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钩沉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湖南省作家协会>毛泽东文学院>文史钩沉

凌波挺立一枝荷

来源:   时间 : 2013-11-25

 

分享到:

  凌波挺立一枝荷

  ——大画家高希舜小传

  胡则丘

  高希舜以国画创作显赫成就与毕生从事美术教育闻名于世。国画丹青以花鸟著称,其中又以荷莲独秀画坛,而最令人称奇者为一笔荷,丈二高耸一枝荷顶天立地,他一笔冲天,其笔力功底无人匹敌,因此他获得“一笔荷”的美称。

  故乡的荷莲,故乡的母亲

  高希舜大师的故乡在我们桃江,我们桃江因出了他这位国画大师而感到骄傲。他是桃江县牛田镇临寺街村人,公元1895年丁酉正月十九日卯时生。出身旺族。据民国修老谱《资阳高氏六修族谱》记载,其父高先经,字秉哲,号道兴,清咸丰五年已卯十月生,死于民国十四年(乙丑)二月,享年七十二岁。其母夏氏,太学生泮池女。高希舜三兄弟,他排行第三,二兄希尧,京师大学毕业,留学南洋,任南洋苏门答腊华侨公立高小校长。这是珍贵可靠史料,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此谱,以前所有资料包括网页都无此记载。

  正因为母亲夏氏乃太学生泮池女,不但贤淑慈祥,而且琴棋书画件件皆能,特别善女红活,画样,绣花,剪纸,描图,都为高手,在其乡间远近闻名,求她剪窗花、画鞋面、枕头、窗帘、帐衣者络绎不绝,小希舜耳濡目染,依偎母边,天资聪颖,三岁即能绘画。五岁发蒙读《三字经》,稍大念《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在蒙馆读启蒙书,于河溪水慈善堂旧制高小毕业。母亲知他有绘画天资与爱好,早就给他备了《芥子园画谱》等开门绘画图书,指导他系统学画。特别给他讲八大山人雪涛等历代名家绘画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种下了长大后当画家的理想,少立大志,有崇高追求目标。

  他家住在桃花江畔,不但桃花夹岸,而且荷塘四处蛙鸣,夏日荷花开放,莲篷高耸,随风摇曳,青蜓独立其上,特别吸引小希舜的目光。他下水游泳,偷捉青蜓,特别注意观察莲篷、荷杆的姿态,感悟那种出污泥而不染的神韵,回家就在母亲指导下静静练习画荷。

  这就是,高希舜后来特别擅长画荷的原因之一,故乡的荷韵一直伴随着他走过终生。

  他从《芥子园画谱》临摩画荷,到游荷池近距离观察莲荷,到她帮母亲画花样实地画荷,是他始学画荷的三步曲。到十岁时,他已成为乡里伢子中小有名气的小画家,也有人叫他“小先生”。

  一日,他妈正给人家画帐帘花样供绣,突然有事离开画布,小希舜好奇地走近一看,原来画的是一幅荷花图。他喜不自禁,手痒痒的,就握起母亲丢下的画笔,顺着母亲的思路画意将荷花接着画完。恰好求画者到了,一看这荷花鲜活奔放,上有小晴蜓伫立,神气悠然,反复观看,夸赞不已。这时正好母亲归来,见此情此景,高兴得夺过画幅一再欣赏,很得意地对来者说:“这是我小希舜画的,我只开了个头。”从此,小希舜画画的名声更大了。真正是小荷露出了尖尖角。

  我家住石牛江,离他家不过十多华里路程。二十多年前,我慕名前往他老屋周围,收集旧绣品,居然从几位80多岁的老奶奶箱底,觅得几幅民国民间绣品,问来历都道是出自高府。啊,我喜出望外,出高价买下,珍藏至今(见照片)。那鲜活的荷莲花鸟,岂不是出自高母夏氏之手吗?至于描图者何人,是否出自小画家爱林少爷之手,就不得而知了。

  呵,好个故乡的荷莲,故乡的母亲!

  长沙求学,与毛泽东结为终生友谊

  小鸟的翅膀硬了,要飞。他嫌小荷池的水面窄了,已装不下他这条要跳龙门的小金鲤。他要游向大海。长沙,是他游程的第一站。

  1915年,刚满20岁,他步行到长沙,考入了湖南第一师范。在这里他有幸同毛润之结缘,就是后来伟人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生,比高希舜大两岁,因此他称毛泽东为兄长。同班的桃江学生还有夏在伯、曾韵珂等,与夏曦、张子清同级不同班。毛泽东领头成立新民学会,他跟随着到韶山、浏阳等地活动,到工农夜校兼课,受到进步思想影响熏陶,使他的视野心胸更为开阔,但并没有放弃他终生追求的国画。他如饥似渴地坐图书馆翻看绘画经典著作,虚心求教国画老师,所作画幅往往得到国画老师赞赏,推介,将其展览传观,得到校长赏识,要他担任校友会美术纠察。

