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梁瑞郴 杨华方 纪红建 时间 : 2014-09-02
分享到:
1.启蒙
毛贻昌为了图个好彩头,找了个私塾先生,为第三个儿子起名,。
据说私塾先生翻开黄历,向毛贻昌问了生辰八字,算出毛泽东出生是癸巳年,属小龙蛇,辰时生,为大龙。按照天干地支推算,毛泽东生于小龙年大龙时,八字中双龙交汇,占尽天时地利。冬蜇小龙,蓄势待发,辰时大龙,腾云驾雾。贵时,贵庚,贵命,以后必是大材,大器,大用之人。
私塾先生又眯着眼睛看了看三个多月的三伢子,惊喜异常地大叫起来,哎呀,额方面阔,目朗鼻高,这是福相,是贵相啦,贵命加贵相,举世难有双。贻昌公,令郎必是将相之材。
“呵呵,我伢子的命有这样贵?”
“此话一点不假,你就等着享崽福吧!”
“呵呵,先生,玩笑点到为止。请您给我伢子起个名字吧。”
毛家七世祖修定的辈序是:“玄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三伢子是泽字辈,毛贻昌说,我们是从东茅塘搬过来的,莫让孩子忘了祖宗,忘了东茅塘。
先生说:“好,他是泽字辈,泽,不忘东茅塘,东,姓,就叫毛泽东,如何?”
毛贻昌说:“要得,先生说好,就好。”
先生又说:“东茅塘的‘東’字,分开是一个日和一个木。木自日中出,日为火,以《周易》八卦论,木近火,应补水,泽乃大水,水聚之者,为海,泽东海之水而润之,可滋万物,可润百代。毛泽东,字当为润之。”
毛贻昌说:“蛮好, 蛮好,名字就是个记号,用不着那么多的讲究。”
三伢子有了个名字,毛泽东,这是南方农民家一个普通孩子的名字。
毛泽东就在家人的呵护下长大,渐渐地会坐、会笑、会站、会走路。
韶山清溪寺,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了。毛氏先祖入住韶山后,第四代传人毛鉴就在韶峰的半山腰上兴建了第一个佛教场所仙女庵。后来香火虽有中断,庵房也不复存在,但吃斋念佛者大有人在。有灾有难者要求佛,对自家命运缺乏信心者也要求佛,文七妹就在两个孩子连续夭折后开始吃斋信佛,现在三伢子慢慢长大,她更把敬佛看得至高无上,每有佛事,都带着儿子,虔诚地跪在自家佛像前焚香祈祷。
尽管文七妹天天在为儿子的健康和全家的平安祈祷,毛泽东两岁那年,韶山发生了大旱。夏季绝收,秋季也几乎没有什么收成。这一年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也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第二年。日本要求战败的大清王朝继续割地赔款,慈禧太后却继续挪用海军经费重修颐和园。也就是这一年,毛氏族长带着一群家丁来到上屋场,要毛贻昌家交慈禧的寿贡稻谷5担。5担稻谷,可是家中全部的存粮,纳贡之后一家人还怎么活?这不是要命吗?来的一帮人不由分说冲进屋内用口袋装稻谷。毛恩普跪在一边苦苦哀求,被一个甲丁猛地一推倒在地上。毛贻昌不由大怒,说你们不让我活,我也不让你们活,操起柴刀冲向家丁。
族长一看毛贻昌要拼命,端起长辈架子叫道:“好,你个龟孙子,敢抗纳皇贡?”抗纳皇贡,那还得了!毛恩普急忙抱住了儿子的腰,文七妹死死地抓住了丈夫拿刀的手,吓得哇哇大哭的毛泽东,也抱住了父亲的一只腿。看见毛贻昌动弹不得,族长叫家丁夺下了毛贻昌的柴刀,把毛家的几担谷全挑走了。
口粮没有了,等来年打下粮食,还要经过一冬一春,毛家舍不得卖田,毛贻昌只好外出打工,父亲守家喂牛,文七妹带着三伢子投奔娘家。
文七妹的娘家在湘乡文家屋场,也叫唐家坳。文七妹的爷爷文作霖,27岁时抛下三个儿子撒手西去,奶奶贺氏没有改嫁,带着儿子艰苦创业,成为拥有100多亩田地的大户人家。文家的殷实是远近闻名,所以文七妹决定带着三伢子投奔娘家。
文家大院有个雅名为三芝堂。文家人丁兴旺,与毛泽东同辈的舅表兄有6个,加上文家其他后人和表兄,共有22个,毛泽东年龄最小,被排到第23位。
