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钩沉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湖南省作家协会>毛泽东文学院>文史钩沉

武术名家向恺然故乡轶事

来源:   时间 : 2013-11-25

 

分享到:

  武术名家向恺然故乡轶事

  彭以达

  中国近代名人向恺然,于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出生在平江县长江源的山里、小地名叫毛坡冲的一户贫苦农家(现为平江县瓮江镇四合村杜公组)。向恺然幼年受到当地浓厚的文风武韵熏陶,加之勤奋聪颖,故文武均具根底。在家乡读5年私塾后,考入省城楚怡工业学校。毕业后曾两次东渡日本,肄业于日本华侨中学和法政大学。学成回国后,无法实现用世报国之心,乃在上海鬻文自给。初作《留东外史》,取老子“道大似不肖”之意,笔名为“平江不肖生”。名以文传,地以人显,书出,而人、地名声皆大噪。随后续撰《留东外史补》、《留东艳史》,均畅销海内外。向恺然自幼习武,娴熟武术套路,曾编《拳术讲义》于《长沙日报》连载。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以后,专写武侠小说。其首部巨著《江湖奇侠传》问世以后,各书局、报社争相印行,其中之“火烧红莲寺”,还被拍成电影,这是中国首部武侠电影,可以说全国鲜有不知者。1933年应湖南省主席何健之召,回湘任省国术馆秘书长,并主持筹办全国武术擂台大赛。比赛时南北武术名家荟萃长沙比武竞技,一时轰动全国。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向恺然投笔从戎,随桂军总司令廖磊赴安徽抗日前线,就任总部办公厅少将主任暨战区军眷管理处长,殚精竭虑,劳绩称著。平时仍勤于习武,虽严冬酷暑从不懈怠。曾多次技折日本柔道挑战者,慑服皖北扰民散兵游勇,不但各界称好,本人亦自鸣得意。1948年回长沙,1949年随程潜起义,解放后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1954年全国首届武术运动会,被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无帅聘为裁判长。1958年因脑溢血逝世,享年67岁。

  向恺然一生,于武侠小说创作造诣最为卓著。其著作除上面提到的外,尚有《玉块金环录》、《江湖怪异传》、《江湖异人传》、《江湖小侠传》、《现代奇人传》、《夜半飞头记》、《烟花女侠传》、《猎人偶记》、《艳塔记》、《双雕记》、《奇人杜心武》、《铁血英雄》、《丹凤朝阳》等。许多人评说,向恺然笔下的武术套路一招一式皆有出处,非武术名家断然写不得如此精湛。而且在着力塑造侠义英雄形象中,对大刀王五、大侠霍元甲、戊戌先驱谭嗣同等倍加颂扬,为弘扬民族精神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近世以来,尤尊向恺然为我国近代武侠小说之鼻祖,对其建树作出了极高的评价。然而,人们对向恺然其人其事的了解并不尽然,尤其对他终生产生影响的许多故乡轶事更是鲜为人知。笔者仅以此文聊补其缺失遗憾。

  一、向恺然的家世

  平江与长沙两县交界处的长江源,是个两边都是高山,中间一条溪谷的长条山冲,从西面白石岭流出的一条溪水,经指泉、长江、坎头,流到瓮江淤泥。包括现在的浯口镇的白石、指泉和瓮江镇的四合、坎头、长城都叫“长江源”(当地土音叫长工年)。过去当地有“长江源不问向”的说法,可见向姓极盛。

  说到长江源的向姓,还真有来头。这里居住的向姓居民都是宋朝落藉平江的向士衡的后裔。向氏一脉原居河南开封,宋朝时有向敏中,自太平兴国5年(公元980年)中进士后,一直受到太宗赵炅、真宗赵恒的器重,先后担任宰相20年。向敏中之孙女又立为神宗赵顼的皇后,并曾辅助哲宗、徽宗两位年轻皇帝,被尊为钦圣宪肃向皇太后。因而向氏亲族位列开府仪同三司,俱封郡王,并追封向敏中以上三世位列王爵,显赫于世。一直到南宋末年,向家仍有多人在朝廷为官。景定年间,因奸权贾似道诬构陷害,任湖南安抚使兼知潭洲(今之长沙)的向士壁蒙冤致死。向士壁出事前,深感情况危急,知家属难以立命,遂吩咐在潭州协助抗元的叔伯兄弟士衡、士龙、士雄、士渊赶快寻找偏僻之地安家逃命。于是向士衡在景定年间,选择平江靠近长沙的大山之中的长江源一个叫黄金坪的地方定居下来。尽管南宋恭帝德佑元年向士璧冤案获得平反昭雪,然而向氏子孙此时已对官场心灰意冷,不愿复出,安身立命于山区耕读传家。

