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白赛宇 时间 : 2014-08-14
分享到:
何冬保(1917-1984) 湖南华容人。著名花鼓戏演员。1945年组织胜利班,在洞庭湖一带演出。建国后,历任长沙花鼓戏剧团团长、湖南省戏曲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湖南艺术学校顾问。曾任省政协委员、省总工会执行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剧协湖南分会理事、省文联常委等。唱腔高亢爽朗,轻松自如,自成一派。代表剧目有《讨学钱》、《李三娘过江》、《卖杂货》等。改编并主演的《刘海砍樵》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演出剧本二等奖、演员三等奖。
湖南的刘海哥——何冬保
白赛宇
趴在大人背上的戏伢
何冬保虽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农耕之家,但自小对花鼓戏情有独钟,早期花鼓戏(华容俗称地花鼓)已成为乡里乡亲重要的精神文化营养。他的家乡景港是华容有名的戏窝子,何冬保从小在戏窝子里长大,耳闻目染,天资聪惠。年仅5岁,何冬保就把《铜钱歌》、《掐香葱》、《洗菜心》、《采茶歌》之类的民歌民调哼得烂熟,6岁跟人学习,小小年纪便开始扬名乡里。7岁时就与艺人张海庭等人一起搭台唱戏。由于年纪小,转场演出时,何冬保常由大人背着出入竹篱茅舍,走街串巷演唱,被人们称为“趴在大人背上的戏伢”,因为戏唱得好,何冬保得到的红包比大人还多。
早年的何冬保,学唱花鼓戏首先从师于老艺人杨保生。那时演唱的传统节目有《刘海戏金蟾》(即后来著名的《刘海砍樵》)、《张先生讨学钱》、《韩湘子化斋》、《板笋》等作品。
1931年,著名花鼓戏艺人鼓桂香因逃水灾带戏班子来北景港演出,一天,演《李三娘过江》,原扮演渡子的青年学徒因故不能上场,何冬保临时被邀演渡子。由于人机灵,悟性高,演出非常默契。彭当即收他为徒。此后,何冬保虚心学习,还参师于老艺人刘尧坤、张汉卿等人。艺思两进,民国32年起,他尝试开始对传统花鼓戏表演艺术作改进。如《蔡坤山犂田》,就不再用犂的道具,而改为虚拟身段、手式,惟妙惟肖,丰富了花鼓戏的表现力。
闻名西洞庭湖一带的“胜利班”
1945年日本投降,何冬保把十几个唱戏的人组成一个班子,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班子命名“胜利班”。在西洞庭一带的南县、华容、安乡一带演出。益阳南县有个茅草街,当时很多来往各地的船都停在这里,岸上商贾云集,市井繁荣。
有一天,茅草街一位大老板酬神还愿,请了外地当时一个非常有名的大戏班子,与胜利班对面搭台唱对台戏,这让 “胜利班”十分尴尬,硬着头皮对着观众的后老壳唱了一天白戏。何冬保是个不服输的人,他的胜利班要想立足,就必须把观众的脸唱过来。
连夜,何冬保想了个办法,决定上演保留剧目《刘海戏金蟾》,当时这出戏还有个的名字,叫《九尾狐狸精》。最难办的是到哪里去请九个女戏子来。最初,人们普遍把花鼓戏叫淫戏,官方规定是不能进戏院演出的。清朝年间,还被官方明文禁止。在人们心目中,花鼓戏子与妓女同属下九流。当时茅草街是个“烟花之地”,妓女多,也普遍同情花鼓艺人。何冬保正是利用相互同情这个关系,请到了8个妓女来帮忙,加上本班的一个做饭的女人,一起扮演九狐狸。第二天,九狐一起装扮上台,台上花花绿绿的一片。何冬保一边亲自擂鼓,一边高声吆喝,再加上九尾狐狸的附和声,硬是把对面的观众给喊了过来。“胜利班”一势兴起,演出十分成功。从此,经当地百姓及走船人的口口相传,胜利班出名了,成为西洞庭湖区一支最有生命力的花鼓戏演出力量。
“刘海哥”让花鼓戏翻了身
