的构成,诗提升了画的意境,他突破了旧文人画的软媚模式,与古人拉开了距离,使作品百看不厌,百读不厌,可谓炉火纯青!

  1991年在中央美院办展时,艾青问:“刘海粟来了没有?……”王朝闻对王憨山说:“你们湖南出画家,不能说你比齐白石高,也不必说齐白石比你高。每人有每人的长处。”叶君健评价他的画说:“粗犷中有细,朴素中有雅,乃画中上品。”胡一川评价说:“就像一股大风吹来了。”自此,王憨山在中国绘画史上树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王憨山的出现,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写意花鸟画又有了新的审美视角,又有了新的转机。

  王朝闻的话“你的画简比繁好”他铭记在心。1991年之后又大刀阔斧改革创新,于是出现了“冗繁削尽留清瘦,一花一叶扫凡胎”,形成了“王家样”(题荷塘蛙蝶)。如《沧海涌虾君莫笑,万里烟波笔底生》(组画四幅)《野塘秋水立多时》、《钓也不垂书不读》(现藏故宫博物院)、《先发江南第一枝》(现藏中央美院)、《胜乎败乎》、《江南忆鱼肥》、《得失鸡虫一慨然》、《遵古法制》、《阵阵蛙声当鼓吹》、《不辞日暮重抖擞》、《相知只有中天月》等大批力作(藏王憨山艺术馆)。《春风又绿江南岸》、《愿花长好》、《涂雀四十年》共十件(现藏中国美术馆)等等。品味他的不朽作品,让人感觉他把用笔技法与客观实物巧妙地融合起来,使他笔下的中国画现出一种刚健、精简、明丽及重、拙、大的新鲜语境。

  西方画家梵高年轻时以火一样的炽热完成他的艺术使命,王憨山却是晚年(56岁至76岁)以“霸蛮精神”完成他的艺术使命。

  王憨山的勤奋精神是超常的。年逾七十的王憨山仍是三更灯火五更鸡,不辞辛劳泼朱墨。他一生勤奋,无论生产工作还是艺术创作,如1981年为筹款建乡村学校,日夜发奋创作;1987年为举办长沙首展,他废寝忘食。乃至2000年北京再展时已是心力衰竭,仍坚持要实现“用完一千担洗墨水”和完成腹稿500幅的宏愿。人生苦短,他未待中国美术馆个展开幕就仙逝了,享年七十六岁。

  2000年王憨山艺术回顾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再次引起了画坛少有的轰动,以表现乡土风情作为审美主体的“王家样”,画名不胫而走。张仃在王憨山画展前言里深有感触地写道:“今天看到王憨山的画,我想起当年可染先生面对黄秋园遗作时的感叹:‘国有颜回而不识,深以为耻’。憨山多次来京,我亦数次去湘,竟缘悭一面,恨不能起憨山于地下,执手相叙,以慰我怀。”

  杨力舟评价王憨山画时说:“他的画品人品高峰绝壁,皆为后世之楷模,当之无愧。”郎绍君评价说道:“王老的画有一种力量,非常有力,不像现在我们常看见的比较柔软的,比较媚俗的作品。相对这种画风,王老的力量感,粗犷的力度,使我们感动,也使我们喜欢。”陈传席评价:“吾观憨山先生之画,别开生面,于厚重憨实一格,当为古今第一人,起老缶白石于地下,亦必当高呼也。”

  王憨山老人虽辞别人世多年,但他所创造的鲜活的艺术样式,独具的艺术风格,有启示性的艺术理论主张和高尚的人格精神载入了中国画史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永留人间。为了缅怀和纪念这位新时期花鸟画大师王憨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双峰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学术研究、出版文集和图录以及观摩等活动以飨观众,回顾他的人生道路和研究他的艺术创作,有益后学。王憨山作为德高望重的花鸟画大师,一生颇多周折,起落不定,他生性坚强,不随波逐流,不受命运的摆布。他的艺术得益于环境的滋养和神来般的顿悟,从而激发出无穷的创作激情,他能出自然而入化境,尤其是他那敢开艺术先河富于首创的精神,为中国画矗立了一座丰碑。

  (原载《美术》杂志2005年第5期)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