  课余,他同毛泽东等进步同学一道到桔子洲、岳麓山写生。因此,国画突飞猛进,在长沙画界已崭露头角。而毛泽东喜欢诗词书法,热爱体育,写得一手好文章,时常给长沙报刊撰稿,畅谈时局,提倡体育,已稍有文名。所以毕业时,毛泽东文章第一,高希舜国画第一。两位高才学子,从此结下终生情谊。

  因此,毕业后,毛泽东主持一师附小工作,就把高希舜聘为附小美术教师。从此时开始了高希舜长达50年的美术教学生涯,至成为影响中国画坛的一代宗师之一。

  1918年,高希舜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国立北京美专,在这里专心学画,长进日增,更得当时画家陈师曾、姚芒父、王梦白、凌文渊等高师的器重和指教,又以第一名毕业,名动京华。旋受聘北大附中任美术教师,钱学森就是他当时的学生。钱学森后来回忆说:他在北大附中读书时,就喜欢国画,爱听高老师的美术课,他父亲钱均夫知道后特地带学森登府拜访高老师,他的画作也能得到高老师的赞扬。后来钱学森回忆说,高希舜是影响他一生的人物之一。

  同客旧京,与齐白石结丹青奇缘

  他在北京任教这段期间,与王梦白,姚茫父等过从甚密,合璧作画,王梦白题跋,传为美谈。但真正神交的是齐白石,可以说是结下丹青奇缘,古今画史上都很少见。我见过齐白石为他题词的画就有上十幅,而且出现过一画三题的奇迹。他俩神交从1924年至1953年,长达数十年时间。

  且看《荻萑图》:高希舜1924年绘,画面异常简洁,就一根荻,一只雀。齐白石见了喜不自禁,首先在左上角题诗:“霜叶如刀双刃斜,山边壕下影交加。从来不是为人赏,樵牧相传唤作花。”跟着又在右边雀上空白处题诗:“时看好鸟生犹还,不入牢笼天地宽。却是为何忙不了,这边飞过那边看。”分别落款为;爱林画友出此索题,齐白石;白石又题。接着又在荻杆根边题句:“此花吾乡最多,不知为何名,非芦花也,白石又记。”

  看,一画三题,可见友谊之深,感慨之多,乡情又多么淳厚。

  《鱼瓮图》亦为1924年所题。画面构思奇特,左角悬挂鱼鳖于厨壁,下方竖立一未开启的酒瓮。似闻酒香,令人嘴馋。爱林之意不在酒,在乎友谊之间也。齐白石见了果有此想,挥笔题诗:“厨下有鱼皆可炊,堂前有瓮未曾开。与君不饮何时饮,李白刘伶安在哉!”

  这幅画的含意:原解释为时所作,寓含对日积愤,错了,是牵强往政治上扯。后查实为1924年作,纯指友谊,是寓意约齐白石兄来食饮。白石兄果然爽快,“与君不饮何时饮”,足见友谊之深。

  1927年还为其苦瓜,莲藕画写题《艰苦并香》,且题跋曰:

  “一峰山人苦心于画将二十年,今将游历于外参观风景,自谓君子耐苦,因画此幅,余以为所画皆蔬类也,为篆四字并记之。兄璜白石山人。”

  真为知己才知彼心,齐白石看他此画为自我勉励吃苦,更作鼓励云耳。

  从此以后爱林即东渡日本留学,看来齐璜题此画时已知爱林行意,才有“行将游历于外参观风景”之句。

  及待爱林学成归国,暂时客居旧京,白石捷足先登造访,爱林出白荷一幅,齐璜见与出国前相比,大有长进,忍不住挥笔题曰:

  “一峰山人画此,余难能也,一月不见自当刮目看。况山人相别五年,故所进无量耳。齐璜心佩。”

  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余难能也,”“齐璜心佩”,还在另一幅《墨荷》图上题曰:“不胜心折,记而归之。”

  可见,不是恭维客套之词,是内心箴服。因这“不胜”之话,不是出自出国前,而是归国后。的确有突飞猛进。在画荷这点上,可能真是超过了他。他的绝妙处是画虾,画虾画荷各为一代宗师。但整体来讲,似乎还不能与齐璜平分秋色。

  以后1931年题《白菜山菌》图:

  “北方白菜味香殊,香味伦甜总不如。可惜无名播天下,南方山菌胜蘑菇。”又小字:“余尝画此二种,思用此诗之意题之未竟,今见爱林仁兄画此,余为题句,其意方及之。白石山翁。”

  这期间不但题词,还合璧作画。1931年之《芋蟹图》即是。白石题词为证:“一峰山人画芋甚工,余补以蟹,更见生动。辛未夏齐璜记,同客旧京。”

