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梁瑞郴 时间 : 2014-03-14
分享到:
文学的力量
主讲:梁瑞郴
一、经典文学的无限生命力
当下,文学似乎被边缘化了,文学也很难像过去那样,一篇文章便可以名满天下,洛阳纸贵。有人说,这是文学回到了应有的位置,甚至有人说,不要把文学看得那样神圣,文学不要担负那么大的责任。文学本来就没有那么大的力量。这些看法,表面能看好像有道理,但细细想想,其实未免对。
中国文学在其数千年的发展史中,佳作迭出,大家众多,这些优秀作家所创作的文学经典已经在我们生活中构筑了许多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风俗,伟大诗人屈原的纵身一跃成就了端午节,七仙女的传说成就了七夕情人节,《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成为了关圣帝而在全国出现了无数的关帝庙,凡此种种,生活成就了文学,文学影响着生活。所谓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我以为所指便是经典的作家和经典的作品,他们已经深入到我们民族的生命之中,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它引领民族前行的精神之路,这应该说是中国文学优良的传统,尤其是哪些伟大作家所创造的经典作品,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一直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流淌,无论怎样的风刀剑雨,都无法杀伐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它们屹立于民族精神的高地,让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接受它的精神哺育,这便是经典文学的力量。
大家所熟悉的江南三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便是因为千古名文,让这三座楼屹立千年而不倒。
滕王阁是李渊之子—李元婴(腾王)作洪州都督时所建。王勃于公元675年途经南昌时,参加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举行的宴会,在这次宴会上赋诗作序。全文名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后人便称之为《滕王阁序》。这是一篇充满壮阔景物和深邃思想的名文。
文章开篇“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写地势壮阔邈远,写人文荟萃高古,让人油生敬意,怀想无限。
而第二段写景物,更是精妙绝伦,景情浑然,,气势充盈,思绪高远。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天人)之旧馆。层台(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翔)丹,下临无地。……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弥)津,青雀黄龙之轴。…….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有了以上写地势人文景物的铺垫,作者才以更为深邃的思想,满怀家园之情,身负远大志向,如椽巨笔,为这篇千古名文奏响最后的绝唱”。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感谢,伤怀,趋远,励表。千百年来为人们所诵读追随,而其丰宏的精神养料更是哺育了中国文学的一代又一代作家。这便是经典的巨大力量,滕王阁从唐代始建至今,因战乱兵祸,天灾变乱等,已经是毁了20多次,但却屡毁屡建。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这座建筑的无以伦比的特色,还是其它什么需要。在中国的历史上,“多少楼台庭榭,总被风吹雨打去。”但此阁却历经风雨,毁坏无数却依然挺立。究其原因,是因为《滕王阁序》的巨大声誉,使其化为不朽。
位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其修建时间更早于滕王阁,据知是三国时鲁肃为操练水军而建的指挥台,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在历史上也曾经被毁了20多次,但其命运与滕王阁一样,屡毁屡建,原因当然不言而喻,是因为《岳阳楼记》这篇千古名文,试想,如果没有《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岳阳楼完全可能因毁灭而消失于历史的长烟中,古人无人提及,今人更无人知道有岳阳楼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首诗让一座楼千古不朽,这在中国的历史可能不多见,但崔颢做到了。黄鹤楼是这三座楼中历史最长的,也是毁坏次数最多的一座楼,但后世人一代一代的从废墟中将它重建,这便是文学的力量,经典的力量。
二、文学力量的源泉
文学的力量来源于何处,经典的内在力量是是什么组成的?这是个并不深奥,并不复杂的问题,但在现实的的生活之中,这个问题却经常的困扰我们。真理往往是最朴素的,最直白的。但为什么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因为复杂的社会生活,复杂的人性遮蔽了事物的真相。然而,历史是无情的,时间是无情的,它像长江、黄河一样,淘尽沙 始得真金。优秀的文学作品,正是具备这样一种品质,它能够经受时间无情的淘洗,它能够战胜时空,超越时空,让一代又一代人传诵。
话题回到我们当下,当我们的民族已经缺少文学的热情,当文学已是与人民拉开了距离的时候,这难道是文学正常的回响吗?今天我们可能难以想像昨天那样对文学额热潮。但文学难道就可以在这短期内褪变成社会的“弃妇”?
