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钩沉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湖南省作家协会>毛泽东文学院>文史钩沉

乡亲的怀念

来源:姚时珍   时间 : 2014-08-12

 

分享到:

  叶紫(1910—1939) 湖南益阳人,小说家。原名余昭明,又名余鹤林。1916年至1926年叶紫就读于益阳县兰溪小学、长沙妙高峰中学、黄埔军校武汉分校。1929年他到上海,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5年由容光书店出版《丰收》,收入小说6篇,鲁迅作序言;1936年出版中篇小说《星》,1937年出版小说集《山村一夜》。1938年至1939年在家乡益阳养病,构思长篇小说《太阳从西边出来》。1939年10月5日病逝。

  乡亲的怀念

  ——叶紫故里手记

  姚时珍

  我们迎着爽爽秋风,踏着绿中带黄的草丛,穿过一丘丘金黄色的晚稻田,闻着阵阵稻香,来到了赫山区龙光桥镇新茶坊村余家垸——叶紫的故里。

  一

  进入新茶坊村路口,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用红纸、黄字、木条搭建的拱形简易彩门,周边插着彩旗。这是乡亲们为纪念叶紫诞辰百周年、逝世70周年自发募捐搭建起来的。

  拱门上书:

  叶紫故里 烈士家乡

  两旁张贴着一幅对联:

  兴农会惩劣绅父女两代罹难鹅羊池头悬益阳城

  打土豪分田地夫妻三口血洒湘鄂赣尸沉洪湖底

  在拱门的左侧,有一张长方形的红纸白字写着:“修建烈士牌楼捐资榜”,上面共有17人,捐资2080元,多的是余春捐款230元,少的50元,捐款人都是余氏后人。这些数目不大的阿拉伯数字,表明了烈士故里乡亲们生活还较拮据。捐款人是为表达对烈士无尽的怀念。

  我久久站在这块长约二米、宽一米的捐资榜前,陷入深深的沉思:这不仅仅是一种思念,而是余氏家族不断血脉的延伸与传承。

  早在村口迎接我们的龙光桥镇党委和新茶坊村委的领导及乡亲等候多时了。车停在禾场坪里,乡亲们围拢来,把我们一行八人带到了一幢两层的农家小屋里,这是叶紫未出“五服”的堂弟余玉丰家。坐在堂屋里,我们开始了关于叶紫及其一家的漫谈。

  62岁的余玉丰对未谋面的堂兄叶紫满怀崇敬。他收藏了不少叶紫的文集、纪念文章及家谱。《余氏家谱》记载,余氏家族是200年前由江西迁来这里作湖田的,余昭明(叶紫)生于清宣统二年。据此,可确定叶紫出生于1910年。余玉丰告诉我们,叶紫祖母姓叶,叶紫小时候由祖母带着,他对祖母感情很深。

  72岁的余渐成老人,按辈分是叶紫侄儿。他说,叶紫出生于一个耕读之家。父亲余达才读过私塾,有一点文化,作田为主,也做点布生意,后来把布生意做到了兰溪镇上。叶紫的四叔余璜在长沙读了中学,加入了共产党,叶紫一家是在他带领下走上革命之路。后来余璜当了红六军的团长,与妻子郭雄双双牺牲在洪湖,反动派把尸体砍为六大块,丢入湖中。

  大革命失败,1927年长沙发生“马日事变”,一个称为“曹屠户”的反动派、团防局长曹明阵杀回益阳,大肆捕杀共产党人。7月6日,担任县农会秘书长的余达才和他的满女、担任兰溪区妇女联合会会长的余也明不幸在益阳县农会驻地徐氏宗祠同时被捕,几天后父女俩被杀害于益阳大码头,血洒鹅羊池畔。反动派砍下父女头来,悬挂益阳东门口城楼示众三天。乡亲们说,余达才牺牲时52岁,余也明牺牲时年仅20岁。这位巾帼须眉,血染罗裙不折腰的余也明烈士,堪称南方的刘胡兰。

