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钩沉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湖南省作家协会>毛泽东文学院>文史钩沉

亦师亦友情

来源:   时间 : 2014-08-06

 

分享到:

  叶向云(1917-2010) 祖籍湖北广济,出生于江苏南京。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1937年10月参加革命,任救亡演剧八队(后为抗敌演剧六队)演员。解放后,在湖南省话剧团任演员,1958年至离休,任湖南省话剧团团长、书记。在《生路》、《国家至上》、《海国英雄》、《孔雀胆》、《雷雨》、《地下火焰》、《赤胆红心》、《甲午海战》、《电闪雷鸣》等数十部话剧中扮演主要角色。导演了《红军回来了》、《星星之火》、《今日台湾》、《霓虹灯下的哨兵》、《特别代号》、《战友》等多部话剧。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亦师亦友情

  ——缅怀话剧表演艺术家叶向云

  范正明

  我国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原省话剧团团长、演剧六队老战士叶向云同志,于2月11日驾鹤仙游,享年92岁。儿女们遵照他“不要麻烦组织和同志们”的遗言,悄悄办完丧事才告知省话剧团和朋友们。即此一端,足见叶老之为人。92岁而逝,可谓高寿,然作为和叶老有60年交往的我,未能最后一见,终是憾事。只能以这篇短文来寄托哀思。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满腔热血的向云,唱着《义勇军进行曲》,看着《放下你的鞭子》奔向革命,参加党领导的抗敌演剧第八队。从此他把戏剧艺术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在那烽火连天、生活艰苦的战争年代,从江苏溯江而上直至重庆,进行唤起民众抗日救亡的宣传。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周恩来同志“到长江以南的大中城市去,占领文化阵地,配合国统区的民主运动”的指示,他随演剧六队(1941年改名)以长沙为据点,排演民主性剧目以抵制国民党当局命令排演的“戡乱”剧目,周旋至湖南和平解放。1958年他接任省话剧团团长兼书记,仍然坚持演戏直至离休。

  五十年来,他演出的话剧、拍摄的电影、执导的戏剧多达70余部,成功地塑造了许多生动深刻的人物形象。如经典名剧《雷雨》中的主角周朴园,他将这个冷酷、自私,具有专横的统治心理,而且还十分虚伪、深谙假道德的形象,刻画得神形毕肖,极有深度,荣获文化部第一届话剧会演二等演员奖。1959年在《红色风暴》里饰演的律师施洋一角,大气磅礴,面对敌人的枪口,施洋一段数百字的台词,向云说得慷慨激昂,有如大河奔流,一泻千里,其分量有如泰山之重。1965年新创剧目《电闪雷鸣》,参加中南区第一次现代戏会演,他扮演的老工人雷凯忠,受到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热情肯定,赞赏向云“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既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工人英雄形象。”再如《草莽英雄》之罗选青,《丽人行》之章玉良,《清宫外史》之光绪,《孔雀胆》之段功,《钗头凤》之陆游,《地下火焰》之陆先生(实为刘少奇同志),《红岩》之许云峰,《赤胆红心》之赵宏,以及根据高尔基《在底层》改编的《夜店》,阿尔巴尼亚的《渔人之家》等外国名著,可谓中外古今人物,无不闪耀着现实主义表演的光彩。

  向云是一位学习型的演员,他没有受过科班的训练,是从“演剧队——我们艺术的摇篮”(向云语)中磨练出来的。他始终坚持从生活学习演戏,从生活中吸取材料细节来丰富人物形象;同时又刻苦学习话剧表演理论,如洪深编的《表演术》、郑君里译的《演技六讲》,后又接受了史丹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论体系,结合长期的演出实践,逐渐领会到演戏要演人、演人的性格与思想感情的真谛。他从一个校园戏剧的业余演员,成长为我国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形成了凝重、雄浑、大气的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向云性格内向沉稳,外表慈祥平和,生活中不苟言笑,有长者风。他很少为文,但每一提笔,都具有翔实内容。我拜读过他《十二年演剧队回忆录》,可不是一般的编年史、流水账,学习、生活、理论、创造角色,成为这篇回忆录的中心内容。其他如《演剧队——我们艺术的摇篮》,怀念田汉的《他任何时候都是一根热肠子》诸文,读来似一泓清水,潺潺流来,给人以清新而又沉甸的感觉,真是文如其人。

