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人物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湖南省作家协会>毛泽东文学院>湖湘人物

魏猛克

来源:   时间 : 2014-10-15

 

分享到:

  魏猛克(1911—1984)湖南长沙人。1930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5年东渡日本,1937年回国。1950年任教湖南大学,后兼中文系主任、省文联主席。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予以平反,并被任命为省文联顾问,当选为省人大常委。著有《魏猛克散文杂文集》等著作。

  坎坷的人生,勇猛的战士

  猛克是我的患难朋友,左联东京支盟的亲密战友。故人早逝,至今仍常使我感到哀痛,现在他的夫人周微林同志收集他生前文稿,编成《魏猛克散文杂文集》出版,要我为他写篇序言,这是我的责任。

  30年代初,猛克在上海学习美术,又搞木刻,鲁迅对当时在上海的一班青年木刻家非常关心,在思想和艺术上都给他们以亲切的指导。

  1933年2月,世界著名的英国大戏剧家肖伯纳访问中国,抵达上海。肖翁当时已年过80,是一位正义感非常强的开明进步作家,来华之前,他曾访问过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写过《苏联访问记》,为苏联讲好话。他访华,也是为了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他抵达上海时,宋庆龄、蔡元培和鲁迅亲自到码头去迎接他。肖翁是身材很高大的人,宋庆龄、蔡元培的身材,在中国人来说属于中上,鲁迅则个子矮小。宋穿旗袍,蔡、鲁则穿长袍,他们三人同肖翁在码头上拍的照片,也在报纸上刊登出来了。鲁迅又在《申报》副刊《自由谈》发表短文,赞扬肖翁,猛克就写文章对鲁迅说了一些片面的话,鲁迅并不以为冒犯,反而觉得猛克坦诚可爱,一老一少,从此成了朋友,猛克一生成了鲁迅的忠诚的崇拜者。

  猛克天赋很高,又富于幽默感,这使他很容易接受鲁迅的教育和影响,逐渐走上写杂文的道路,并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鲁迅是左联的导师,从此猛克和鲁迅保持较密切的来往。

  1935年初,猛克去东京,行前,周扬同志要他到东京去找我。我于1933年9月赴日本留学,奉左联党组之命,恢复了左联东京支盟,并且遵照日本左翼人士的意见采取同人杂志的活动方式,已出版了《东流》和《诗歌》两个杂志,正在筹划创办第三个杂志《杂文》,这时,猛克就参加了《杂文》的筹办工作;同陈辛仁、陈子谷和我等几个人,形成了《杂文》杂志的核心。《杂文》在上海出至第三期,被国民党政府查封了,改名为《质文》。

  在对外联系上,左联东京支盟采取谨慎稳妥的分工方式。猛克与鲁迅较熟,就由他与鲁迅联系。郭沫若当时在邻近东京的千叶县,为了郭沫若和东京左联的安全,我们也决定由猛克去联系,我们一般不参加日本左翼文化人的公开活动,有人说这不只是语言问题,更是思想问题,其实这是外行话,不懂得地下工作的组织纪律。东京左联我任书记,同日本左翼文化人及上海左联党组的秘密联系,只由我一人负责。我们的工作之所以开展得比较好,应当说这是原因之一。

  尽管如此,日本的特高警察(便衣特务)还是注意我们的行动,收集了一些材料,如我们的文章。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猛克和我,还有其他几位同志被日本政府逮捕,分别被驱逐回国了。

  《魏猛克散文杂文集》的文章,起于1933年至1939年,中间40、50、60、70年代凡40年都无文章,之后才又收入1980年至1983年他逝世之前的7篇文章。写作中断凡40年的原因有二:其一,无辜地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空耗了22年的宝贵时光;其二,他长期患病,呻吟卧榻,无法写作。

  统观这本文集,有下述显著特点,也是它的价值之所在:

  首先是纪念鲁迅的文章多。写于鲁迅病逝后的《写在烦躁里》是一篇较长的回忆文章。此外所收1980年至1983年的6篇文章都是回忆鲁迅的。《回忆左联》也是长文,名为“回忆左联”,实为“回忆鲁迅”,里面有不少珍贵的材料。

  猛克回忆鲁迅的文字主要是记述以下的往事:

  鲁迅对左联的关心和指导;

  鲁迅十分关心文艺界的团结;

  鲁迅对与郭沫若团结的愿望;

  鲁迅对青年作家的培育,如对叶紫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

  鲁迅提倡新木刻,介绍外国木刻及对青年木刻家的指导;

  等等。

  以郭沫若为首的“创造社”,从“五四”时期到1928年,同鲁迅都有些芥蒂。鲁迅却抱着同“创造社”,首先是同郭沫若团结的愿望。鲁迅生前,郭沫若没有同他见过面,正如郭老所说“创造社”同人还在日本时,鲁迅早已回国,郭老等回到上海时,鲁迅在北京。大革命开始后,鲁迅奔赴广东,郭沫若则已参加北伐去了(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于南昌起义后,经广东汕头潜逃回上海,当鲁迅从广东回到上海时,郭沫若又已逃亡日本了。郭沫若后来认为这是他一生的抱憾。鲁迅逝世后东京进步文艺界举行鲁迅追悼大会,郭老到会讲话以最沉痛的心情歌颂鲁迅,给他以最崇高的评价。

  在鲁迅逝世前的两年间,由于东京左联的努力,鲁迅和郭沫若还有茅盾,这三大文豪同时写文章,在《杂文》和《东流》上发表,表示这三大文豪的携手合作,这是从“五四”到左联时期所没有过的。在“两个口号”论争时,郭沫若撰文,提出文艺界在“国防”的口号下团结起来,不必在“国防文学”的口号下团结起来,立即得到鲁迅的赞同和响应。于是,中国文艺界面临大敌当前形成了大团结。

  其次从本文集大略可看出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我国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概貌。30年代初与“第三种人”的论争,关于普通话、白话文、大众语的讨论,30年代中叶的“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论争,抗日战争的爆发与文艺界统一战线的形成等等,以及到80年代初的文化动态,都有所反映。

  猛克早年就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对当时各种问题和事件,大体上是采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去观察和分析的。例如性爱小说家张资平认为“第三种人”包括三部分人,其中的一部分是工农大众,猛克就斥其“荒谬”。又如在抗战爆发后,大敌当前,文艺界组成统一战线,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他表示了积极赞扬的态度。这都是难能可贵的。这些历史资料,对研究当时的思想史、文化史和文学史,都是有参考价值的。

  猛克的文笔,继承鲁迅的遗风,深厚、曲折、锋利、尖刻、幽默、讽刺,鞭辟入里。这种文笔,有个人的性格特征,也有时代的印记。东京左联有三个杂志,猛克始终是《杂文》——《质文》的核心人物。顾名思义,这本杂志是专登杂文的,猛克的好些文章都是在这本杂志发表的。本文集中地收入了好几篇。他为这本杂志费了很多心血。专门发表杂文的杂志,在中国也不多见。因而可以说,猛克为中国现代杂文的发展,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由于周微林先生的辛劳,《魏猛克散文杂文集》得以问世,定可告慰于猛克的在天之灵。我为文集写这篇序言,也可以卸下缅怀故人的责任了。

  猛克!你安息吧!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