  余玉丰对我们说,大革命年代,叶紫一家牺牲四人,比毛主席家只少两人,所以我们在拱门旁写了这幅对联。

  在汉口黄埔军校三分校学习的叶紫,得知父、姐被杀,母亲因陪斩吓得神精失常的消息后,日夜兼程赶回益阳,来到父亲、姐姐遇难的益阳市大码头。这时,曹屠户的密探在大码头、兰溪一带到处搜寻,扬言要对余家斩尽杀绝。叶紫一个远房亲戚在大码头见到叶紫,当即把叶紫拉到大码头后面的尼姑庵,把情况一五一十告诉了叶紫,然后又把叶紫带到家中,通知叶紫的母亲和未婚妻汤咏兰来会面。母亲对叶紫说,这里没有活路了,孩子你赶快走,到洪湖去找你满叔去。母亲还给了叶紫几十个铜板。

  当夜大雨倾盆,雷声隆隆,叶紫辞别母亲和未婚妻,来到资江边,上了他岳父准备的小篷船,奔向洪湖。1927年冬天,叶紫来到洪湖,面对茫茫湖水,丛丛芦苇,满叔在哪里啊?从1928年到1929年,叶紫在长江中下游流浪了两年整。

  乡亲们说,余氏一家,满门忠烈,真是苦啊!

  听了这些介绍,我们久久不能出声。

  二

  1929年底,叶紫到了上海,在他读兰溪小学时的老师、共产党员卜息园介绍下,加入了共产党。他埋头阅读茅盾为主的文学研究会编辑的《小说月报》;郭沫若为主的创造社编辑的《创造》,开始了文学创作。1933年叶紫与陈企霞一道创办了《无名文艺》刊物,发表了小说《丰收》。由周扬推荐,女诗人关露介绍,叶紫加入左联。他租住的上海法租界的一个亭子间,成为左翼文学青年聚会的场所,周立波、张天翼、蒋牧良、朱帆及东北流亡作家萧军、萧红常去那里。

  1934年,叶紫与聂绀弩合编《中华日报》副刊《动向》,鲁迅在上面发表了20余篇杂文。鲁迅在1934年8月3日致徐懋庸的信中说:“《动向》中人,主张大抵和我接近。”这年12月19日,鲁迅在上海广西路梁园邀请叶紫、萧军、萧红晚餐,倡导成立奴隶社,出版《奴隶丛书》。后来《奴隶丛书》共出了三种:

  叶紫:《丰收》;萧军:《八月的乡村》;萧红:《生死场》。

  叶紫和两萧,被称为左联“三杰”。

  鲁迅为《丰收》写了序言,还出五元钱请青年木刻家黄新波作了封面设计和12幅插图。

  鲁迅在生活上也十分关心叶紫。得知叶紫得肺病和肋膜炎住院,鲁迅送了汤咏兰50元钱,12天后鲁迅就离开了人世。

  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后,左联已解散,鲁迅已逝世,左翼文化人士一部分赴延安,一部分到桂林,一部分去了香港。叶紫身患重病,拖家带口,只得挈妇携子回家乡。

  三

  座谈气氛好,乡亲们无话不说,争先恐后,畅所欲言。结束时,镇党委蔡书记说一声,我们去看看叶紫的故居。在座的人都应声而起,随着72岁的余老,到离余玉丰家不远处看一座破烂不堪的房子——叶紫故居。余老说,这是叶紫丢包衣罐的地方。余老就住在后面不到100米、中间隔一口小水塘的两层的砖瓦楼房里。

  这间房子一正间一个偏房,下面是青砖上面是泥砖砌成的,盖着小黑瓦。四周杂草丛生,正屋两张门和偏房门、窗子全都布满了蜘蛛网,偏房的房顶一半没有瓦盖着,墙身开裂。房子的左边还有一口小水塘,塘里生满了绿苔。整个房子摇摇欲坠。这难道是叶紫故居吗?我不敢相信。

  据乡亲们介绍,这所房子之所以保留至今,是因为经常有人借住,借住前就整修一下。村里有人要修自己房子暂时借住一下,扮禾的外地人也借住一下。

  面对叶紫故居,我百感交集。

  叶紫在他的日记里曾说过,1937年底回家治病时,寄住在村里一个亲戚家。亲戚不要租金,叶紫自己感到白住人家的屋不自由,加上担心反动派发现他回家乡而受到迫害,于是搬到离兰溪镇较远的小河口古渡头边一所茅屋里。