  叶老比我整整大了一轮,1981年我们同时被选为省剧协副主席,从此交往更为密切,亦师亦友之情,难以忘怀。记得22年前,省戏剧家协会为叶老举行从艺五十周年纪念座谈会,我写了一首七律相贺,请允许重引此诗,以表达我对叶老一生的敬仰、钦佩之情。诗曰:

  连天烽火唱兴亡,

  直把歌坛作战场。

  驰骋八年堪敬仰,

  艰难五载费周章。

  求真莫不崇雷雨,

  刻意争相叹施洋。

  回首何须惊夕照,

  韶华七十化芬芳。

  (原载2010年3月9日《长沙晚报》)

  叶向云的话剧人生

  范正明 纪红建

  一

  叶向云叶老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为话剧事业奋斗的一生。

  1935年,还在读中学的叶向云便与话剧结缘。那年,18岁的他加入了中学生共青团员读书会组织的话剧团。为宣传抗日救亡,他们除了组织学习进步书刊,举行罢课、上街游行,还去农村为农民夜校教课,宣讲抗日。在当时话剧演出也成为唤醒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抗日救亡的武器。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于伶(左联)以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名义,在卡尔登剧院向出席大会的影剧工作者及业余爱好者共二百余人宣布,决定立即成立救亡演剧队,深入内地农村,宣传抗日救亡。先后共成立十二个队,各队队长由组织上确定或认可。刘斐章被任命为第八队队长,成立之初,全队成员仅十一人。

  1937年10月,加入上海救亡演剧队八队的叶向云还是个爱国学生,是当时南京中学里演剧最突出的一个。那时,叶向云对于话剧表演还处在学习摸索阶段。据他后来回忆文章中的描写,刚开始时,他上了台,只是把台词背出来,两只腿在台上无目的地走来走去,不时还挥着手臂,实际是在演一种情绪,并不明白要严格地按角色来演,演什么人要象什么人。虽然如此,但话剧艺术的魅力,仍象魔力一样吸引着他。

  1938年1月,救亡八队到达太湖,发表了《告太湖父老兄弟姊妹书》。那时,日本人侵略中国人的家园,中国人的生路在哪里?叶向云他们想,我们不能等着做亡国奴,只有一条路,就是反抗!拿起锄头、镰刀等一切武器进行反抗,把侵略者赶走。

  在太湖,救亡八队结合工作和生活创作了三幕话剧《生路》。“生路”,顾名思义就是向老百姓宣传抗日救亡才是民族的生路。当时,他们开始沿淮南铁路进行宣传时,就写出分上、下两篇的宣传品。上篇是“敌人来了怎么办?”下篇是“打游击”。

  在《生路》中,叶向云扮演七十来岁的周大爷。周大爷是地方士绅,自认为有学识有阅历,是位有权有势的封建代表人物。他认为“日本人是秦始皇派去求仙的三千童男童女的后代”,只要不去惹他们,想必不会对我们进行骚扰。封建地主阶级想保持其养尊处优的生活和继续剥削农民,他自己投降,还劝说别人也跟着他投降。后来血的事实教育了他,终于加入到抗日的行列。

  为了演好周大爷,时年才21岁的叶向云仔细揣摩、认真分析,力争表现出人物的真情实感,演出时他把角色一举手一投足都刻划得惟妙惟肖。有一天刚演完,后台来了一个七十来岁的读过一些古书的观众,硬要见见这位“同龄人”,和他交交朋友。演剧队的人再三向那个老人解释,他们是演剧宣传抗日,演剧队里没有七十来岁的演员。那个老人始终不相信,说他刚才在台上看见了。等他看到年轻英俊的叶向云时,他不相信地问演剧队的人:“刚才那个周大爷真是他演的?”