  落藉平江县长江源山里的向氏,毕竟是贵为宰相、皇后之后裔,有过历200年鼎盛的世家,因此800多年来,一直显示着大家风范。就向恺然出生地所叫老屋冲的地方,原就是向姓所建的一处祖屋而得名。这栋建于明末清初的老屋,规模宏大,当地人称“进去了,不晓得出来。”向恺然的幼年时代,这栋历经三四百年的老屋仍在,里面住着向姓的子孙,一边是教授四书五经的经馆;另一边是教授拳术的武馆。就是在这所老屋里,向恺然度过了童年时代5年私塾的文武兼习的生活。

  与其向家老屋的雄伟气派相比,离此不远的毛坡冲向恺然的出生房子就显得反差很大,地方狭窄,房子低矮。甚至就在向恺然离开故乡后不久连屋也坍塌了。

  向恺然一家没有沾上先辈官宦门庭的光,而且是实实在在的贫苦农民。祖父向启亻先种一辈子田,全家难以温饱;父亲向碧清,生于同治七年(公元1869年),殁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年轻时种田,后来学了制作纸伞的手艺,一直在湘潭靠为老板打工做伞,维持家庭生活。与其父亲同年的母亲王氏是时丰坪人,时丰历史上曾是繁华喧闹的古岳阳城。在唐宋时逐渐衰落,此后曾经历一场大灾变,使古岳阳城彻底毁灭,留下一个大荒坪。到明初洪武年间,迁入的卢、赵两姓在此蕃息。起初倒也相安,到人口增加,都需要更多土地赖以生存时,都把眼光盯上了紧靠汩罗江边有着水陆码头的那块“无主官地”,都希望占为己有。清朝末年,卢、赵两姓为争码头、牧场,不断发生宗族间的械斗。为了争强好胜,往往一个姓族中都要聘请几位有名拳师来培训亲族子弟,由此推动了本地武术风气盛极一时。同时,两方都要扩大势力,与附近外姓广结同盟。因此,每当卢、赵两姓械斗发生,总是牵动附近几个村成千上万人参加。械斗中,武术高强的拳师们的不凡表现,又经常是人们饭后茶余津津乐道的话题。向恺然舅家就在时丰坪,童年时代听来的有关械斗中许多绘声绘色的故事,都成了他日后武侠小说创作的原型。

  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急剧动荡的社会。向恺然幼年生活的平江乡村,常常可以听到各种历史故事的流传。比如平江县境有座福石山(如今称福寿山),山上建有一座建于明朝且规模宏伟的白水寺。清朝早期,平江、浏阳两县的白莲教,曾以该寺为据点,从事反清复明的政治斗争。后来清朝廷大举派兵进剿,并一炬焚毁了白水寺。于是此事被向恺然演绎为火烧红莲寺的精彩场景。并为后来改编为《火烧红莲寺》电影。

  二、长江源的风俗

  长江源处在平江、长沙两县交界的大山深处,尽管自然条件差,但在战乱频繁的年代,却是人们躲避祸乱的好处所。最早选择地势稍好的山间盆地落户的是胡姓,所以有“胡家段”的名称。宋景定年间,向姓落藉后,人口繁衍,除向周边扩展外,还分别有迁往岳阳、浏阳等地的。但多数向士衡的后裔仍居住在附近的七、八个村落。

  在生产水平很低的时代,农民生活苦;但最苦的,又是生活在石缝中觅食的山里人。长江源山冲里的农民靠少得可怜的田土,种粮食是根本无法生活的,在长期煎熬磨砺中,不仅养成了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而且利用靠长沙近省城和洞庭湖、长江水运优势,历史上就形成了插蓝(即种植蓼蓝)、种苎麻作为主要种植产品的习惯。由于山里夏季阴凉,很适合蓼蓝草的生长。农民们把蓼蓝叶摘下来,用大木桶把蓝叶与生石灰分层堆放浸泡,待叶液溶出后,捞出渣滓,待水液沉淀后就成了染布的一种叫靛青的蓝染料。长江源一带山民生产出来的靛青和苎麻,都是到外面出卖后,再换米回来养活家口的。因此这里的山民对外部世界有着更多的依赖,经常需要与外界交往。这里居民除了对付本地官绅的欺压外,还要设法防止出外时歹徒、土匪、地霸、豪强的加害。尤其清末民初时期,社会动荡,到处一片混乱,剪径的绿林,欺行霸市的豪强则无处不有。推车挑担运出赖以活命的产品的山民,随时都有损财殒命的危险。因此,操练一手娴熟的防身保命拳术,成了常年外出谋生的长江源人的特别需要。于是,户户习武,人人练拳,世代相沿,成为风尚。

