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闻趣事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湖南省作家协会>毛泽东文学院>逸闻趣事

黎锦光的艺术之路

来源:   时间 : 2014-10-17

 

分享到:

  黎锦光在黎氏八骏中排行第七,生于1907年12月30日,比大哥黎锦熙小17岁,比二哥黎锦晖小16岁,原名景颢,字履劬。最常使用的笔名:李七牛。有时又署金玉谷、金钢、金流、巾光、田珠、银珠、农樵….等

  小时候,黎锦光跟家里的帮工学会了吹笛子、拉二胡。9岁时随父母黎松安夫妇,去北京上小学,住在大哥黎锦熙处。15岁时,随父母去上海,在二哥黎锦晖任校长的国语专修学校附属小学上学。1923年,黎锦光十六岁,回到长沙,先入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办的暑期补习班学习,后来考取湖南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后入湖南大学土木系。有意思的是,黎锦光的大哥黎锦熙是毛泽东的老师,而此时,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办的暑期补习班的班主任,正是毛泽东。黎家老七又成了毛泽东的学生。

  1926年,黎锦光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在广州、武汉等地参加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作宣传工作。黎锦光的侄儿、黎锦晖的儿子黎泽宁,曾问过他七叔参加大革命的事情。黎锦光说:“在大革命时期,我去上黄埔军校,接着又参加了北伐战争,当时我的思想比较激进,与‘毛老师’的影响是有关系的。”文革后,黎锦光平反了,有人问及他与毛泽东的关系。他提及曾经是毛泽东学生一事,脸上依旧洋溢着幸福感。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黎锦光脱离军界,到了上海,参加黎锦晖办的“中华歌舞团”、“明月歌舞团”和“联华歌舞班”,到南洋和国内的许多地方巡演。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聪敏的黎锦光学会了演奏小号、单簧管、萨克斯和钢琴等乐器,又随黎锦晖学习一些作曲、配乐的初步知识,并开始创作、改编了一些歌曲。最早改编的作品有湖南民歌《闹五更》,粤曲《昭君怨》等。早期创作歌曲中较有影响的当属《叮咛》、《探情》。

  此时,电影《西厢记》导演张石川闻名---一为黎锦晖胞弟,二是《叮咛》和《探情》达到一定水准,三为请黎锦晖价目过高---亲自登门,请黎锦光为其影片配乐、写插曲。黎锦光年轻气盛,很快用西洋创作的手法,完成三段体大曲。张石川看后大皱眉头,说《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怎么能与这个洋玩意儿相匹配?黎锦光一听,觉得有理,只得推倒重来,在几位朋友的建议下,他多次去聆听大鼓书和评弹《西厢记》,大受启发。重新创作后,影片中脍炙人口富有京腔味的插曲《拷红》很快就流行开来。黎锦光也由此奠定了扎根民族沃土的创作方向。

  1934年,上海《大晚报》举办中国首届歌星大赛。比赛结果前三名——白虹、周璇、汪曼杰。周璇不服气居于白虹之下,说:“白虹之所以取得第一,完全是黎锦光给她的歌好。”一时刻,白虹和周璇之间,关系紧张。黎锦光为了调和关系,写了一首《采槟榔》给周璇。周璇一唱,果然红透半边天。而《采槟榔》一曲,也成为了不朽的作品。

  上海沦陷前,黎锦晖听了好友田汉的劝告,离开了上海。但黎锦光以为上海是中国艺术的中心,在后方,再也找不到像上海这样的艺术氛围和艺术条件,他觉得作为艺人,该远离政治,没有离开。但,客观地说,黎锦光虽然少了他二哥黎锦晖的气节,却虽然在狼穴,也用了音乐的武器,做了某种虽然不是真刀真枪,但也是实实在在的对日寇的反抗。虽然这种反抗,多少有些无力和苍白。如1939年,创作的带有湖南民歌音调风格的《五月的风》。

  歌中唱出:

  五月的风吹在天上

  朵朵的云儿颜色金黄

  假如云儿是有知

  懂得人间的兴亡

  它该掉过头去离开这孤岛。

  歌词让人“掉过头去”离开“孤岛”这个地方,确是别有一些深刻含意。而这种“离开”的声音,也做了他这段时间的主旋律---虽然直至抗战胜利,他也没有离开。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黎锦光仍然在上海从事电影音乐和流行音乐创作,此后他的比较重要的流行歌曲有∶《哪个不多情》(1945年)、《香格里拉》(电影《莺飞人间》插曲,1946年)、《少年的我》(1946年)、《心灵的窗》(电影《苦恋》插曲,1946年)《黄叶舞秋风》(电影《长相思》插曲,1947年)、《人人都说西湖好》(电影《忆江南》插曲,1947年)等。其中《香格里拉》影响最广。

  可以这么说,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流行歌坛,是他二哥黎锦晖的世界,三四十年代,则是他黎锦光的世界。他们兄弟俩,是中国流行歌坛的双峰。

  全国解放后,或因极“左”思潮影响,或因黎锦光在沦陷时期没有离开上海,总是会受到垢病,黎锦光长期遭弃用,唯有两次公开署名的机会:一次是受上海管乐团之邀,为《接过雷锋的枪》编配铜管乐。此曲气势恢宏磅礴,演出录音后好评如潮。另一首是为自己任职的中唱上海公司发行的中国轻音乐系列作品编配一首新疆民歌《送我一枝玫瑰花》。他反复研究此歌的旋律特征,别出心裁地把歌曲主题音乐变奏的华彩段落,出人意料地放在前奏引子上,急速、欢快、跳跃而热烈奔放。进入主题后,又匠心独具地运用不规则的分解和弦、对位等手法,使旋律反复循环,层层推进,又不尽相同,给人无穷无尽,意犹未尽之感。难怪许多行家都评价此曲足以同拉威尔的世界名曲《波莱茹》相媲美。

  1970年。黎锦光被勒令退休。

  改革开放后,年逾古稀的黎锦光重新出山。他初衷不改,仍以饱满的激情,陆陆续续谱写了《今夜的雨》《故乡》《相见不算晚》等二十多首轻歌。其中,1986年创作的《我们一同去溜冰》曾获上海电视台通俗歌曲一等奖。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