  叶向云他们把这戏演活了,当时很多老百姓观看《生路》后参与到游击战的队伍中。

  这年初夏,当叶向云他们正巡回演出《生路》来到桐城农村一处叫青草塥的地方时,一个夜晚,突然半夜之间当地群众一下子完全跑光了,传说桐城县城已经失守了。叶向云他们根本得不到任何的军事消息,只好立即向附近的潜山县转移,只带了工作用的幕布、化装品、剧本走路,其他个人的衣服被子全丢下不要了。一路上满山遍野走的是人群,走了一天一夜没吃没喝,到了潜山,疲惫不堪,人一坐下就在路边睡着了。可在这时,叶向云他们突然听到了日本军队的机枪声,被吵醒以后,他们赶紧从那里转入了大别山。

  但到了大别山,究竟还向哪去呢?

  他们穿过大别山到了湖北的英山,叶向云他们记起了前不久收到田汉同志的一封来信: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时任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同志筹建抗敌演剧队,田汉同志请他们也参加。于是,在周恩来同志的号召下他们奔赴武汉,这时候他们这支原来上海抗日救亡演剧队的同志里出现了不同的想法,有五位同志提出要进行战地武装斗争,去参加新四军,而叶向云他们则决心响应周恩来同志的号召,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演艺宣传事业。怎么样都是干革命,他们互相鼓励,道别之后各奔前程。

  1938年8月,由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组成十个抗敌演剧队,在武汉昙华林誓师,救亡八队改编为抗敌演剧第八队。“昙华林畔轻骑发”,十个抗敌演剧队,在党的领导下,奔向硝烟迷漫的抗日战场。

  1941年4月,抗剧八队配属第六战区,更名为抗敌演剧宣传第六队。

  1938年到1946年间,演剧六队辗转于祖国大地,先后演出了:《生路》、《国家至上》、《保卫大湖南》、《民族公敌》、《八百壮士》、《壮丁》、《俘虏》、《凤凰城》、《关帝庙起义》、《流寇队长》、《烟苇港》、《理所当然》、《闹元宵》、《刑》、《花烛之夜》、《寄生草》、《胜利前奏曲》、《心防》、《碧血花》、《大地回春》、《金玉满堂》《草莽英雄》等等。将一部部宣传团结抗日的话剧带给当地的人民群众和抗日官兵,以唤起广大军民的爱国抗日激情。话剧越来越深入人心,充分发挥了教育人民,团结人民奋起抗日的重要作用。当时每个演剧队基本上都拥有100多万观众群体。抗战胜利后,1946年四个演剧队的队长在重庆曾家岩八路军办事处向周恩来同志汇报工作,迫切要求去延安,周恩来同志指示他们留在国统区,要求他们找一个长江沿岸的城市来演出进步话剧,迎接解放战争的胜利。因为此前他们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湖南演出,便选择了长沙作为他们的演出基地。

  从1946年到湖南和平解放前夕,叶向云和他的战友们,坚持贯彻周恩来关于“配合国统区的民主运动”的指示,在长沙地下党领导下,排演民主性剧目,如《孔雀胆》、《草莽英雄》、《郑成功》、《丽人行》、《钗头凤》、《夜店》、《悬崖之恋》等等,以抵制国民党当局命令排演的“勘乱”剧目。在这几年中,他们既要对国民党党部官员、特务警察们不断制造的麻烦,进行有理有节的周旋、应对,又要通过自己的演出,影响、凝聚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开展民主运动,还要以此谋取全队同志的生活资源。在演剧队战斗的岁月里,他们队有队员遭国民党特务迫害致死。还有赴新四军找队伍的战友,惨遭国民党宪兵队活埋。……叶向云不但经受了险恶、复杂环境和艰苦生活的考验,且在话剧表演艺术上已足显才华。

