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湖南省作家协会>毛泽东文学院>文化研究

探寻革命真谛

来源:   时间 : 2014-08-27

 

分享到:

  萧三在一师求学及附小工作期间,目睹国家内忧外患,军阀分裂割据,加之水灾不断,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便立志强国救民。他同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张昆弟、罗学瓒、陈绍休等人经常讨论求学为人的道理,也探讨个人与社会和国家的前途问题。1915年,《新青年》传到长沙,杨昌济把它介绍给他们阅读,使他们的眼界为之一开,都认为要联络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一个牢固的团体,才能有所作为。

  经过酝酿和筹备,1918年4月14日,萧三兴奋地同毛泽东等人渡过湘江,到岳麓山下蔡和森家在刘家台子租住的“为痴寄庐”里,同蔡和森、邹彝鼎、萧子升等13位朋友一起开会,成立“新民学会”,讨论通过了由毛泽东、邹彝鼎起草的章程。

  当晚回到学校,萧三激动地在日记本上记录了这个重要事件。新民学会成立不久,就发展了一批会员,并发起了湖南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不久,蔡和森到北京同蔡元培、李石曾及李大钊等接洽,回信告诉会友,留法勤工俭学颇有可为。于是,毛泽东、萧子升及萧三等邀集志愿留法之士25人,由湘到京。

  1919年1月,萧三和毛泽东到上海送别了一批赴法学友后,毛泽东回湘,萧三仍返回北京继续学习,并发表了通讯报道——《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之近况》。

  1920年1月,萧三受毛泽东和新民学会及湖南华法教育分会的委派,先期赴沪筹备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赴法事宜。

  萧三除写了大量的散文、特写、报告文学、通讯外,创作了《延安送别》、《礼物》等数十首诗。还写了许多介绍苏联及外国文学动态、著名作家的文章,翻译了高尔基、普希金、马雅可夫斯基、罗曼·罗兰、沃尔夫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对当时的抗日战争和延安文化运动,起到了积极的宣传鼓动作用。

  萧三学识渊博,文化修养很高,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不仅汉语造诣很深,而且精通英语、俄语、德语、法语等多种语言文字,是天才的语言大师和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是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

  萧三写了大量的人物传记和报告文学、新闻通讯,都是为了宣传和讴歌中国革命,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世界关注中国。同时,他还写了许多介绍苏联和欧洲革命领袖和进步作家的文章,他也在极力做着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中国了解欧洲和世界革命,了解欧洲和世界的革命文化。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