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钩沉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湖南省作家协会>毛泽东文学院>文史钩沉

貌似平淡 味之无穷

来源:   时间 : 2013-11-25

 

分享到:

  貌似平淡 味之无穷

  ——记东湖印社首任社长唐醉石

  纪红建

  长沙籍著名金石书法家唐醉石老人虽然已经逝世40多年了,但当我走进其作品时,却被深深震撼了。唐醉石老人的篆刻受浙派影响较大,并以汉铸印为宗,规矩而不板滞,严谨中见生动。他不求表面上的剑拔努张之势,而在貌似平淡中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唐醉石老先生是现代杰出的金石书法家,在文物鉴定、收藏等方面亦造诣极高。其书法诸体皆能,以汉隶最工,浑穆自然,独标风骨;印艺以秦汉、浙派为宗,兼收各家之长,别树一帜。易均室曾选唐、王(福庵)等四家印拓成幅并题跋语:“醉石津逮浙江,致精汉魏”。陈衡恪(师曾)1922年书赞唐印:“文何固洁气雍容,傅粉搔头误俗工,继起西泠成峭折,一时风靡露刀锋”。唐醉石当年与同客上海的王福庵同源浙派,两人情趣相投,而在艺术上各辟蹊径。王印稳实浑朴,唐印雄健苍莽;王致力于细朱文,唐侧重于白文,成为当时“新浙派”的领袖。时人评王唐之印犹京剧之梅(兰芳)程(砚秋),成就当在伯仲之间。韩登安则盛赞其为鼎革以后(民国)第一人。

  一

  唐醉石,原名源邺,字李候,小字蒲佣,号醉农、醉龙,又号韭园,别署醉石山农,60岁后偶称醉翁。1886年6月14日(清道光十二年农历五月十三),出生于湖南善化(长沙)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父母早逝,不满13岁投靠外祖父赴杭州谋生。

  杭州这座古老而又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4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曾创造了以黑陶为特征的“良渚文化”,唐宋以来,又一直是文人雅士汇集之地。这里的文物古迹、风景园林,特别是崇文尚艺之风浸润着少年时代的唐醉石,为其在印坛早成大器,卓尔不凡奠定了基础。

  清末民初的书印大家,深受传统文化熏陶,他们大多既是书法篆刻家,又是学问家。唐醉石博古多识,擅考古,精鉴别,秦汉碑碣,一入其目,立辨真伪。在为国家发掘、收集、鉴定大量古书法、印章等文物及文史资料方面贡献突出。唐醉石还是一位收藏家,一生节俭,早年花费大量财物和心血收藏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字画和印章,因战乱洗劫,所剩甚少,殊为可惜。

  纵观唐醉石一生,历经坎坷,然献身书印艺术之志从未改变:

  18岁成为西泠印社创办人之一;

  30岁应故宫博物院马衡之邀任顾问,审定古物;

  32岁与王福庵一同任北洋政府印铸局技正,专为政府、部队等之公章、关防、钤记篆稿,再由技工铸为铜印。汪新士先生在《缅怀恩泽高山仰止——关于唐醉石艺事的补充》一文介绍:“福、醉二师参考唐、宋、明、清各朝的官印,没有袭用多曲呆板的九叠文,而是设计出以李斯小篆如泰山刻石之篆法为主,参以缪篆的宽边细朱文印式(县政府印一般七厘米见方),庄重、挺秀、圆劲,为改制民国官印作出了卓越贡献。曾见‘大总统题褒’约十二厘米见方的大印,即为醉师所篆”。公务之暇,与王福庵、冯康侯、顾颉刚、胡佩蘅、余绍宋、陈师曾、马衡等艺坛豪杰切磋书印。同时,在故宫这座艺术殿堂里饱览了历代文物、碑贴、字画、古印,为日后“致精汉魏”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42岁应国民政府印铸局之邀举家迁南京,与王福庵分别主篆“中华民国之玺”、“荣典之玺”、“杭州西泠印社”等,监督玉工陈燮之铸造。

  52岁时抗日战争爆发,唐醉石避难重庆。当时,与同寓重庆的易均室、潘伯鹰、沙孟海、乔大壮等往来密切,切磋书艺,吟诗唱和。在重庆,唐醉石积极参加抗日募捐活动,斥责国民党顽固派倒行逆施,因遭嫉恨,挂冠弃职,后遭通缉,1940年举家离重庆,经贵州、湖南、江西过浙江金华、丽水至温州而后暂居瑞安。