  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紧接武汉解放,逼近湖南。在程潜、陈明人将军谋求湖南和平解放之际,国民党开始逃跑,命令六队撤走,他们以“没有路费为由”,不但没走,还积极组织长沙文艺界“迎解”,并和南下文艺工作团会师,整编为湘江文工团。从此,“演剧六队”完成了它的历史史命。

  从1937年到1949年的十二年里,演剧六队行径苏、皖、鄂、湘、川,演出上百个剧目和音乐舞蹈节目,观众近百万人次,为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是在这十二年里,叶向云潜心钻研表演艺术。队务会不管分配他担任多么重的角色,他总能从角色人物内心出发,认真分析体会,努力刻画出人物的真情实感,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鲜活的人物形象。在演剧六队最初自己创作的《生路》和改编的《英勇牺牲的杨队长》两剧中,他扮演了老地主和抗日英雄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就崭露了他的表演天赋。

  后来演剧六队从草台班子走向正规的剧场演出,从独幕剧到多幕剧,叶向云的演出任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可以这样说,演剧六队演出的每一部戏,大多是由他担任主角。他对话剧艺术的热爱,和对表演完美的挚着追求也影响着全队演员在业务上不断进取。在六队表演水平整体提高的过程中,叶向云的艺术成就,更显得光彩夺目。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十二年里,他扮演了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阶级出身,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性格情操,不同境遇的角色达数十个,个个迥然不同,很有光彩。如在《生路》中饰演地方士绅周大爷;《凤凰城》饰演少数民族首领苗可秀;在《关帝庙起义》中饰演老和尚;在《烟苇港》中饰演袍哥余老大;在《国家至上》中饰演耿直自信的张老师;在《花烛之夜》中饰演刘爱庐;在《海国英雄》中饰演爱国将领郑成功;在《夜店》中饰演游手好闲小偷式的青年杨七郎;在《草莽英雄》中饰演帮会的龙头老大罗选青;在《金玉满堂》中饰演胡家宝;在《心防》中饰演革命的记者;在《寄生草》中饰演高级知识分子吴华清;在《丽人行》中饰演资本家张玉良;在《钗头凤》中饰演风流才子陆游;在《清宫外史》中饰演光绪;在《孔雀胆》中饰演忠心耿耿的段功……塑造的这些栩栩如生的角色,深得观众的喜爱,至今为当年的话剧观众每每提及。田汉同志当时也曾多次看过他的演出,对他雄浑大气的表演风格,总是赞赏有加。叶向云是一位通过自身不断探索,同时刻苦学习话剧表演理论,结合长期的演出实践,在战地里成长起来的优秀话剧表演艺术家。

  二

  新中国成立后,叶向云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他在话剧《未开出的列车》中饰演老司机,在《刘胡兰》中饰演石三海,在《把炮弹打上去》中饰演军人,在《双送粮》中饰演送粮老汉,在《和洪水赛跑》中饰演师长,在《夫妻之间》中饰演丈夫等众多角色。他导演了《红军回来了》、《星星之火》、《母亲的心》等多部话剧。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叶向云积极要求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四团,冒着美军飞机的轰炸,把戏送到战斗的前沿,为志愿军战士演出。在一次演出的途中,他们遭到美机的轰炸,有位同志不幸中弹牺牲。但他们不顾个人安慰,仍然继续坚持在战地演出。由于在朝鲜战地表现突出,他立功受到表彰。

  1955年文化部第一届话剧汇演在北京举行。湖南省话剧团演出曹禺的名剧《雷雨》,叶向云饰演主角周朴园。他将这个人物刻画得极有深度,深得好评。获表演二等奖。田汉老对他的表演高度评价,同时田汉老也指出“如果你这次演的是你们自己创作的戏,那么一等奖非你莫属。我希望不久能看到你演出你们自己创作的戏……”