  更为轰动画界的是齐白石赞赏爱林画“真神品也”,也是出自题画,因已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之事,放到后面再说。

  东渡日本留学,获得“中国画伯”美称

  1927年,高希舜东渡日本留学,他享受公费留学,考入东京美术专门学校,这也是当时日本最高美术学府,使他有机会接近当时日本时贤与画坛名宿横山大观、赤诚素明、井土灵山、正本直彦等,磋商画艺,现尚存《苦瓜图》一幅,即东邦灵山仙史所题跋,可视为当年中日文化交流之见证。同时也吸取了日本浮士绘的诸多优点,使他的画既有中国画的传统风味,又带点日本浮士绘的情味,自成一格。在这里有三件事乃值得一记:

  其一,他在这里认识了同学章毅然,结下深厚情谊。有章毅然当时赠诗为证:“萍水相逢于东瀛,初识仿若手足情。海外零丁遇知已,自感三生大有幸”。后来高希舜将其妹妹嫁与章为妻,至成为内亲。章毅然又有诗云:“情得廉蔺又内亲,关切密切无比伦。不同流俗随波转,誓为事业共献身。”在日留学期间两人感情甚厚,经常一块苦学苦练。有一次,高希舜画甲鱼,从黄昏一直画到拂晓,画一张不满意就丢,至丢的满屋都是纸。章毅然一大早来叫他,却无人应,以为他出了什么问题,是不是画画累死了?及到使劲撞开门一看,原来他通夜未睡,此刻伏在画桌上睡得正酣。章毅然一见那画的甲鱼一只只活溜溜的,好似正向他爬来,下意识地吓得一退,正好碰醒高希舜,高梦醒大叫:“甲鱼活了,咬人了!”这件事在学校传为笑谈,美谈。也说明他学画之苦。

  其二,他在日本学画其间,国内正发起抵制日货,传到留日学生中,也举行了抵制日货的游行,高希舜置身游行行列,同大家一起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当时即被警察宪兵强行逮捕,关押到蒲田警察厅,逼他认错,要他作检查写反省方才准释放。他大义凛然,决不反省。以至关押了一个多月,才被多方面营救出去。高希舜平常习画,一分钟也不愿放弃的,这回耽误了月余,他毫不后悔。足见他爱画如命,爱国当先,为了国家荣誉可以抛弃一切。

  其三,高希舜在日留学几年,创作了大批精品力作。1933年,他在友人帮助下,在东京举办了个人画展,也是他人生第一次举行的画展。展出120多幅精品, 全是在日留学期间创作的。结果轰动东京,其作品被全部抢购一空,而且价格不菲,为此名噪东瀛,被日本画界誉为“中国画伯”。

  还有,他在此间1929年创作的《苦瓜》图,由日本画家灵山仙史题句曰:“哭他依样画葫芦……。”七绝诗一首,后面小字:“已已岁杪爱林高启示其所写苦瓜图,索一言赋此污余白。”可见深得日本画家喜爱。

  创办南京美专,首倡成立中国美术会

  这年高希舜学成载誉归国,也带回卖画所得一笔可观资金。这笔钱存到银行,仅得利息也会使他这辈子衣食无忧。或投资办实业,或衣锦还乡购田建楼,这也是当时大多数人梦想难以实现的事,真可谓圆了发财美梦。然而他根本就没有想这些。他想到的是祖国教育落后,比起日本明治维新来,落后了一大截,更别说美术教育。要弘扬中国传统国画,更需要有美术专科学校。于是,萌发了创办美专的念头。与同回国的好友章毅然商量,一拍即合,章担心资金,说要找政府请求拨款,高说:“不需要,我愿拿出全部卖画的钱,求人不如求已。”这样也鼓起了章的勇气,他在感动之余即动手建校。先创办京华美专于北京,后复创办南京美专于金陵清凉山麓,使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出现国立南京美术专科学校的芳名。但建校期间高希舜自己生活异常艰苦,这有齐白石题《墨玉簪》图跋为证:“辛未岁末春之初,一峰山人由日本学成归国,旅居旧京,既无画案,又无画笔,能成此幅,可谓手腕有画,余喜之,记数字始归也。”可见他艰苦建校同时也艰苦创作。

  这是1933年,红红火火一直办到1938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培育了大批中国美术人才。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还和一帮艺术同道发起成立了中国美术会。据资料记载,该会1933年11月12日成立于南京,是当年6月由全国各地53名著名画家共同发起组织成立的。当时的筹备小组成员由高希舜、王祺、李毅士、张道藩、潘玉良等人组成。该会由张道藩担任第一任总干事,汤文聪、王祺、梁鼎铭、高希舜分别担任总务、学术、宣传、交际等部门的主任和主干事。1936年,该会创办《中国美术会季刊》。经常为该刊撰稿的有陈之佛、徐悲鸿、丰子恺、蒋兆和、潘天寿、高剑父、赵少昂等名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该会迁往重庆,与之前在重庆成立的“美术界抗敌协会”合并为中华全国美术会。但他未考虑将南京美专同美术会一同迁往重庆。原因是什么呢?