  当年长江源山里特别盛行“老爷行香”的习俗。平江人普遍称菩萨为“老爷”,每次抬着菩萨游行,就叫“老爷行香”。山区的生存环境脆弱,山民们于是对天命和神灵的庇护和依靠观念也就特别强烈。除了各家敬奉家神,祈求五谷丰登、消灾避难的土地神外,一村或数村都还要建起一个大庙,尊奉一位“老爷”来保一方平安。庙是一方百姓,一个姓族神权的象征。长江源人的钟神庙,又是方圆数十里较大的一座。尤其钟神庙每年的行香,规模之大,场面之壮观,是附近回龙庙、新兴庙、白神庙等都无法与其相比的,成了长江源人世代相传,引为非常自豪的一件盛事。所谓“老爷行香”,是历代流传“春祈秋报,农夫之常规”的习俗,每年秋收以后,都要酬还春夏祈求风调雨顺,清吉平安的诺愿,对庇护的神灵来一次回报。抬着“老爷”到处游玩,享受信众的香火和祭拜。“老爷行香”时,前面一杆大旗,旗杆有10米多高,大旗有丈多长,大旗率领着长长的游行队伍,后面庞大的旗伞执事护轿拳师、乐队、铳手们的行止、起歇,都唯大旗是瞻。每次“老爷行香”要花上十天半月,寺庙所辖区域逢屋必到,附近的大小庙宇,都要抬着“老爷”去“串串门”。所有信众户户当路摆上香烛祭品,届时铳炮齐鸣,虔诚地迎送神明。呈现万众一心的盛况。“老爷行香“时,更是往日练拳习武的年轻人显露功夫的极好机会。如果路上遇到另一路“行香”的,都要争个面子,占先抢头,在争执不下时,就由护轿的拳师出面,大打出手,往往赢的一方认为争得了面子,而扬眉吐气,欢欣鼓舞。在“行香”到外村的庙里时,往往由拳师们拿出精湛的武术轮流表演,名为给“老爷”取乐,实际上在围得水泄不通的看众中,收获热烈掌声和喝彩,来显示自身的价值。因此,“老爷行香”与其说是一种宗教活动,倒不如说更是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武术活动。长江源人只要讲起他们钟神庙“老爷行香”,都无比自豪。时至今日人们还在说:“几丈高,几十斤重的大旗,没有真功夫谁能整天举得起。”“谁看过上千杆铳一齐响的场面。”“我们长江源的大拳师向少荣和他的徒弟罗二、单文的真功夫谁不佩服。

  三、拳师们的故事

  向恺然童年恰逢当地民间武术风气的鼎盛时期。随着岁月流逝,许多往事已经远去。但当年许多有名的拳师的故事,至今仍在广为流传。

  清代末年的同治、光绪年间,大屋冲曾出过一个叫向国恭的武术大家,按辈分是向恺然的上辈人。向国恭武术超群,且好行侠仗义,又工于心计。有次在湖北为当地百姓除害,打死一个倚仗武功作恶多端的恶霸。事后向国恭得知其家人率领若干打手要到长江源找自己偿命。于是他事先用一丈布做了条大裤,挂在进入长江源的指金岭上,在上写明:“要找向国恭,先从胯下过。”那批湖北强人未进村就受辱的同时,看到这么大的一条裤子,心里就有点发麻了。但仗着人多势众,还是赶到了大屋冲。此时,向国恭在门口廊檐下扫地,他把一只廊檐柱子用脚挑起,用手把柱础挪开,去扫缝里的尘土。湖北打手问向国恭在不在家,他头也不抬,自顾扫地,只说道:“我师傅外出卖艺去了。”湖北那些打手见向国恭的“徒弟”都如此了得,只好悻悻而去。