  1958年起,叶向云接任省话剧团团长兼书记。但是他仍然坚持演戏和导戏,不曾离开舞台,直至离休。

  1960年,叶向云带着省话剧团自己创作的反映湖南农民运动(秋收起义)的多幕话剧《赤胆红心》赴北京演出。田汉老亲自出面邀请到谢觉哉、李贞,蔡畅等几乎所有在京的湘籍老革命、老红军、老将军在中南海观看他们的汇报演出。当看完这台充满浓厚湖南乡土气息、反映他们早期革命经历的话剧后,这些老同志非常兴奋。在座谈会上,当即纷纷题词作诗,对这部戏进行了充分肯定,对叶向云在剧中饰演的党代表赵宏以及其他演员的表演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田汉老也为看到了来自家乡创作并反映家乡革命斗争的话剧感到欣慰。希望他们能继续不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赤胆红心》在京的演出非常成功,受到各地的邀请,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沈阳等大城市及本省工厂、城镇演出达500多场,反响强烈。该剧被全国多个剧团、剧种翻演。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叶向云先后接受剧团自己创作的《在险峰》、《电闪雷鸣》两剧中的两个不同的老工人角色马振东与雷凯忠。叶向云十分喜爱这两个角色,也很想演好这样的角色,以往他扮演过形形色色的人物,但演工人却不多。如何扮演工人阶级中的先进人物呢?他想起了毛泽东主席所说的: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

  仔细阅读分析了剧本以后,叶向云回忆起许多曾经接近过的英雄模范。他觉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论做出多大的成绩和贡献,从不把它看成是个人的成就。在他们的言行中,总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份内该做的事,永远保持普通劳动者的本色。

  在深入工厂生活中,叶向云再次与一些英雄模范接触。在和他们的接触中,从一些看来仿佛很小的事情上,受到了很多启发,找到了通向角色的契机。

  一天,叶向云到一个炼锌厂的先进小组去参加劳动。这时,厂里的干部告诉他,这个小组的组长,就是“厚煤薄碴长火焰生火法”的创造者之一。叶向云正好在门口见到了他,他正在扫地。叶向云抢着要给他帮忙,他却不让。扫完了地,他又跑到温度很高的炉子底下去出碴,叶向云也随他到了那儿,要给他帮忙,他又坚决不让,并且不声不响地挑起炉碴就走。“这是怎么啦?” 叶向云心里嘀咕着。一会儿,这个组长又回来了,拿着洗得干干净净的劳动保护手套对叶向云他们说:“同志啊,天热,车间更热,没有劳动保护,你们不能干活呀!” 叶向云觉得,组长的这几句简单的话比多少客套话都更有力量。

  在另一个炼锌厂里,叶向云又一次遇见了《在险峰》一剧中马振东形象的原型齐师傅。他是一个有一百多项创造和革新的劳动模范,可他从不以模范自居。叶向云第一次看见他的时候,他正在出锌,车间里的温度很高,工具都烫的灼手,他连手套都没带。叶向云忍不住问他:“老齐,你怎么不带手套呀?”他笑了笑,伸出两只长满了厚茧的手说:“惯了。”

  ……

  受到他们的启发,许多英雄模范的形象又回到了叶向云的记忆里。

  在设计《电闪雷鸣》中雷凯忠这个角色时,叶向云循着剧本提供的线索,他把人物定为“闲不住的老学徒”。叶向云特别努力地去突出他劳动的一面,在第四场——车间里,他让雷凯忠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就一手拿棉纱,一手拿鸡毛掸子,不声不响的这儿擦擦,那儿掸掸。在这一场,跟事故大搏斗以后,雷凯忠不愿去休息。他又不声不响地拿起拖把和水桶,擦洗起地来。叶向云喜欢这些描写,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老工人就是这样的。

  尽管剧本提供的事件和人物关系不同,但叶向云所扮演的两个老工人却有着很多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对党都无限忠诚,能为社会主义去冲锋陷阵!