在人丁兴旺的书香门第中,这个聪明的三伢子,自然受到20多个表兄的呵护,还有舅父、舅母和年近古稀外祖母贺氏的宠爱。文家年龄最长的是毛泽东的外祖母,最疼爱毛泽东的也是外祖母。毛泽东一到文家,外祖母就抱着亲了又亲。老人家格外的疼爱这个外孙,一是外孙子神采逼人,聪明漂亮招人喜爱,另因为在他之前夭折了两个哥哥,老人家也怕再有什么闪失,那就对她的女儿文七妹的打击太大了。
老人家想了很多办法,她认为凡是孩子认了几个干娘,便可保护孩子平平安安。老人家把毛泽东的大舅母赵氏喊来,叫她认毛泽东为干儿子。赵氏本就贤惠,又毛泽东聪敏可爱,高兴地答应了,说她还正好喜欢三伢子了。
给外孙认过一个干娘后,外祖母还不放心,请算命先生看了润之的生辰八字,说是小官人命大福大,将来大有造化,要拜个长寿的干娘,才易成人。
谁的寿年最长?外婆想了半天,认为村后龙潭山脚下,有一块拔地而起的天然巨石,村人称石观音。传说,曾有一条妖龙经常兴风作浪,危害乡民,为了使妖龙“安分守己”,观音移巨石镇之,自此安宁。百姓感恩,远近村民皆来膜拜,自此观音石常年烟雾缭绕香火不断。
深信“八字”和命运的毛泽东外婆,看中了这块“神石”,决定让毛泽东拜其为干娘。于是,外婆选了个黄道吉日,备齐了香烛酒醴,抱着刚满月的毛泽东,帮他向大石头作了三个揖,于是这块大石头就成了毛泽东的干娘。外婆又为毛润之取了个乳名叫石三。人们按当地习惯,叫他石三伢子。
拜过“干娘”之后,外婆还是不大放心。当石三长到百天那天,毛顺生从韶山冲赶到湘乡来接石三娘俩回韶山,被毛泽东外婆挡在了门外,说前面两个外孙为什么没保得住呢?是韶山冲风水不好。所以,石三伢子不能回韶山。
认过两个干娘后,毛泽东似乎很健康平安地一天天长大。那以后,赵氏把毛泽东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毛泽东的童年,大多时间是在外祖母家度过。赵氏便像亲生母亲一样照顾这个干儿子的衣食起居,给这个干儿子做衣做鞋,石三伢子寄居在唐家圫外婆家,没灾没病地长到4岁。后来毛泽东在东山学校读书,赵氏又叫毛泽东的表舅给他送吃的送穿的。
每每文七妹带毛泽东回韶山,或去唐家圫,经过龙潭坳,必拜那个石头干娘。
唐家圫的人发现:石三伢子有过人的聪明。
唐家圫有一位白胡子老阿公,喜欢跟小孩子们逗乐。他故意板着脸,翘起胡子,吓唬小孩子,小朋友们一见他,吓得飞快跑掉了。石三伢子却不跑。老阿公奇怪,唬道:“你为什么不跑?你不怕我割掉你耳朵?”石三伢子说:“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耳朵?” 老阿公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石三伢子说:“老阿公,你讲,为什么要割下人的耳朵做下酒菜?你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白胡子。” 白胡子老阿公大吃一惊,这个细伢子,有智慧有胆量。他高兴地把石三伢子抱在怀里,连声说:“从小看大,你这伢子,不是凡夫俗子。”
毛泽东跟着母亲常在唐家圫居住,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毛家的生存问题,为度过饥荒,毛贻昌还是以仅有的7亩田作抵押,借了几十块钱。过了两年,这债利滚利,连本带利使债欠的越来越多,如还不清本息,这几亩田便是人家的了。万般无奈之下,毛贻昌打算去当几年兵,挣些银子,把当出去的田赎回来。父亲和妻子不同意毛贻昌冒险。文七妹说欠债不要怕,她母子俩仍然可以去住娘家。唐家坳她娘家把毛家一家人的吃喝包下来也没问题,无论如何就是不能去当兵打仗,一家人饿死也要死在一起。毛贻昌说,我的老婆孩子还要你娘家人养,我还是男人吗?你娘家人不说,我也没脸见人呀!毛贻昌还是去当兵了。
毛贻昌当了三年兵,文七妹带着毛泽东挂念了三年。还算运气好,毛贻昌当了几年兵回家,完好无损,并将积攒的饷银还了欠债,赎回了几亩田。
毛泽东就是在这样的家境中度过了他的童年。他在南岸读私塾时,两年多的时间里,他通读了《论语》、《孟子》、《诗经》、《春秋》、《左传》等书,比别人六、七年学的还要多。书本上有的他学了,书本上没有的他也学了,南岸私塾是个蒙馆,只能进行蒙学教育,再往上深造就不行了。私塾先生对毛贻昌说,叫他给他三伢子另投高门。