  就在向恺然在老屋里读私塾时期,也就是清光绪后期,老屋里又有一位很有名的拳师向少荣,是向恺然的同辈,年龄却差30多岁。向恺然还是刚入学堂的“黄口儿”,可向少荣已是远近闻名的大拳师,而且向少荣办的武馆与私塾同在一个大屋里。向少荣精通各种武术套路,尤以自门拳术著称,他在本地和外地教武术多年,经他传授的徒弟许多成了当地武术名家。但向少荣武德高尚,从来不肯自逞其强,显山露水。只传说他有一次乘船抵湘阴临资口,不意间岸上突然出现十多个手执刀棍的强盗,一齐拥上船来。当时向少荣只有一个人在船上,又没带什么可以抵敌的兵器,情急之下,向少荣解下腰中的大布巾,随手在水里浸湿一下,权当兵器。强盗们舞刀使棍直捣向少荣,而向少荣只将手中大布巾飞速舞动一番,眨眼之间,强盗手中的刀棍一件件全被向少荣拢在了自己的脚下。强盗们方知遇上了顶级高手,不敢恋战,慌忙抱头鼠窜,仓皇而逃。自此,向少荣的拳术名声也就更大了。

  向少荣的门中人,武功又数罗二、单文最好。罗二是长江源的坎头村人,自幼师承向少荣习武。由于勤学苦练,故功夫不凡。传说他会下“牛皮凌”,只要他运功一站,周围一丈范围内就好似结了冰凌,油滑不已。进攻的人东来东倒,西来西倒,谁也别想近他的身。说起单文的功夫,就更玄了。他是三联村人,有一年冬天,他请了10多个年轻人帮他办过冬的劈柴,年轻人都嚷着要看一下单文师傅的功夫。到傍晚,在江边堆起了一大堆松木劈柴,如果要挑到单文家中,因隔着一条两三丈宽的江,就要绕到半里外的石桥上才能过去。单文说:“你们要看功夫,我们干脆来做个游戏。你们从江这边用劈柴对着我扔,我站在江那边的坪中间,只要你们有一块柴打上了我的身,就按双倍付你们的工钱;如果打不中,就没有工钱,你们看要得要不得?”年轻人一听可乐了,大家估量10多个人一齐扔劈柴,哪会一块也打不中。但年轻人又说:“单师傅,那你站在那里不准跑动。”单文说:“我站在坪中保证不动身子,只用一根棍防身。”于是,10多个年轻人捋脚扎手,在江那边飞快地向站在江对面坪中间的单文扔劈柴。顿时,劈柴铺天盖地朝单文飞来。只见单文舞动手中的一条长棍左右分拨,劈柴全然打不上身。个多小时后,江那边上万块劈柴扔过来了,江这边单文的地坪中均匀地堆起了两大堆劈柴。单文见劈柴全搬过来了,并收了个早工,还是照样给年轻人付了工资。自此后,经那班扔劈柴的年轻人的讲述,就有了“单文师傅的棍,水也泼不进”的说法,单文的名声更加广为传播开来。

  在长江源一带擅长武术的人多,到当地随便打听打听,就会听到他们绘声绘色地讲起许多武术名师的故事。诸如李守先的飞身屋檐取瓦的轻功,向喜庆一掌致人死地的铁面罩,周贵友刀棍不伤的气功,“木虾子”只要有人能抓住他的辫子就可把人甩起飞转的辫子功等,都是当地拳师们各具的绝招。而向恺然童年就在这样一个浓烈的武术环境中生长,使其酷爱武术,精于武术,也就并不奇怪了。

  历史虽已远去,如今长江源的武术盛况已难再现。然而,善于灵活多变,被形容为“有路照路走,无路自搭桥”的自门拳,仍然在当地传承。早两年当地的童进成还曾开馆授徒。清代武举人向青岩练武用的那个200斤重的石至子,而今还摆在板陂大屋门口,见证着长江源往日的武术辉煌!

  (对为本文提供详尽材料的向德君、胡太平特表衷心感谢)

  向恺然主要成就及著作

  向恺然一生著作颇丰,尤以撰写武侠小说著称。作品有《侠义英雄传》、《江湖大侠传》、《铁血英雄传》、《霍元甲传》、《玉镯金环录》、《百鸟朝凤》,以及《国术理论》、《拳术传薪录》、《拳术见闻》、《拳师言行录》、《太极经中经》,并与人合著《国技大观》等数十部。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