  通过多次采访老工人对新社会的感情对叶向云有很深的启发,他觉得,作为演员,他要努力去体现这一点。

  正因为叶向云深入生活,细心观察,仔细揣摩,出色地表现了老工人的两个不同形象。《在险峰》、《电闪雷鸣》在全国各地演出后,获得了很大成功,引起了热烈反响。1965年,叶向云再次率剧团赴北京首都剧场演出本团创作剧目《电闪雷鸣》,场场满座。首都文艺界这样评价:“它较好地体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善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在塑造英雄人物、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安排生活细节和语言的群众化、性格化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田汉老也再次从外地赶回北京观看了该剧,肯定了演出的成功,并对叶向云饰演的老工人雷凯忠给予了很高评价。当年,叶向云带领《电闪雷鸣》和《在险峰》剧组参加中南区第一届现代戏汇演,好评如潮。“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都对该剧及叶向云扮演的角色发表了大量评论文章。他饰演的老工人雷凯忠受到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同志的热情肯定,赞赏他“生动塑造了一个即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工人英雄形象”。《电闪雷鸣》和《在险峰》均被评为推荐剧目(该次汇演不设奖项)。

  新中国成立以后,叶向云仍然是作品不断,如《雷雨》中饰周朴园,《赤胆红心》中饰党代表赵宏,《在险峰》饰老工人马振东,《电闪雷鸣》饰雷凯忠,《夫妻之间》饰丈夫,《桃花扇》中饰阮大铖,《刘介梅》中饰刘介梅,《降龙伏虎》中饰县委书记,《崇高的风格》中饰老工人齐昌栋,《地下火焰》中饰陆先生(刘少奇),《保卫延安》中饰陈旅长,《红岩》中饰许云峰,《红色风暴》中饰大律师施洋,《槐树庄》中饰老地主,《渔人之家》(阿尔巴尼亚名剧)中饰姚努滋,《甲午海战》中饰邓世昌,《年轻的一代》中饰老干部林坚,《千万不要忘记》中饰老工人丁海宽,《在狱中》饰王若飞,等等。从他参加救亡演剧队的第一部戏到今后的几十年里,叶向云演出的话剧(包括故事影片)以及导演的话剧有70多部。成功塑造这么多生动深刻的人物形象,这在话剧界也是不多见的。正如范正明先生在纪念叶向云的文章中所说,他塑造的人物“可谓中外古今,无不闪耀着现实主义表演的光彩”。“他从一个校园戏剧的业余演员,成长为我国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形成了凝重、雄浑、大气的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

  而说到湖南话剧事业曾经的辉煌,自然与作为团长的叶向云的努力分不开,几十年来他为湖南话剧事业的开创与发展洒下了辛勤的汗水。1958年他担任剧团领导工作,从培养人才着手,招收学员班,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逐渐培养了一批能挑大梁的编剧、导演、演员、舞美、化、服、道、效、管理等专业人才。建立健全了自己的创作团队,培养了一批全国都有影响的专家。同时,狠下功夫抓剧本创作。剧团的编剧、导演、演员、舞美在排戏的前期必须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戏排出来后要请相关的观众(工厂、农村)看戏座谈,这已是不成文的规矩。当时与省话剧团联系密切的有:株洲331厂,田心机厂等几大厂矿,剧团的同志们与工厂的领导和工人师傅们长期交往,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叶向云一直把为基层工农演出放到首要的位置。这在他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写的一篇《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新年》的杂记中,可见一斑。叶向云在文中说:“今年的新年过得真有意义,我们话剧团的同志们,从元旦到春节一直是在下面过的。元旦起我们在郴县专区演出,后来又到了桂阳,而且在桂阳县的方元公社为农民和当地矿工分别作了专场演出,春节却是在株洲的一个工厂度过的。我们和这个厂的工人一道欢度春节,已是第三次了……新年在农村、工厂、矿山演出,使我们感到,话剧下乡还是大有可为的。我想今后要逐步在几个公社建立一些演出点,选择一些题材较为农民熟悉的剧目,经常去演出,以便积累更多的经验,使话剧能逐步更广泛地为农民服务。”