  原来,国立南京美专成立之时,正值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之日。不久,南京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何梅协议”,将华北主权出卖了。华北危急!北平不少学校师生来南京求学与任教。南京美专也来了不少东北、北平、华北同学与老师。他们诉说日本的侵略暴行与国难危机,高先生深怀亡国的忧虑。

  在国破家亡之际,由蒋夫人宋美龄发起了“新生活运动”。蒋先生则自作表率,不请客送礼,自己也戒了嗜烟好酒的习惯,就是喝茶也改饮白开水,以蒋先生的作秀来掩饰南京政府的腐败。新生活运动对大量的领土沉陷及亡国灭种的危机形成了一种讽刺。对此高先生不以为然。“运动”开始之初,有人对高先生说:“美专”应作画以宣传这一“运动”。高先生置之不理。有次蒋夫人送来礼物,请高先生为“总裁”作画,以宣传“新生活运动”。高先生婉言拒绝说:总裁不是反对请客送礼么,送礼为请之事,我从未作过。蒋夫人碰了鼻子灰之后,诉说给蒋先生,蒋总裁生气地说:一个画匠能绘幅画就那么了不起!从此,高希舜与蒋介石结下了梁子,这也是他的学校不随政府而西迁,远离南京政府的原因。

  又有一说,高希舜因为同毛泽东有深厚友谊,他想将学校迁往延安。他当时鼓起勇气向毛泽东写了一信,提出了这个想法,但由于交通阻隔、边区封锁等原因,高希舜没有及时收到毛泽东的回信。他才下决心南迁回桃江家乡。

  这个情节,是桃江高姓族上修谱的人告诉我的,他们也把向毛主席写信的事写进了新修的族谱中。

  故乡办南京美专,育才故事多多

  南京美专终于迁返了故乡桃江,依然由他任校长,章毅然任教务长,校址在陶澍过去的别墅,陶宫保第,房子少了,又在附近鸣石滩一带路边搭起了若干工棚式的住宿生宿舍。由于学校从城市突然迁返农村,办学条件异常艰苦,困难可想而知。为了生存,适应环境,他提出了艰苦办校的方针,并请著名草圣于佑任写了“勤俭建校”四个大字匾额挂于自己办公室。当时除了原有从大城市带来的学生,还在本地招生,以为家乡培养美术人才。山村学生闻此喜讯报名涌跃。为节省钱请工友,他自己什么都作,教学兼工友,一身而二任,忙得不亦乐乎。在众多的学子中,他发现和培育了后来成为画坛巨子的优秀人才。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胡念祖。当今在台湾的国画大师胡念祖是桃江石牛江人,是农村出身没有中学文凭的苦孩子,但爷爷是教蒙馆的,父亲酷爱美求,母亲亦善绘画刺绣。胡念祖也是从小天资聪颖,九岁就跟着母亲画鞋样和绣花样本,屋里大门上都画着刘备三顾茅庐的连画环,现在还依稀可见。他听说南京美专迁来了桃江杨家坳,就要前去报名,又怕学历低了,美专不收,难以跨进这座颇有名气的学府大门。

  他摇摇欲试,想去碰碰远气。那天蛮着胆子,跟着父亲赤脚草鞋一气走30多华里泥路,到了学校。

  胡念祖在台湾与张大千、黄君璧、傅心畲齐名,被誉为“台海四杰”,是台湾美术协会、国画协会、水墨协会三会长集于一身的人物,是台湾画坛泰斗,张大千过后就是他,鼎鼎大名的国画大师。那次回来,中国美协主席华君武亲到机场迎接。我闻讯赶到了他的家里,因为他是我们石牛江人,现在的笔名也是用的“桃江游子”、“石牛老牧”,念祖这名字也是后来起的,为了不忘祖宗。他与我恰好同姓同宗,而且很亲,我叫他叔祖。他回来,要找我为他写长篇传记——《国画大师胡念祖传》,因此得以有机会面对面聆听他当时报考南京美专的故事。