  55岁被罪以“异党叛逆”入狱,关进上饶集中营,倍受折磨,不屈其节,后经友人营救出狱。其间治“傥年七十犹强健尚得闲行十五春”一印,白文,其边款“余行年五十有五刻以记岁月庚辰冬日避兵项氏史草堂中唐邺源”记录了此事(项氏即项襄曾在北洋政府任外交部次长)。次年秋,举家复迁浙江永嘉柴桥头,清贫蛰居。

  59岁在抗战胜利后迁居上海,以治印、鬻字维生。国民党政府曾派人邀唐醉石重进印铸局任职,被坚拒绝之,唐刻“为米折腰”细朱文印自嘲,并以“休景斋”颜其居,以明其志。

  1951年,65岁的唐醉石应邀赴武汉,任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政协委员,参与制定保护文物条例,指导文物收集、鉴定及庋藏工作。

  1961年,75岁的唐醉石不遗余力,在武昌推动成立“东湖印社”,当选首任社长,为光大篆刻艺术,推动印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69年4月8日去世,终年83岁。

  二

  唐醉石聪敏好学,资质极高,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书法篆刻大家。有资料载,对唐醉石篆艺发端影响较大的有两人。

  一位是他的外祖父李辅耀,号幼梅,晚号和定居士,湖南湘阴人,1876年(光绪二年)丙子科副榜,浙江候补道,旋以中书改官浙江,定居杭州。其学富品高,诗书画印无不精通,且家藏丰富。

  唐醉石与外祖父朝夕相处,常侍左右,观书读印,尤喜金石,深得外祖父喜爱。外祖父见其嗜石如痴,乃手书隶匾额“拜石”相与。自此,遂自号“醉石”,并以“醉石山房”名其斋。

  另一位是张定。孙洵《民国篆刻艺术》关于唐醉石一节,“唐氏早年经友人荐见,曾从师娄县张定(叔禾)。师督极严”。据韩天衡《中国印学年表》,张定(叔木)(叔禾、叔木或有一误)1885年辑自刻印成《卷石阿印草》二册,其生卒年及事迹不详。唐醉石师从张定受何教益,也因缺乏资料,无从知晓。

  唐醉石还师从何人?在孙洵上文注释中提供了一条线索:“据汪蠖庵回忆,唐氏三十年代在南京与之曾谈起,其与王福庵在杭州时为某名宿之同门弟子,姓名不详。唐有字‘蒲佣’,蒲是治印泥之成份;而王福庵有字‘印佣’。是恩师所取,或两人自取,不详”。

  唐王二人的字是否为同一师所取难说,是否“同师从某名宿”也值得考究。唐初学艺受外祖父亲炙,王则受父亲王同(号同伯、字肖兰,光绪丁丑进士,晚号吕庐老人,曾任紫阳书院院长(相当于大学校长)身传。

  唐醉石的外祖父与王父各有千秋,他们的传人亦当有较大差异,但唐王的印作如元朱文、封泥、浙派印、边款等,却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常在一起探讨篆艺,有时出一诗句,各自篆稿刻石。

  唐醉石早年参与创办西泠印社一事,特别值得一提。

  吴昌硕《西泠印社记》及《辞海》所载“西泠印社”辞条均未提及唐为创始人。而陈振濂先生《关于吴隐在西泠印社初期活动的考察》一文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呈报杭州府的公函中,代表西泠印社的“具禀士绅”是八人:丁仁、吴隐、张维琳、汪厚昌、王寿祺、叶铭、唐邺源、戴昌龄。”这与唐醉石弟子谷有荃先生《西泠印社社址的由来》一文不谋而合。谷文载:唐醉石于1964年以七十九岁(应为78岁)高龄,由其六儿达康陪同前往杭州,参加西泠印社建社六十周年庆祝活动。会上西泠印社社长张宗祥曾提议:唐老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为唯一健在的元老,理应推举他为西泠印社社长。却被唐老婉言谢绝了。唐老由杭返汉后,曾和谷谈到此事,并追溯当年创建印社经过,光绪甲辰三十年(1904年)夏,唐时年19岁(应为18岁)与丁仁(辅之)、王寿祺(福庵)、吴隐(石潜)、叶铭(品三)等人,酝酿在杭州创建印社的倡议,外祖父李辅耀得知后,欣表赞同,将其西湖孤山的一处别墅连同花园(即小盘谷庭园)赠作印社社址,以促成其事。因李家花园傍依西泠桥畔,遂名“西泠印社”。