  乡亲们说,那个茅屋的主人叫刘少山,是个驾渡船的孤老头。叶紫在日记里写道:“这个地方是这样小得可爱,环境是这样的好。虽只有两间小屋子,但没有任何限制和顾虑,上庄4元每年纳9元钱。房东是个驾船的孤老头,他不管我,我也不管他,多好啊”。

  对这个古渡口,叶紫在日记里还作了如下描绘:

  风景是这样的优美:前面便是小河的古渡头。兰溪象镜子里的画面似的,横摆在我的面前。枫林桥,三叉小河口。往来的船只,对岸的一色青的树木,无涯的天际。红的、白的,一片片,一条条,一块块的云彩。早晨晚上的太阳。夜间的呼渡声。往来过渡的人物。在面前,又有一块广大的草坪,孩子们的游戏场。

  叶紫搬家时,村里六七个农民帮忙。叶紫记载:“快快乐乐,不到半天功夫,通通弄好了。”

  叶紫还作了一幅门联贴上:

  住虽只三尺地,且喜安心,小堂屋中任我横行直闯;

  睡足了五更天,若嫌无事,大堤坡上看他高去低来。

  乡亲们告诉我们说,叶紫无钱治病,就自己钻研中医,学会了配中药治病。他特别会治麻疹等小儿疾病,帮农民治好了不少小孩子的病,不收分文。

  乡亲们还说,叶紫回乡后参加了益阳县党组织的活动,他在村里还发展了三名地下党员。

  叶紫当时贫病交加,十分地困难。他曾作过一首诗描述自己的生存状态:

  早晨摸米看空桶,中午寻柴想劫灰;

  讨厌偏逢天大雨,不能山后探新梅。

  如此困境中,叶紫仍关心时事,关心抗日战争局势,不忘自己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文化人的社会职责,仍在坚持不懈地写作。

  叶紫在逝世前犹记自己的引路人,入党介绍人卜息园:

  痛哭故人心欲裂,忍看时局志弥坚。

  读了叶紫1939年日记的人,都能体会到叶紫是个有着坚定信仰的人,是个发愤图强的人。叶紫的信仰缘于一种自觉。

  四

  关于叶紫的逝世我有点考证。2008年4月,我在桂林图书馆收藏的《救亡日报》上查到1939年11月3日的一条为援助叶紫先生遗孤募捐启事,记叙了叶紫逝世前的困境与逝世的时间。记载如下:

  叶紫病中无法生产,只能靠高利贷度日,但仍努力于创作计划中三十万言之长篇《太阳从西边出来》,最近以病状加深,同患疟疾,又以债务无法清偿,忧虑不已,于10月5日下午7时1刻逝世,身后萧条,不仅遗妻孤儿生活成问题,而且埋葬之费亦无法筹措……

  在采访中,我感到新茶坊村余家垸的乡亲们对叶紫这位自己家乡诞生的左联杰出战士、才华出众的作家、优秀的共产党员充满敬意,对叶紫一家忠烈满门深怀景仰,对叶紫及一家四烈士在今天的冷遇深深地不平……

  采访结束时,余老带我们去看余达材与余也民父女俩的坟墓。我们从茅荒草长、只能走一人的窄窄的泥道上踏过去。在一片几十座坟头的墓地,余老指着一处稍微隆起的青草地说,烈士余达才长眠在这里。烈士坟前无纪念碑,只有一个“牛练凼”。我站在坟前,观看墓地,只有余达才坟前有一个“牛练凼”,其它坟前都没有。我想,余达才是农民出生,天生爱土,爱土必用牛,在他有生之年,可能他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死后,牛喜欢与他相伴。这正好印证了电视节目《动物世界》里说的一句话:动物通人性。烈士余也民的坟在2006年下半年修鱼池时被毁,现仅剩下一片荒草地。

  余家一门忠烈,虽然现在没有了墓碑,但先烈的名字,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先烈的故事,珍藏在乡亲的记忆里;先烈的革命事迹,历历宛在,无声地诉说着生命的价值与庄严……

  离开新茶坊村时,村党支书张献军对我们说,新茶坊过去太穷了,现在富裕多了,村里道路修好了,村道还安装了路灯。村里有个计划,要修一个叶紫纪念馆、一个烈士陵园,让烈士的在天之灵得到慰藉。

