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闻趣事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湖南省作家协会>毛泽东文学院>逸闻趣事

萧三轶事

来源:   时间 : 2014-11-17

 

分享到:

  毛泽东的少年知己

  萧三在东山学校学习两年之后,毛泽东也于1909年秋考入该校,不久,他们就成为了知已。一次毛泽东得知萧三有一本介绍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名人的书《世界英雄豪杰传》,十分高兴,向他借阅。萧三出身较富裕,又是本籍人,起初对毛泽东还不甚了解,也和其他同学一样,瞧不起这位外地来的“乡巴佬”。

  “书倒有一本,但我借书给别人,向来有点讲究。”萧三笑嘻嘻地说。“我出联而不能答者不借。”

  毛泽东微微一笑说:“小弟不敢自命才高博学,但阅书心切,那就请仁兄出上联吧!”

  萧三见毛泽东借书心切,便道:“我这书里讲的可都是英雄豪杰呀,你听着,上联是这样的:‘目旁是贵,瞆眼不会识贵人。’快对,快对!”

  毛泽东略一沉吟,从容答道:“我就冒昧对一联,并将此联赠仁兄。请听:‘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

  萧三听罢,立即拿出书来,双手捧到毛泽东眼前。

  从此,毛泽东与萧三成了好朋友。他们常在一起散步、游玩,交谈学习心得,评论诗文,畅谈时事,无话不说。萧三还经常邀毛泽东到家里做客,小聚。两人诚恳相待,结下了深厚的同窗之谊。

  后来,他们又能一同就读于一师,由于志趣相投,交往更密切了。

  探寻革命真谛

  萧三在一师求学及附小工作期间,目睹国家内忧外患,军阀分裂割据,加之水灾不断,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便立志强国救民。他同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张昆弟、罗学瓒、陈绍休等人经常讨论求学为人的道理,也探讨个人与社会和国家的前途问题。1915年,《新青年》传到长沙,杨昌济把它介绍给他们阅读,使他们的眼界为之一开,都认为要联络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一个牢固的团体,才能有所作为。

  经过酝酿和筹备,1918年4月14日,萧三兴奋地同毛泽东等人渡过湘江,到岳麓山下蔡和森家在刘家台子租住的“为痴寄庐”里,同蔡和森、邹彝鼎、萧子升等13位朋友一起开会,成立“新民学会”,讨论通过了由毛泽东、邹彝鼎起草的章程。

  当晚回到学校,萧三激动地在日记本上记录了这个重要事件。新民学会成立不久,就发展了一批会员,并发起了湖南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不久,蔡和森到北京同蔡元培、李石曾及李大钊等接洽,回信告诉会友,留法勤工俭学颇有可为。于是,毛泽东、萧子升及萧三等邀集志愿留法之士25人,由湘到京。

  1919年1月,萧三和毛泽东到上海送别了一批赴法学友后,毛泽东回湘,萧三仍返回北京继续学习,并发表了通讯报道——《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之近况》。

  1920年1月,萧三受毛泽东和新民学会及湖南华法教育分会的委派,先期赴沪筹备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赴法事宜。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