1946年初夏,胜利班接受长沙花鼓戏艺人张寿保、钟瑞章的邀请进入长沙,在省城唱了3个月才站住脚。1947年,何与省城艺人合组长沙戏剧改进社,促进了长沙派当地花鼓戏艺术与西湖路派花鼓戏艺术的交流和发展。1948年,胜利班攒了些钱,在中山西路盖了一个简陋的戏院,取名“民众乐园”。1949年8月,何冬保和弟子们一起踩着高跷,摇着“采莲船”(花鼓戏常用导具),怀着激动的心情,走在解放军进城队伍的最前面,观庆长沙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的何冬保以长沙戏剧改进社为基础,团结各方花鼓戏艺人,组建了新义楚剧团,并任经理。同时,他凭着对新社会的敏锐感受,与陈北方开始了对花鼓戏《刘海戏金蟾》的改编。1951年10月,改编后的《刘海砍樵》首次上演,荣获湖南省首届戏曲会演一等奖。1952年剧社由长沙市文教局命名为长沙市花鼓戏剧团,他任团长。同年,剧目《刘海砍樵》获得了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二等奖。主演刘海哥的何冬保获得演员三等奖。同年10月,《刘海砍樵》在北京怀仁堂演出,当时共有四个戏,两个是湖南的,《刘海砍樵》最后压轴出场。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接见演员代表时,握着何冬保的手说:“今天你演得很好,毛主席很高兴。”1953年,何冬保随中央慰问团赴朝鲜,慰问了包括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所在连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6年国庆节,何东保作为湖南省文艺界的代表,被邀参加国庆大典,在观礼台上,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伴随主席身边的周恩来总理幽默地向主席介绍,这就是湖南的刘海哥——何冬保。
何冬保嫡传弟子,原湖南省曲艺团团长、湖南花鼓戏的领军人物代表李迪辉说:是师傅何冬保第一次将下里巴人的花鼓戏搬上了省城的大舞台,是师傅何冬保主演的刘海哥让花鼓戏翻了身。
平反前后的何冬保
1957年在反右派斗争中,何冬保受到批判,并下放回老家华容县新景公社鱼口大队。何冬保是当地的大名人,重回故乡后,他提议办一个花鼓戏团。当地领导全力支持,由何冬保组建了新景公社花鼓戏剧团,到村场、到工地为群众巡回演出,所到之处,深受老百姓的喜欢。
1958年,正值家乡挽钱粮湖大堤,几十万群众日夜奋斗在大堤上,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影响群众对花鼓戏的热爱。由于当地老百姓对花鼓戏的狂热,何冬保被领导派到围垦钱粮湖的工程指挥部里,听说何冬保要来工地演出,附近群众大老远跨工区赶来,演出现场象过年一样热闹。
何冬保在下放农村期间,又回到他熟悉的生产生活第一线,火热的生活激发了他火热的创作热情。他在农场里看到插秧机,高兴得不得了,就即兴编了段唱词“插秧机,巧又轻,飞奔田中快如风。远看好似龙观爪,近看好似虎翻身。”他从传统的花鼓戏思维里跳了出来,写了《观劳模》(后来改编成《看卫星》)等现代剧本,并组织力量演出,老百姓看了非常亲切。何冬保之所以被同行人称为花鼓戏大师,是因为他演戏、编戏、导戏都来得。何冬保下放三年,用唱戏三年代替了“劳动改造三年”。
1962年,他调回湖南省戏剧学校任教,尽心竭力,培养花鼓戏人才。
1982年,中央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班来湖南抢救整理花鼓戏,特别录制了他表演湖南花鼓戏代表作《刘海砍樵》、《花坤山犂田》和《讨学钱》,并作为一种著名的地方艺术风格永久保留。
何冬保主要艺术成就
1924年,7岁上台演出;1945年成立胜利班;1947年在长沙建民众戏院;1950年成立楚剧团;1952年改编主演的《刘海砍樵》赴京参加全国首届戏曲大会演剧本二等奖,演员三等奖;1953年,随中央慰问团赴朝鲜慰问演出;1956年,作为湖南省文艺界代表在天安门观礼台参加国庆大典;1982年,主演的作品《刘海砍樵》、《蔡坤山犂田》、《张先生讨学钱》被中央艺术戏剧学院录制并永久收藏。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