  他说,父亲带他去,他好害怕,怕不取他。走到杨家坳,到了学校门口,不敢随便进,想打听校长是谁,说说好话看看能否通融。见校门外有果树,一人爬在树上剪枝,腰间札根草绳,把旧长袍衣摆收上来扎起,显得身手很灵活。他想,这肯定是工友。父亲上前问道:“请问这位师傅,你们校长是谁,住在哪间屋里?”那人随口答道:“你们找他有何事?”答说:“我们是来学校报名的。”那人听了很高兴,说:“稍等一下,我立马下来,带你们去。”真的很快收工下树,带他们就走,走进办公室,才说:“想学那科,说说想法吧!“我们想找高校长”,父亲说,“请问高校长在不在?”那人说道:“在,在,在,我就是高希舜。”这才使他父子吃了一惊。他父亲随即吞吞吐吐谈了犬子学历浅,特别喜欢画画,望校长关爱,高抬贵手笑纳。父亲说话斯文有礼,高校长亦很谦和地说:“我们不拘一格取人材,他爱画画,带画来了没有?”胡念祖高兴地把背在身上的画卷送上,展开,请校长过目。校长一看,便笑颜大开,说:“你取了,画得很好,就住国画系学中国画专业吧!”

  胡念祖从此成为高希舜的得意门生。他现在还记得,高校长教导他学画要异常吃得苦,要写实,要创新,要有远大追求目标。看到他擅长于山水画,还特向他推崇了当时南京白云堂国画大师黄君璧,所以胡念祖从南京美专毕业后,随即往南京拜黄君璧为师学山水,成为“深得白云堂意趣”的一代山水画名家。

  再一个例子是桃江的老画家符竹书。符竹书修山镇人,住山村,离杨家坳20多里路。他当时家境尚可,请六个人挑了6担米来交学费,交过学费,到总务处去领收据,中间有块土,种了牡丹花。他想抄近路,从土中横过,踩坏了牡丹,被高希舜看到了。校长顿发大怒,唤道:“这算什么学生,踩坏花,这学生我不取!”还是章毅然校务长打圆场,才将他取了。四天过后,在教室画画,章毅然选了几张他画得好的,悬挂于厅堂。高校长来看到了,连说:“这个画得不错,谁画的?”“就是踩坏了你牡丹,你不肯收的那位高材生符竹书。”

  听章教务长这一说,高校长笑颜开了,改口说:“是吗?改了就好!我一时生气,几乎漏走了人才。”

  以后,对他格外认真培养,关心备至。放暑假了,高校长专为找了他这位学生,说:“你学画勤奋,放假可以不回家,就住在学校里,我可以为你安排住处,还可个别辅导。”

  将符竹书安顿好了,第二学期开学,又要交600斤米作学费,高校长念其难得请人挑送,特为他想了个办法:就是要他为学校请来一位亲戚当工人,要符竹书就近付他工资,以600斤米代替,就可以不必请人送到学校了。为他想得如此周到!

  高校长看到他是农村孩子,有点乡巴佬味道,未去过益阳,就想带他去见见世面,开开眼界。那次去益阳找同学夏在伯办事,就把他带在身边,一路发生许多故事,使他记忆犹新,至今难忘。

  走前事先交代,要打赤脚穿草鞋,他自己也一样,但要带上鞋子。一气走了60里旱路,到益阳资水河边,又叫他脱掉草鞋,洗脚穿上鞋子,他自己先这样做了。竹书跟着也换上了鞋子,正要扔掉草鞋,又被高校长连忙制止:“不能扔,转回还得穿草鞋,免得磨破鞋子。”

  到益阳城吃饭了,进了一家小餐馆,竹书争先买饭,他说:“不用了。我已带足了两个人的饭。”随着从包袱中取出荷叶包的饭,还有盐菜。这样菜也不必买了。两人走时,高校长要给那小餐馆老板几个搭伙钱。这时老板已知他是南京美专的校长,感动不已。说:“你们一未吃饭,二未吃菜,要什么钱!”不肯收,才作罢。

  不必再说了,艰苦与自律,师道楷模,就这样长久储存在竹书心里。直到现在自己也成了很有名气的国画家,对我如数家珍似地谈着这些生动有趣故事,脸上还露出对高校长崇敬的神色。

  他在桃江办南京美专,共历12个春秋,从1938年至1950年,培养了众多的美术人才,除了现在台湾的国画大师胡念祖外,在湖南的就有王憨山、莫立唐、欧阳笃森、聂南溪等名家,符竹书则一直坚持在高老师故乡桃江创作,薪火传承高老师衣钵,成为成果丰硕的老画家。

  到北京,画谏毛泽东

  1950年过去,土改将要开始,有些农民不明真相,以为校长是“大官”,大官就是“大坏蛋”,就要开他的斗争会,他正在苦闷之际,救星来了:他接到了毛主席邀他北上任教的亲笔信。

  关于这信的来历,我专门访问了我的好友符竹书,还有其他知情人士。还有其他学生及有关人士。竹书画家说,原来在这之前不久,高希舜已闻到一些风声,“土改”将要开始,益阳有的校长已遭到斗争甚至镇压,他终日忧愁,又不愿离开学校远逃。这时他的妹夫章毅然校务长提醒他,你同毛主席关系那么好,何不写封信给毛主席诉说苦境呢?高校长说:这信我不能写,因毛主席日理万机,我不能为私人事打扰他。章毅然只好瞒着他,以高校长的口气,代笔向毛主席写一封信。心里也未报多少希望,那天在校门外,突然接到邮差送来一信,见那封面字迹是毛主席手书墨迹,知道是毛主席来信了,他喜出望外,拿着信飞跑着去告诉高校长。高希舜接过拆开一看,最引人注目的字眼是:“速来北京工作!”

