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 : 2014-11-14
分享到:
刘勇(1925— )湖南湘乡人,著名农民作家。1952年开始写作,至今发表了5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历任湖南省作协秘书长、常务副主席、省作协名誉主席。
刘勇——我不服老
冬日的一个下午,我如约推开刘勇老人的家门。暖阳下,刘老显得特别精神,提及过去的往事,他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匣子……
1925年,刘勇出生在湘乡县湖山乡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他读书用功,但由于家境贫寒,只读了三年半,就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种地。家里没吃的,刘勇为饱肚子,后来去给地主看牛。俗话说:“放牛好耍,放马好骑。”他原本打算放牛时偷闲看书自学,可是地主叫他忙个不停,不让他有半点空闲。他天天忙死忙活,原来在学校学得的一点知识也被忘得一干二净。
1949年,家乡解放了,村里办起了冬学和夜校,刘勇才又有读书的机会。学了一年,他基本上摘掉文盲帽子。大家选他当老师,他先是教自己认得的字,后来不行了,就先学一步,现炒现卖。这样也好,逼着自己识字,看了很多的书。
刘勇觉得有了些知识,应该写点什么。他看到报上有的文章就是农民写的,心想自己也能写,于是有了试一试的冲动。为了写文章,他开始注意身边的人和事,并琢磨写作的门道,不久,他写的一篇《陈劳模积肥多又好》的报道在报上发表了。虽然只有200多个字,但毕竟是心血之作,他深受鼓舞。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他不断地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
湘乡农民喜欢唱山歌,常常一边劳动一边唱。可是,那个时候唱的多是旧山歌,与新时代、新思想、新风尚极不协调。刘勇自告奋勇,编写一些新山歌给大家唱。唱来唱去,唱新山歌的人越来越多,也越唱越远,大大鼓舞了广大群众的劳动热情和革命精神。有一天,区委书记从田垅经过,听到了优美动听的山歌,好奇地问是谁编的。得知是刘勇的功劳,他当即找到刘勇,赞扬他的山歌编得好,还鼓励他寄到报社去发表。刘勇有点难为情,区委书记微笑着说:“如果寄给报社发表了,就有更多的人传唱,起的作用不是更大么?”刘勇觉得书记说的在理,便将自己编的山歌寄给了报社。不久,这些山歌就在报纸上发表了,刘勇心里非常高兴。
其实,刘勇当年编的山歌,都是一边劳动一边想出来的。有一次,他所在的互助组上山割青做肥料,大伙儿一字排开,只见镰刀飞舞,银光闪闪。刘勇顺口编了几句山歌,唱道:“高山草青青/蓝天明如镜/如今借你青青草/秋来还你一山金。”大家一听,心里喜欢,也跟着唱起来。这使得刘勇越编越有劲,连做梦都在想着编山歌。
1953年3月初,刘勇接到了《湖南文艺》编辑部在长沙召开通讯员会议的通知。湘乡离长沙只有200多里路,可刘勇还是第一次去长沙,心里不知有多高兴。接待他的是一位姓杨的编辑,人随和,没有半点架子。刘勇好奇地问,什么叫文艺?杨编辑说,山歌、弹词就是文艺。他对当通讯员也不懂,有人笑着告诉他:“聘请你当通讯员,不是要你去送信,是要你给刊物写稿。”这么问来问去,刘勇学到了许多新东西,对文学艺术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从长沙开会回来后,刘勇的创作热情日益高涨,一步一步走上了作家之路。1954年,他开始学写剧本,1955年学写小说,以后又学写文艺评论……
在湘乡老家,刘勇先后当过村长、农业社社长、人民公社管理区党总支副书记。尽管一天到晚都很忙,可他对学习抓得紧,书报不离身,一有空就要拿出来翻翻。有了创作冲动,他就在走路时构思诗歌,挑土时构思小说,坐着车水构思剧本……然后晚上动笔写。逢上雪雨天,不出集体工,又不开会时,那便是他写作的黄金时间。1955年,刘勇已有几篇小说在《湖南文艺》发表,其中的一篇还获了大奖。1956年3月,刘勇出席了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代表大会。作为农民作者,他仔细阅读了赵树理和周立波所创作的农村题材作品,更加坚定了自己创作的信心。他“一手拿锄,一手拿笔”,顽强地坚持业余创作。1958年,他在人民公社做了285个劳动日,却仍然写了60多万字的作品,出版了两部书。1959年,他正式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到北京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国庆观礼,真是一门三喜,喜气洋洋。
因为创作成绩突出,也因为党和政府重视培养工农作家,刘勇于1960年9月奉命调离家乡,进入湖南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这一变,刘勇知恩图报,如虎添翼。走进文联大院一个多月,他就写出了一部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初稿。那时候,湖南省文联有个规定,凡是调进来的专业作家,都要当半年文艺编辑。刘勇把这看成是学习的大好机会,守在编辑部看了半年小说稿。后来他被派到韶山灌区工地深入生活,半天劳动半天写作。搞了半年,积累了许多写作素材。尔后,编了10年文艺刊物,调任省作协秘书长,不久被选为常务副主席,一直干到1991年9月退休。
退休始初,刘勇感到很不适应,每天吃过早饭就想着上班。看他像个梦游人,老伴就急忙喊住他:“还去干什么,你已经退休了!”他这才记起来,自己退休了,不用上班了。
有一天,刘勇在院子外散步,碰上一位从外地来的年轻人问路。原来,这年轻人到省作协送稿件,不熟悉路。两人谈话投机,刘勇满心欢喜,不仅给小伙子看稿,还提了不少的修改意见。这事让刘勇想了很多,觉得自己应该发挥优势,给业余作者办几期改稿学习班。在他的倡议下,改稿学习班真的办起来了,而且一连办了9期。后来,由于省作协经费不足,改稿班停办了,刘勇深为遗憾。
更让刘勇悲痛的是,1994年5月,他的老伴因病去世。没有了老伴,连家也不像个家了,刘勇感到极为孤独。但他是个好强的人,从不把悲伤挂在脸上。他知道,只有重新振作起来,全身心投入写作,才能摆脱因失去老伴而留在心灵的阴影。
可是,写作对于刘勇已经是一种折磨。他病痛缠身,稍微坐久一点,脚就肿得厉害,颈椎骨也钻心地痛。搁下笔看书,也不能久看,超过一个小时,就头昏眼花。然而,他硬撑着,坚持看书写作,因为他是作家,不能名不副实。有段时间,他应约给报纸写千字文,由于身体不好,只能写一会儿,就起身走动一会儿,活动活动筋骨。因为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他写起来还算顺手,一年下来发表了100多篇文章,而且反响很大。
而今,为了延缓身体的衰老,以写出更多的作品来,刘勇每天坚持散步锻炼,坚持膳食均衡,一日三餐基本吃素,只吃蔬菜、豆腐、鸡蛋,不吃零食。由于讲究饮食,生活有规律,他多年的胃病不再折腾了,身体不胖不瘦,精神也逐步好了起来。谈到对现在生活的感受,刘勇微笑着说:“我决不服老,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这个世界值得我思考和创作的东西太多。”是呀,盛世兴文,作家大有用武之地。但愿刘老永远不老。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