  三

  清以来篆刻大家如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齐白石、王福庵、来楚生、余任天等无一不是书印皆备,溶书法入篆法,以刀法传笔法的高手,唐醉石亦名列其中。唐篆、隶、真、行无一不精,惜其一生书作因战乱等散落各地或已遗失,现很难读到他的书作全貌。

  唐醉石书法初习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后对王(羲之)、黄(庭坚)、苏(东坡)以及魏碑墓志下过苦功。从他的行草题跋中可以看出其多种书体的功力和深厚的学问根基。隶书在唐醉石整个书法创作中,占很大分量。有资料载,唐醉石的隶书从《曹全碑》、《礼器碑》入手,对《张迁碑》、《封龙山颂》、《西狭颂》、《石门颂》等也有过深研。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史晨》《乙瑛》两碑及其外祖父亲传。但他能吸取汉隶各碑之精华,突破前人藩篱,自出机杼。其书体有方有扁,运笔时粗时细,融会篆书的字体,行书的用笔,汉简的韵味,独具风格。唐醉石早年题写的“斯文奥”和“西泠印社”隶书匾牌已成为印社胜迹。现存襄阳隆中诸葛亮纪念馆隶书《前后出师表》,气势磅礴,令人景仰。

  正因有精湛的书艺基石,其篆刻艺术才达到了宽博、凝重、苍朴、浑厚的境界,实现了“继起应争第一流”(唐醉石印语)的目标。

  著名篆刻家昌少军先生对唐醉石之篆刻艺术发展轨迹很在研究,他认为,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开始学艺到30岁,广泛吸收秦汉印、浙派。这个时期,唐临摹与创作相结合,主要以浙派面貌出现。

  第二阶段,从31岁至58岁,溶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面目。唐的职业(故宫顾问、印铸局技正)与篆艺相系,时间和精力集中,篆艺趋于成熟。38岁(1924年)自定治印润例,在北京琉璃厂之荣宝斋、秘阁等店挂牌刻印。

  第三阶段,是唐醉石的篆艺高峰期,这个时期一直保持到唐去世前两年。抗战胜利后,唐醉石迁居上海,曾手书“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积德子孙昌”隶书横幅以自慰。其后六年是唐醉石一生创作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创作最丰,篆艺最精。

  唐醉石一生研究篆艺,弘扬印学,治印数以万计,不仅篆刻艺术水准堪称一流,在印学理论方面也有独到见解。唐醉石的印学理论集中体现在他晚年撰写的《治印浅说》中。虽然有记载的弟子不过十人,但受唐醉石篆艺影响的无数。他曾说,“治印切忌在风格上生搬硬套,应循序渐进,择善从之。多看、多写、多研究,加以勤学苦练,印学奥秘,自不难领悟。”当今印人多不明此理,有的抛弃传统,追求险怪,甚至从摹仿当今某个“名家”入手,稍有模样就忙于参赛、参展、自费出“专集”,如此舍本求末,难成大器。

  昌少军先生认为,唐醉石篆艺风格鲜明,独树一帜,不宜称为“浙派”,也不宜称为“新浙派”,他更乐意称为唐(醉石)派。

  作为一个篆刻艺术流派,其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以及对印坛的影响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论证。无疑,随着唐醉石印谱、著述逐步刊印,以及对他进一步的研究,唐醉石在印坛的影响将会更大、更广。

  唐醉石印稿结集或入选集主要作品

  现代篆刻第六集:唐醉石印存 上海西泠印社出版

  唐醉石治印选集 湖北省文史研究馆编印,长江出版社印行

  现代篆刻选辑第三辑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印

  当代篆刻选第一集 九龙邵华文化服务社出版

  近代十名家印选 韩佛之编

  现代印章选集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历代印风系列 重庆出版社印行

  民国篆刻艺术 孙洵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篆刻卷 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二十世纪篆刻名家作品选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西泠印社社员作品集 西泠印社出版

  唐醉石专辑 印林第二卷第二期

  急就篇印谱 台湾联经出版公司

  唐醉石自用印印存 台湾联经出版公司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