  章毅然这才告知瞒着他向毛主席写了信之事。两人相对喜极而泣,章毅然感叹:相信毛主席可能会回信,但未想到回信会如此之快。

  他俩如绝处逢生,抹去惊喜的眼泪,来不及收捡行装物品,孓然一身,当晚就与章毅然教务长结伴前往北京。记得他们是趁天黑悄悄绕道涉水过资江,再走小路从新桥河到益阳,再北上,到北京前门住进一家小旅社。当晚有军警查户口证件,他俩没有证件,高希舜急中生智,把毛主席给他的亲笔信拿出来,那军警看了,举手敬礼,随即帮他联系了一家高级旅社往下,第二天还护送他俩去中央机关。接待者报告毛主席后,毛主席派人送来了亲笔字条,嘱他俩找文化部,叫文化部安排他俩工作。于是高被安排到中央美术学院(当时叫京华美术学院)当院长,章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

  他在北京工作与毛主席隔得很近,感情心心相印,但怎不愿去打扰主席。直到1953年,知道毛主席60岁大寿,寿辰快到了,想到要创作一幅国画为毛主席祝寿,他和章毅然商量,还要邀请齐白石参加,共同创作。齐翁听了也很高兴,三人满怀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挥动画笔,联手创作了一幅题为《和平幸福万寿无疆》的大幅国画,画面为一巨石上立着和平鸽,衬着生机勃勃的花卉牡丹万年青,还有凌空伸展的翠竹。画毕由齐白石题跋落款,在画面左角写着:章适园画竹石,高希舜画牡丹万年青,白石老人画鸽并题,时年九十四岁。”在毛主席生日前夕,由高希舜和章毅然(即章适园)直接送到中南海。但他俩走到中南海大门外就止步了,只将画托人送了进去。毛泽东接到画十分高兴,问:“是谁人送来的?是高希舜、章毅然来了,还是请人送来的?”那人出来如实问高希舜,高希舜毫不犹豫地说:“本人未到,是请人送来的。”章毅然听了很不理解为什么要如此说,戏言说:“你犯了欺君之罪呀!”高希舜笑笑说:“我怕毛主席忙,耽误他的事,不进去为好。”

  这就是广为流传的高希舜向毛主席送画的故事。

  现在,我手中珍藏着这张名画的照片,并作了我所著《历代诗联咏桃江》一书的封面画幅。

  高希舜送给毛主席的还有一幅别有意味的画,被誉为《画谏毛泽东》。画面是牡丹花下一只肥滚哈巴狗,题为“荣华下的哈巴”,意在提醒毛泽东亲君子而远小人。毛泽东见了十分喜爱,认为此画构思别致,立意深远,是忠言善谏,将其悬挂于书房的中堂。而后康生见了却恶意中伤,说是攻击主席,江表更是怒火烧心,认为是提醒毛主席疏远他们一伙,而极力攻击此画。现在此画已收入《毛泽东藏画集》中。

  人品,画品,神品

  高希舜此行并非偶然。画界的传统,历来以画家人品高低作为衡量画家高低的标准。那些尔虞我诈、投机取巧、欺世盗名、利欲熏心之品质恶劣者,是不配作画的,其画也不会有真、善、美之情远趣。高希舜有题画诗云:“画梅先学梅花品,吾学画梅成乐翁。”也就是继承的这种画界传统。

  高老还经常教导弟子:“人品不高,落墨无法矣。”他自己身体力行,首先做到了这点。

  高希舜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已是著名画家了,当时高先生有位同乡是国民党高级军事要员,赏画雅兴颇浓,尤垂青老乡高希舜的画作,曾几次屈尊登门索画。高先生如果投其所好送上几幅,对自己的生计前程无疑会有好处的,无奈高希舜就是不卖账,不眉俗不为斗米折腰叩权门,即使同乡大人屡出重价再三强求时,亦不赏脸。然高先生非无情之人,而是情有别寄,他曾在家里为穷孩子免费教画,无偿提供纸笔。夜深学生回不了家时,将床让给学生,自己在椅子上过夜。学生过意不去,偶尔送点薄礼,高先生实在推辞不掉,便以加倍礼物回赠。