文学界是很少从自身寻找原因。尽管我们今天正处的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说白了就是真正 百花齐放,但社会应该说仍然有主流意识,仍然有主流意识价值观,真善美仍然应该是我们民族共同追求的东西。在文学界,的确存在多种奇奇怪怪的思潮,这几十年我们经历了昙花一现的,稍纵即逝的所谓“理论”,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文学界不能不说存在一种非常突出的问题,即消解文学的社会功能,扩张文学的娱乐功能,许多被称为“文学垃圾”的作品充斥我们的市场,大家在嘻嘻哈哈,打打闹闹之中消解那些在我们民族中优秀的遗传。这种现象,便是文学的软骨病。所谓软骨,我以为便是文学作品没有骨头,立不起来。这个“骨头”,便是指文学作品的思想。纵观古今,中外一切伟大的作家和经典作品,无不是骨骼健全,挺拔伟岸。
列宁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思想,托尔斯泰的作品反映俄国社会的丰富和深刻,比许许多多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加起来还要深刻得多。这不仅是托尔斯泰作品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而是作品对俄国十八世纪社会深邃的洞察,作品深刻的思想性使其作品从而不朽。而纵观我们今天的作品,即便是不少获得鲁奖和矛奖的作品,在社会上又有多大的反响?时间稍逝,我们已记不住那些作品说了些什么,给了我们什么。当“文革”已经过去30多年了,但我们一些人总念念不忘用 “左”与“右”来归类作家的作品。而且一谈作品的思想性便扣一个“左”的帽子,不谈作品的思想性,自然便是远离崇高,咀嚼自我,与广大的生活和人民脱节,这样的作家能成为经典的作家!?这样的作家能写出经典的作品?
没有骨头的文学作品,一个患有软骨病的文学作品能够有力量吗?试想,《岳阳楼记》如果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没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没有“安能催眉权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些千古名句,其作品至今仍如此越千年而不衰,是因为他充满着伟大的人格魅力。
这些伟大作家和经典作品的诞生,不是凭空而来,也并非具备了天才的潜质便可做到。我们知道,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非常好的传说,便是文人非常重视自身的品格修养,在那个时代,人格与文格的分裂并不是很多,大致上是统一的。从屈原投江始,我们可以历数许多伟大作家品格的高洁,陶潜的归隐,李白的不羁, 杜甫的忧民,白居易,东坡的亲民,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的爱国,八元好向,王夫之,黄宗義,顾炎武等的守节,谭嗣同,秋瑾,陈天华等的殉道,鲁迅的硬骨头等等,这种薪火相传的中国文人高尚的品质,才能让他们的作品惊天动地,千古传唱。总之,这些名家,胸怀博大,目光深远,意志坚定,情趣高雅,正是这种超凡脱俗的人品,能够成就他们的千古绝唱。
经典作品的特质除了作品深刻的思想性,作家高洁人品的修养之外,便是其是否具有独创性。独创性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才华的主要标志,也是衡量作家对文学发展贡献大小的重要标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无不具有这种品质。
譬如屈原的《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篇咏橘作品,同时也是诗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咏物诗,诗表面写橘,实际上是写人,颂橘,进而对橘的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的坚强性格咏唱,表达了诗人刚直不阿的个性与坚贞的高洁人格。
经典正是具备了这种品格。所以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风雨的吹打,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尽管有种种的不尽如意,但仍然可称为伟大的是时代,现在经济上的强大必然需要强大文化的支撑,这种有力量的文化,我总结便是我们民族最光荣的历史。我们应该坚信文学不会消亡,不会没落,它仍然具有远大的前途。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