毛贻昌感到意外的惊喜,他觉得这个儿子是做生意的料,只花了2年多的学费,却读了那么多书,太划得来了。他根据先生的推荐,又把毛泽东送到关公桥私塾。
关公桥又名韶麓桥。韶麓桥就是韶河上的一座小石桥。桥边的山咀上茂林修竹浓郁葱茏,之所以又称为关公桥,传说三国时期的蜀国大将关羽,由巴蜀前往荆辖重镇长沙,途经此处遇猛虎咬死部将,关羽便拈弓搭箭射杀了猛虎。后人为纪念关公,就在岸边的山上建了一座关公庙,韶麓桥也由此改称关公桥。关公桥私塾先生毛咏生,古文功底厚实,藏有大量的古典书籍。毛泽东在南岸私塾两年多的时间里,己具备了自学古籍的能力,到关公桥私塾,看见毛咏生的藏书,如鱼入水,十分开心。
毛泽东在南岸私塾的学费还没用完,精打细算的毛贻昌把8岁的毛泽民送了进去。
兄弟倆都去读书了,家里干活的人手少了,农忙的时候田里干活请帮工,农闲时家务事还是毛恩普和文七妹两个人干。毛恩普年近花甲,长期劳累,特别是毛贻昌当兵的那几年,过度的操劳和牵挂,使他身体慢慢垮下来,田里的活干不了了,文七妹近几年接连流产了两个女儿,身体状况也差了很多,勉强地支撑着这个家。
1905年春天,毛泽东离开关公桥,转而进入桥头湾私塾。桥头湾在上屋场的北面,位于枫梓山和黑石寨两山之间的一块平地上。私塾旁边有风景如画的山,有清流不断的小河,有飘香的稻田,是个读书的好地方。私塾先生周广希,是个饱学之士,正对求知欲渴的毛泽东的胃口,这时,毛泽东的小弟弟毛泽覃出生了。毛贻昌有了三个儿子,欣喜之后感到了莫大的压力,多一个人多一张嘴,就多一个负担也多一分麻烦。小孩子不仅不能干活,还要大人照看。文七妹照看幼儿,家务事就没人料理,田里的活也不能帮忙了。就是请帮工干,也没人监督。
谁来陪着帮工干活呢?毛贻昌想到了大儿子。毛泽东12岁了,个子很高,也有些力气,地里的活基本上都能干,即使不能带班干活,也能在家里照看小弟弟。
一听说让毛泽东停学干活,文七妹舍不得。她怕把毛泽东累坏,更怕耽误毛泽东的学业影响他的前程。毛贻昌对文七妹的反对不高兴。过了半年,毛泽覃半岁了,有一次无人照看,从床上滚到床下,碰的头破血流。毛贻昌下决心牺牲毛泽东的学业,让他在家照顾毛泽覃。
中断学业就意味着中断读书,不甘心就此失学的毛泽东与父亲谈判。毛贻昌态度很坚决,农忙时,把毛泽东留在了家里。毛泽东不愿意,开始了与父亲的抗争。他一不照顾三弟,二不帮母亲收拾家务,也不出去放牛割草,整天睡在房里,任母亲在外喊叫,他就是卧床不起。直到一个年轻人推门来访。
来访的年轻人叫毛宇居,派名泽启,字先甲,号宇居,生于光绪七年(1881年),当时26岁,与毛泽东是出了五代的堂兄弟。毛宇居幼随父亲、叔父读书,虽未获取什么功名,却是韶山公认的秀才。他在离家10多里外的井湾里设塾,弟子遍布韶山冲内冲外。
毛宇居听说毛泽东好久没上学了,特意来看看。毛泽东听说毛宇居来了,马上从床上爬起来,走出了房间。这次文七妹做主,让毛泽东随毛宇居去井湾里私塾读书。
毛泽东在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四个私塾的四年里,先后从师邹春培、毛咏生、周广希,读完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春秋》、《史记》, 基本上达到了会读、会背、会写、会讲,还学会了查阅《康熙字典》。在毛宇居这里,他主要专修《左传》和《公羊春秋》。读了半年,他发现毛宇居泥古有余,方法陈旧,渐渐失去了兴趣,于是偷看《水浒传》、《三国志》、《西游记》等一些“闲书”“杂书”,有时趁先生不在或打瞌睡的时侯,一个人溜出学堂自由活动。
毛宇居在学生们读书或写毛笔字的时侯,他坐在讲桌后闭目养神。每当其时,毛泽东就悄悄离开书桌走向室外。毛宇居睁开眼睛发现毛泽东的座位空着,就到外面寻找,几个地方不见踪影,最后在后山发现毛泽东坐在树荫下,在读《精忠传》。
毛宇居将其训斥一番,气呼呼地把毛泽东押回土墙院内,令他站在天井内面壁思过。
毛泽东说:“宇居哥,罚站浪费了时间,你给我来个痛快点的惩罚。”
毛宇居说:“痛快点的惩罚?好啊,你狠,你厉害,你给我像曹植一样,七步吟一首诗来。就以这个院子为题。”
“当真?”