  在省话剧团演出的众多剧目中,剧团自己创作的剧目占有近一半之多,省话剧团的演出台风质朴、湖湘地方特色浓厚。他们很多戏的演出质量比起北京、上海的话剧院团来,也不逊色。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省话剧团早已建为话剧院了。

  为了省话剧团解决演出的场地,在叶向云他们极力争取、组织、筹划下,1959年,专演话剧的“红色剧院”在长沙中山路建成。后来,有人拜访他,问他为什么这个剧场取名为“红色剧院”,叶向云如是说:“这个剧场是我们盖的,我们在那演出的第一部话剧是反映武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红色风暴》,我就想,剧名叫红色,又是演红色话剧,就干脆给这个剧场起名叫红色剧院了。” 从此,湖南省话剧团有了自己演出的剧场,大大促进了湖南话剧事业的发展。省话剧团在这个舞台上上演了《地下火焰》、《保卫延安》、《红岩》、《渔人之家》、《赤胆红心》、《甲午海战》、《年轻的一代》、《千万不要忘记》、《霓虹灯下的哨兵》、《在狱中》、《在险峰》、《电闪雷鸣》、《赤道战鼓》、《特别代号》、《带刺的仙人掌》等等一系列古今中外光彩夺目的话剧,深受观众的欢迎,有不少戏甚至一票难求,同时还拥有了一大批热爱话剧的观众。“红色剧院”见证了当年湖南话剧的辉煌。

  叶向云是湖南话剧史的开创与亲历者,他在话剧表演上的艺术成就以及为湖南话剧事业做出的贡献得到人民的肯定。五十年代他当选为第三届人大代表,六十年代省政府授予他省级劳动模范的称号。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叶向云遭到残酷的迫害,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在那个连人的基本权利都被剥夺的年代,艺术创作更无从谈起,艺术作品几近空白。直至文革结束,他平反重新恢复工作。这以后的日子里,他因年岁已高,已少有登台演出,主要做导演工作。导演了剧团自己创作的《枫树湾》(执行导演兼扮演剧中老农民何大爹),以及导演《特别代号》,和剧团创作的描写毛泽东与杨开慧革命战友情的《战友》等等,多部话剧。

  1985年叶老离休后,他一直担任艺术顾问,进行艺术指导,仍一如既往地关注湖南话剧的发展,帮助和扶持年轻的话剧人。

  叶老一生,淡泊名利、为人正直、生性平和、待人厚道、廉洁正派、人格高尚,是一位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早在五、六十年代,北京、上海的话剧界曾盛情邀请叶老去工作,他都一一婉拒了,是因他深深眷恋着湖南这方他战斗多年的热土,和他多年奋斗的话剧舞台,更有那些长期支持、热爱他的湖南观众们,最终他留在了湖南。

  2010年2月11日,叶老在长沙逝世。虽然他人走了,但他所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生动、深刻的艺术形象仍留存在人民的记忆中。

  叶老是一位经历了战火洗礼的革命战士,又是一位在话剧表演艺术道路上不断求索的老艺术家。

  叶老生前曾说过:“回忆我这一生,91年里,有70多年是跟话剧紧密联系的,我选择了话剧这个事业,终生无悔,因为话剧这种艺术形式是有力量去号召人民、动员人民的,在意识形态领域起到过很大作用。”

  这就是叶老的话剧人生,无悔的话剧人生!