  从人品到画品,到神品,这期间经过了漫长的历程,经过多少磨炼和苦学苦练,才成此正果。

  就以画荷来说,古今名家多爱画荷花。但是,一般重在笔墨气韵上见功夫,至于形态的逼真,神韵的遒劲,则不太注意。高希舜为了突破画荷花的格局,将手戴上5斤半重的铁圈作画,往往一画就是老半天。数年苦练,他终于练出了“一笔荷”的硬功。他创作的《荷鸭图》高4米,幅长丈二,以磅礴的气势,洗炼的技艺,肆意挥洒,画出了前所未见的开张荷叶,另有一枝荷梗,长在一丈有余,要想一笔画出如此修长,而又气韵贯通,无一点颠蹶折滞浪迹的荷梗,必须运气一笔呵成。且着墨酣畅,遒劲雄浑,亭亭玉立,栩栩如生。这幅画,成了画坛传世佳品。

  至此高希舜的花鸟画已跻身大家行列。白石老人见其画,惊其别开生面,自成流派,不落前人窠臼,赞曰:“余不能也!”从此一改不与人合作作画的先例,欣然与高希舜合作作画,一生为高希舜画作题跋也最多。现收在《高希舜画集》中的就有“芋蟹”等多幅。最著名者为白石老人92岁时对高希舜名作《荷池戏鸭》题跋云:“一峰山人之于画,手带铁圈五斤半以炼其技,故有此幅之独到处,真神品也!”由此轰动中国画坛。

  “当代画家推爱林”与“画坛鲁肃”

  高希舜的这种功夫非一日之寒。早在1924年,他创作《鱼蟹酒瓮图》,画到124幅时方满意,徐悲鸿感其事,而题词曰:“当代画家推爱林。”还在《大陆杂志》发表长篇论文高度评价其画作。陈半丁也曾称赞其画“泼墨淋漓,用笔圆浑,白石翁不能胜也。”

  因此,说他是湖湘画坛一代宗师,并不为过。

  他不但为中国美协创建人之一,而且为画界搞好团结,也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被称为:“和事佬”、“画界鲁肃”。

  有段时期,王梦白与齐白石两位大画家有误会,产生不和。高希舜极力从中调解,使两人重归于好,后来齐白石在参观一次画展时有感如此特独幅题诗曰:“诸老不在眼前名,唯有虚名殊足辱。君为叹问此何人?画界之中一鲁肃”。高希舜是画界鲁肃,就这样传开了。

  生命不息,绘画不止,育人不止

  高希舜的晚年是在愉快乐观开朗的心景中渡过的,然而,生命不息,绘画不止,育人不止。他的工笔画《藤石满园春》就是在八十高龄时完成的。这幅名作将近画了一年的时日,每天都画到深夜。这幅画色艳多彩,而布局简洁遒劲,一根紫藤,上栖双燕,旁有巨石衬托,还有四鸽栖息戏耍,寓意春意盎然,鸟语花香。这也是高老愉快乐观心境的真实流露。

  在此期间他绘画的题材,也随着心意转换成红梅,彩荷一类色彩鲜艳的花卉禽鸟,禽鸟之乐,也反映了高乐之乐,花卉奔放,彰显老而犹壮的激情与开朗的意境,到此画笔也更加炉火纯青,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这时他虽然因年龄退出了学院讲坛,但育人,并没有停止。他将讲坛移到了家里,慕名到他家学画、求教的络绎不绝。其中有青年画家,退下老干部、演员、教师、社会贤达,特别是还有学画刚起步的孩子。他来者不拒,满腔热情耳提面授,随到随教,也无上下班时间,有时深夜还有学子盘桓绕膝。有的在他精心指导,毫无保留的培育下,已如小荷,露出尖尖角。如其中有个叫莫大成的孩子,10岁随他学画,几年时间作品已显出高氏真传特色,不久便参加了北京市少年美展,以后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美展。衣钵传承,后继有人。

  岿然不动与深感关怀

  “文革”开始,“四人帮”对他进行了不择手段地迫害。特别是康生、江青,因为他画了哈趴狗画而怀恨在心,给他加了莫须有的历史“罪名”,借口审查,使他不得不停止了画笔。但他对于画界同仁,精英,全力保护。“四人帮”为达到迫害画界精英目的,逼他写检举材料,或是他们捏造罪名要他写旁证材料,他一律拒绝,宁死不同流合污。还有一类是如黄某画猫头鹰之类,说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不满现实的枉加之罪,要他写文章批判,他只字不写。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硬骨头精神和凛然气节。粉碎“四人帮”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的冤屈得到了平反,政策得到了落实,他被调到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从事美术研究工作,使他有时间好好坐下来思考总结自己,一生的美术之路,以及他开启的美术宫殿之门。他的住房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在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怀下,他搬进了有两个单元的雅室。地点在北京市前三门二号楼七门三层4、5号,有两个单元大小共五间舒适宽敞的房子,是把他作为有特殊贡献的老画家看待的,他对此深感欣慰,念念不忘党和政府的关怀爱护。为此他的心情也特别愉畅。与他从始至终朝夕相处的妹夫章毅然看在心里,付之于笔端,禁不住写了一首四言诗送给高老:“出彼幽谷,迁于乔木,心情舒畅,为民造福。”