  从一个村支书口里说出这样的话,怎不感动我呢。我想,在新茶坊建一个“叶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我们今天生活幸福的人们时时不忘先烈,发扬烈士的革命精神。

  五

  在多次采访中,我都只听说叶紫墓在文革中被平掉,具体情况不清楚。2010年5月9日,随益阳市自来水总公司总经理盛志华的牵引,我们10位文学爱好者,来到船嘴峰益阳市自来水二厂叶紫亭前凭吊先贤,并了解叶紫这位杰出的左联作家墓被毁的情况。

  自来水二厂座落在资江南岸,会龙山之北的船嘴峰。这里背靠会龙山,面临资江水,西临扁鱼山,东靠白鹿山,前有照后有靠,是一处风水宝地。我们一行登上山峰,来到叶紫亭,四周安宁静谧。

  自来水二厂始建于1971年,当年的船嘴峰郁郁葱葱,景色秀丽,环境优美得不可多的好地方。山上有野鸡、野兔。好几处墓地在淹藏在绿树丛中,其中一处是叶紫墓。1973年二水厂兴建办公楼,叶紫墓和其他几处墓一起被平掉,还发现了玉圈、金牙、短剑、清朝官墓,棺材是红的,人穿着朝服(当时平墓人叫戏服),棺材卖给了农民做猪栏。当时刚从湖南省轻工业学校毕业的24岁的青年小伙子张桂生被派到基地搞建设。他是我所采访中唯一的看到叶紫墓的见证人。据张桂生回忆:叶紫墓占地约有6平方米左右,墓周围用青砖砌了80公分高的半围型的围子。墓前立了一块碑石:叶紫同志墓,1959年迁葬于此,益阳市人民委员会立。

  自来水公司领导者决定建一个亭子纪念这位革命作家。1982年市政府决定扩建二水厂,1985年扩建工程完成,担任工程现场指挥的张桂生开始筹建叶紫亭。1988年叶紫亭建好后,时任益阳地委书记何晓明来这里考察水厂运行情况,看了叶紫亭很高兴,撰写了对联,并亲自联系著名书法家李立用篆书和行书书写:

  仰望龙山郁郁葱葱生浩气

  俯看资水滔滔滚滚洗凡尘

  1998年,二水厂第二次扩建,盛志华担任扩建工程指挥长,扩建过程中对叶紫亭进行了重新装修并立下叶紫纪念碑,碑文如下:

  叶紫,原名余昭明,又名余鹤林。一九一零年农历十月十四日,生于益阳县月塘乡余家垸,其后随家迁居兰溪镇。一九二六年湖南农民运动中,叶紫全家主要成员投身革命斗争,其父亲、叔父、二姐等多位亲人先后遭反动派捕杀,英勇献身,叶紫经四方飘泊后,于一九三零年初到达上海,随即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一九三三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先后发表《丰收》等多篇作品和文集,鲁迅曾为其作序。叶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成就的革命作家,一九三九年十月五日,叶紫病故于兰溪镇上渡口茅屋中,时年二十九,英年早逝,葬于自家田中。解放后人民政府将叶紫遗骨移葬于益阳市资江南岸白鹿山(即现会龙山水厂办公楼处),修有小型墓园,供人凭吊。一九七三年修建会龙山水厂时墓园被毁。水厂建成后,市自来水公司在原墓址附近,先后建“叶紫亭”、“叶紫纪念碑”,设置碑匾,广种花木,以此对叶紫凭吊和纪念。

  青山长在,叶紫千古。

  益阳市自来水公司敬立

  一九九八年七月一日

  碑文由张桂生撰写,盛志华审定。时任市委书记李江曾来考察,对扩建工程高度评价。现在叶紫亭不仅成为公司职工思想教育的场所,而且常有外单位学生、青年人来献花、凭吊。

                                                                                                                                                                                                                                                                 2010年6月8日

  叶紫主要著作目录

  丰收 奴隶丛书之一,上海容光书局1935年第1版

  星 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第1版

  山村一夜 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7年第1版

  叶紫创作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第1版

  叶紫文集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