  叶向云主要艺术成就

  主要编、导、演的话剧

  1937年,在《焦土抗战》中扮演小狗皮、在《卖梨膏糖》中扮演说唱人、在《汉奸之家》中扮演汉奸。

  1938年,在《生路》中扮演周大爷、在《三江好》中扮演三江好、在《八百壮士》中扮演谢晋元团长、在《民族公敌》中扮演同学、在《壮丁》中扮演壮丁、在《俘虏》中扮演日本俘虏兵、在《凤凰城》中扮演苗可秀。

  1939年,在《关帝庙起义》中扮演老和尚、在《流寇队长》中扮演指导员、在《烟叶港》中扮演余老大、在《理所当然》扮演主要人物、在《闹元宵》中扮演小呆子。

  1940年,在《国家至上》中扮演张老师、在《保卫大湖南》中扮演记者。

  1941年,在《刑》中扮演青年学生。

  1942年,在《花烛之夜》中扮演刘爱卢、在《寄生草》中扮演吴华清、在《胜利前奏曲》中扮演敌人被俘飞行员、在《心防》中扮演刘浩如、在《碧血花》中扮演孙克咸、在《大地回春》中扮演黄毅哉。

  1943年,在《金玉满堂》中扮演胡家宝、在《牛郎织女》中扮演牛郎(兼导演)。

  1945年,在《草蟒英雄》中扮演罗选青。

  1946年,在《海国英雄》中扮演郑成功、在《夜店》中扮演杨七郎。

  1947年,在《丽人行》中扮演章玉良。

  1948年,在《清宫外史》中扮演光绪皇帝、在《孔雀胆》中扮演段功、在《悬崖之恋》中扮演余友楠。

  1949年,在《钗头凤》中扮演陆游、在《未开出的列车》中扮演老司机、在《刘胡兰》中扮演石三海,导演《红军回来了》、《星星之火》。

  1951年,在《把炮弹打上去》中扮演主要人物,导航《母亲的心》。

  1952年,在《双送粮》中扮演送粮老汉。

  1953年,在《和洪水赛跑》中扮演师长、在《夫妻之间》扮演丈夫、在《一张通行证》中扮演主要人物。

  1955年,在《雷雨》中扮演周朴园。

  1956年,在《海滨激战》中扮演修表匠。

  1957年,在《桃花扇》中扮演阮大铖、在《无名英雄》中扮演特务小头目、在《百丑图》中扮演教授。

  1958年,在《刘介梅》中扮演刘介梅、在《降龙伏虎》中扮演县委书记。

  1959年,在《崇高的风格》中扮演齐昌栋、在《地下火焰》中扮演《陆先生》、在《保卫延安》中扮演陈旅长、在《红岩》中扮演许云峰、在《红色风暴》中扮演施洋,导演《全家福》。

  1960年至1965年,在《赤胆红心》中扮演赵宏、在《槐树庄》中扮演老地主、在《渔人之家》中扮演姚努滋、在《甲午海战》中扮演邓世昌、在《年青的一代》中扮演林坚、在《千万不要忘记》中扮演丁海宽、在《在狱中》扮演王若飞、在《在险峰》中扮演马振东、在《电闪雷鸣》中扮演雷凯忠、在《枫树湾》中扮演何大爹(兼执行导演),导演《今日台湾》、《霓虹灯下的哨兵》、《特别代号》、《战友》、《带刺的仙人掌》。

  参加拍摄的主要影片

  1954年,在《土地》中扮演谢子齐。

  1958年,在《翠谷钟声》中扮演柯老相。

  1981年,在《当代人》中扮演张局长。

  1952年12月至1953年,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四团,记功一次。

  1955年全国话剧会演,饰演《雷雨》剧的周朴园,获表演奖。

  1965年中南五省会演,饰演《电认雷鸣》剧的老工人雷凯忠,中南局书记陶铸同志在大会总结中给予高度肯定。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