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 : 2014-09-18
分享到:
黎锦晖,字均荃,黎松安次子,生于1891年9月5日。四岁时,在黎松安办的家塾“杉溪学校”接受启蒙教育。1905年入湘潭昭潭高等小学堂,1906年春升入湘潭初级中学,1910年考入长沙铁道学堂、后转入长沙高等师范学校,1912年毕业于长沙高等师范学校。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
1916年9月,黎锦晖应教育部聘请赴北京任教科书特约编纂委员、《中华民国日报》编辑。此时,北大校长为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在北大实行“有教无类”,允许非北大学生旁听。黎锦晖成了北大的一个旁听生。和黎锦晖一起参加北大旁听的有他的湖南老乡毛泽东、沈从文等人。
蔡元培在北大实行的“有教无类”,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无法估量,但是,黎锦晖走上用音乐推广国语,最后献身音乐之路,与在北大的旁听生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使他走上这条道路的两个指路人,其中一个就是蔡元培。蔡元培到他创办的北平孔德学校视察,发现学校校歌竟然采用日本国歌曲调。他找到黎锦晖,鼓励黎锦晖创作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歌。黎锦晖的另一个指路人,即是黎锦晖的大哥黎锦熙。黎锦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致力于改革语言文字,创造新教育和新文化以及推广国语(即普通话)的普及等事业。黎锦熙动员黎锦晖投身到这场新文化运动之中,造福于民族。受上述二人影响,黎锦晖投身于国语运动,创造了用音乐来推广国语的独特方式。
黎锦晖认为学习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可以养成儿童优良的习性,锻炼他们思想清楚,处事敏捷的才能。”于是,短短几年里,写了《三个小宝贝》、《葡萄仙子》等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和11部儿童歌舞剧。这些曲调简练、生动明快的节目,通过歌舞团的演出很快风行全国,成为各地中小学校音乐教学的主要教材。
1922年,黎锦晖在上海供职于中华书局时,创办了著名少儿杂志《小朋友》。该杂志黎锦晖定位于“可以陶冶儿童的性情,增进儿童的智慧,使他们成为健全的国民,替社会服务,为民族增光”的儿童刊物。是年4月26日正式出刊。它印刷精美,内容包括诗歌、小说、谜语,还有小朋友自己的作品。《小朋友》开创了多项记录:中国第一本学龄前儿童杂志,第一本横排本杂志,刊登我国第一首白话文歌曲《可怜的秋香》(词曲作者均为黎锦晖),发表黎锦晖本人创作的儿童歌舞剧12部,儿童歌舞表演曲24首,《小朋友》还是中国现存的最长寿的刊物----从创办至今,已近九十年。
黎锦晖亲自撰写的“小羊儿乖乖,把门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老虎叫门》)、“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摇啊摇》)等童谣脍炙人口,妇孺皆知。黎锦晖创作儿童题材作品时间之早,数量之多,受欢迎程度之高,迄今无人可比。《小朋友》杂志,黎锦晖说,“要用儿童自己的语言来办《小朋友》杂志”。他是这样号召《小朋友》杂志同仁的,并且他自己也首先积极地身体力行、以身作则。黎锦晖在1922年4月“《小朋友》创刊号”上写的《<小朋友>宣言》,用极朴实和稚气的语言写道: “小弟弟,小妹妹,我愿意和你们要好,我就是你们的小朋友,我的内容有唱歌有图画,有短篇小说,有长篇小说,有笑话,有谜语,有小剧本......材料很多,并且很有趣味。我每星期五出来一次,你们要看我,我在中华书局等着你们,若是你们要我每星期上你们的家里来,就请订一份。小朋友们呀,小朋友们呀,我爱你们,你们也爱我吗?”
可以说,《小朋友》杂志,为中国儿童打开了一块崭新的天空,这块天空里有着童稚的美好,有着人类彼此关怀的爱。它是中国儿歌和儿童文学的摇篮;黎锦晖当之无愧地为中国儿歌的鼻祖和中国儿童文学之父,同时,为国语的推广做出巨大的贡献。
广州国民革命政府即将开始北伐的那个 中秋之夜,黎锦晖与诸多雅士聚会。黎锦晖的好友田汉致词说,北伐革命即将开始,黎先生为平民而歌的事业大有作为。众人因此建议,黎锦晖应该挂帅,成立中国第一家现代歌舞剧团。黎锦晖闻之大为兴奋,他说:“我们要高举平民音乐的旗帜,这犹如皓月当空,千里共婵娟。”“人人能欣赏,就叫‘明月歌舞社’吧。”
中国流行歌曲的摇篮,就这样在上海诞生了。
不久,黎锦晖的明月歌舞社里就传出了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的优美、柔曼的旋律:
毛毛雨 下个不停
微微风 吹个不停
小亲亲 不要你的金
小亲亲 不要你的银
奴奴呀 只要你的心
……
几年下来,从“明月社”走出了聂耳、黎锦光、周璇、白虹、王人美等数十位文艺人才,成就了中国最早的歌舞“四大天王”黎莉莉、王人美、薛玲仙、胡笳。1934年,上海《大晚报》举办中国首届歌星大赛。比赛结果前三名——白虹、周璇、汪曼杰——全部来自“黎家班”,可谓“歌台尽是黎天下”。有趣的是,虽然黎锦晖正遭受着守旧派和左翼的夹击,但此次比赛,选手们所唱的歌,百分之九十出自黎锦晖的手----在这个时期,黎锦晖创作的“摩登歌曲”、“时代曲”构成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全新的走向。不论各家诗词、西洋诗歌、民间小调、土风舞曲,黎锦晖全部拿来“为我所用”。当时上海几家外商经营的大唱片公司,都以能约到黎锦晖的作品为骄傲,每个公司的大堂上都高悬黎锦晖的巨幅画像。就这样,黎锦晖开创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流行时代”。
抗战前夕,黎锦晖去看田汉。当时,田汉被当局软禁在南京,不能出门。田汉说,时局危急,日军将大肆侵华,上海必将沦陷,建议黎锦晖离开上海,以免被日寇所利用。黎锦晖亦有此意,表示将回湖南老家去教书。
不久,黎锦晖毅然离开上海,回到了故乡湖南,后又去了重庆,甚至想过前去延安。抗战期间,他出版《抗日三字经》;创作发表爱国歌曲数十首,其中如《中华民族战歌》、《十里送夫》等都在当时产生过不小影响。由于当时的红军队伍中也流行黎锦晖的歌,陈毅曾代表中共中央派人给黎锦晖送钱,希望他“能到延安看看”,后因故终未成行。他对革命充满同情,1927年“四一二”后,田汉把中共早期党员钱壮飞的女儿钱蓁蓁托付给黎锦晖,黎锦晖知道钱的特殊身份,表示一定会照顾好他女儿。后来,黎锦晖认其为义女,取名黎莉莉。在黎锦晖的悉心培养下,黎莉莉的歌舞表演潜质很快被发掘出来,成为了“四大天王”之一。
抗战期间,由于政治迫害、流派打压以及时代错觉,黎锦晖遭到“救亡派”和“学院派”的双重攻击。解放后,黎锦晖遭到“封杀”,写给成人的东西不能碰,只能做一些儿童文艺。后来文艺出版机构还接到内部文件,规定黎锦晖的东西不能用。面对如此局面,他自己说了一句话:“别人是盖棺论定,我是棺未盖,论已定!”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