  1980年,80多岁高龄的高老得病住进了医院,当时奉陪在他身边的,除了夫人,就是妹夫章毅然。缺少其他亲人护侍。组织上关心备至,找到章毅然问,他家乡还有什么亲人?章老坦然告知,他还有前妻生的一子一女,都在湖南,女在桃江,子在益阳。组织即派人前往查访,找到了这两个亲血脉,将其接到了北京,到医院护侍多年失散的老父。这位女儿高月娥现在还住桃江,才60多岁,是桃江石牛江镇小坡头村村民。女婿肖桂枚,是桃江县畜牧局退休干部。他两得知父病立即赶到北京,在医院护侍高老40余天,等到高老病情好转方归。高老一生画的作品无数,文化大革命中虽已损失不少,但还有不少珍藏于家。临走时,女儿开口要老爸一幅国画作纪念,而高老说:“我的作品要捐赠给国家”,而未得到。高老一心为国,把家事家人看得很淡。高老的儿子高建明,儿媳周光贻,现住北京。有两个孙儿,都在北京。

  晚年画展,画集,展示一生丰碑

  更令高老高兴的是,在全国几个省市分头举办了画展。在湖南长沙的画展是86岁高龄时举办的,由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举办。尉为壮观,不愧大家风韵。湖南群艺馆著名书画家也是他的得意门生莫立唐为此撰文说:“这是我省美术界一次难得的学习、欣赏机会”,评价高老师说:“高老师不仅是热心的美术教育家,也是一位力求新意、别具一格的著名花鸟画家”,“高先生工笔与写意画均所见长,这在画家中也是不多见的。”“气势雄伟是高先生花鸟画别具一格的另一特色。高老画荷花,且常作巨幅,展览中有大墨荷数幅,杆长丈余,顶天立地,有如树杆,荷叶大笔涂之,墨气淋漓,蔚然壮观,画出了‘出污泥而不染’的气质,令人叹止。”

  这是对这次长沙画展的真切评价,也是对高老作品艺术特色的生动描绘。

  是的,“顶天立地,有如树干”,这挺拔凌空的一笔荷,不正是高老的自我描绘吗?

  精装大开本画册《高希舜画集》为1981年12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收画精品共71幅,分别为彩色版38幅,单色版33幅,其代表作珍品概囊其中。画册由其同乡同学弟八十八岁的张国基作序。他在序言中说:“余与爱林自蒙馆至一师均共砚席,为总角之交,迄今友好近八十年,故知之最谂。”“其为人严正,善善疾恶,所交苟有逾检,必箴规之,无所假借;于诸弟子则诲人不倦,无荒无怠,俨如父兄之于子弟然。其画工写兼长,栩栩如生,气魄雄伟,老苍而秀发,韵味盎然一代大家也。”

  这是最知情知心者对高老的最简要而中肯的评价,高老真不愧为一代大家。

  高老奋笔终生,直至人生最后一刻。他于1982年去世,享年86岁。葬于北京八宝山公墓。他在去世的前一年即1981年12月出版的画集中写的《自述》一文云:“吾一面输囊办学以行志;一面潜心绘画。究研六法以厚本,非泥古也;强调写生以致知,非写照也;变化笔墨以用已,非猎奇也;修身敦行以养气,兢兢业业,刻苦探索,诚诚恳恳,以画为乐,从罔有他求以分心,数十年如一日。”这正是他一生人品与画艺最好的总结。我以我的家乡出了这样一位品艺兼优的大画家而自豪。

  胡则丘附注:我早有《高希舜画谏毛泽东》一文,载于2005年6月23日的广州《羊城晚报》“花地”副刊;在这之前,还曾以显要地位刊载于2004年10月23日的《广州日报》,题目是“高希舜送画给毛泽东”。此两篇文章早已同时上了网页,在高希舜资料网页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他一些资料,许多都是摘抄于我的文章。因发表在名牌大报,这两篇文章影响很大,两报编辑部都收到读者来信,打听作者,要与我联系。当时广州市委宣传部文艺处长刘鉴还把电话打到了桃江。这次为完成省文联谭谈老领导布置的出《当代湖湘文艺人物》续传一书任务,又作了许多重要采访和补充,较完整地写出了大画家高希舜的一生事业人品,或可作为小传,填补高希舜无传的空白。同时附上这两篇文章扫描件供参。

  2010年7月26日于桃花江畔博古新斋

  高希舜主要著作目录

  高希舜画集 湖南美术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