“当真!”毛宇居看了看毛泽东面壁思过的天井,说,“你就以这天井为题,给我做,做得好,就不面壁。做得不好,给我老老实实在这面壁思过。”
“好,宇居哥说话算话。”毛泽东略一思索,便吟道:
“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毛宇居听后,不由一惊,这个堂弟出口成诗,一点也不比曹植差到哪里去。
“怎么样?”毛泽东见毛宇居的脸色显得惊喜,不由得意,“不要面壁了吧?”
“慢!”
“怎么失言?”
“你这个角色。”毛宇居拦住毛泽东。他开始认为是首好诗,但把诗句细一琢磨,发现诗中对小鱼、井水的比兴,对天井、高墙的借喻,原来是在讽刺他的教学方法。这让他心里别扭,没想要他做诗,他却做首诗讽刺挖苦他。
毛宇居觉得无法治他,打算让堂叔毛贻昌来教训一下这个堂弟。
“上课看闲书,好呀,有本事了,跟我回家去看。”毛贻昌闻讯后赶到私塾,抓住毛泽东的胳膊就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毛贻昌一路上对毛泽东嘀嘀咕咕,也没进行什么实质性的制裁。上次文七妹同意毛泽东去读书,他就不高兴。这回毛宇居说毛泽东不好好读书,正为他提供了一个把毛泽东拖回家的借口。这使毛泽东十分无奈,也令毛宇居大失所望。
回到家里,毛贻昌大骂毛泽东:“谁家的伢子这样了?谁家的伢子这样了?在学堂里不好好念书,看闲书,念杂书。”
“哪个不好好念书?”毛泽东不同意父亲的指责,“先生让念的书我全会,如果有一个地方没念会,我就不是你们的儿子。”
“你真的念好了?”
“当然念好了。”
“你居宇哥教的你都会了?”
“爹,娘,你们不信,可以考我呀!
“我们考你?我和你娘晓得怎么考你?我们又没去读书。”
“你和娘到学堂找先生来考,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私塾的先生们都行,你请他们一起来考我也行。如果我经不起考,你们可以把我打出家门,也可以乱棍打死,我无怨无悔。”
“真的?”父亲惊讶地望着这个口气强硬的儿子,“你真的都学好了?”
“先生教的,都学好了。”
“好,好,不考了,我就算你都会了。”毛贻昌得意地盯着儿子,说,“学堂里就那几本书,都学会了还去学堂干什么?不用去了,正好回来干活。”
“爹,你是不让我上学?”毛泽东知道自己钻进了父亲的圈套,他不甘心。
“能念信,会记帐,够用了。不用再学了,正好回来跟我干活。”
“爹,我不想停学,让我再读两年吧?”
“你读了四五年了,够了。以前读了书,考个秀才和举人,还能混个一官半职,现在科考取消了,你读得再多也没用了。好啦,不学了,回家跟我干活。”
科举废除了就不要读书了吗?毛泽东不能认同父亲的观点,他还要争取继续读书的权力。但父亲己经下定决心,并以少有的耐心劝着毛泽东。
“韶山老几辈人读书的就没哪个读出名堂的。毛宇居家几辈子都是读书人,他爷爷毛恩甫在县衙里当过县丞,告老还乡时只落了两箱子破书;他爹毛福生在京城读过国子监,回乡后也只能教子读书操持家务;他叔父毛麓钟中了秀才,回来后还不是重操他祖上的旧业?家有隔夜粮,不当孩子王,教书先生哪有做生意赚钱?他们的日子过得比咱差多了。三伢子,你还要上学,百无一用是书生。”
毛泽东不接受父亲的说教。
毛贻昌的倔脾气上来了:“爹不要你读,你就在家里跟爹下田干活。少跟我罗嗦。明天就跟我下田去,再往学堂走一步,我就打断你的狗腿!”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