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钩沉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湖南省作家协会>毛泽东文学院>文史钩沉

怀念总是愁人的

来源:   时间 : 2013-11-25

 

分享到:

  怀念总是愁人的

  ——记沈从文先生

  张心平

  一

  在湘西凤凰县城古城中营街上,有一栋三进全木结构的房屋,两侧有高出屋顶的青砖封火墙,墙头及屋脊有兽头,屋前一小院,院门两侧建有数间简易平房,为佣人住处。这就是沈从文故居。

  沈从文原来叫沈岳焕。

  因为家道的变故,沈岳焕没有顺利地把书读下去。1916年他以14岁不足年纪进了最低一级的预备兵技术训练班,开始了他后来两度混迹地方武装、辗转湘鄂川黔边境,见识和经历种种恶梦般惊险骇人,变幻莫测,沉浮不定的世道人生经历的启步。1917年秋初,他随军来到沅陵——那时叫辰州。沈岳焕所在部队是当时靖国联军第二军。部队在沅陵驻了一段时间后就奉命去芷江、怀化一带“剿匪”。这使沈从文再一次亲眼目睹了军队成百上千滥杀无辜百姓的血腥场面。后来,这个第二军便以种种理由辗转在湘西、川东、鄂西一带“就粮”。谁料到1920年8月,部队在鄂西来凤县与“神兵”和“民兵”发生冲突。一个大清早,“神兵”和民兵趁官兵熟睡之际,手持大刀、梭标、斧头、锄头潮水般涌来把军参谋长、秘书长、军法长、旅长、团长、营长以下官兵全数杀害,一支上万人的部队就这样倾刻间覆灭了。所幸的是这回沈岳焕因年龄太小在沅陵留守幸免于难。但是部队没有了,留守处也就遣散了,他只好回到老家凤凰。

  沈岳焕在这段日子里必须记取的一件事情是这个二军驻芷江、怀化时,有个军部军法长颇通文墨,一次,他问提升为上士司书的沈岳焕叫什么名字。听说叫沈岳焕后,他竟然摇头晃脑地说:“哈,岳焕,岳焕,‘焕乎,其有文章?’我看,你就叫沈从文吧。”

  从那以后,沈岳焕就改名叫沈从文了。

  家道已经彻底破落,母亲在无可奈何中打算把老屋卖了维持一家生计。哥哥虽然在内蒙赤峰找到了父亲,父亲却碍于面子不肯回家。沈从文已经长大了两三岁,知道为母亲分忧了。他决定跟熟人到芷江去投亲戚找机会谋个生计。他来到刚从县长任上下来,又担任了芷江警察所长的五舅家,并在警察所得到了一份差事。不久,警察所兼管了原本属于地方财产保管处负责的本地屠宰税的收取,沈从文兼任了收税员。

  后来,沈从文到了保靖,无奈中游荡了几个月后,有识才军官让他再次入伍当了司书。他随军在川东一带转了几圈后得到陈渠珍尝识,做了统领司书,为这位湘西王抄写文告,管理图书资料和大量字画文物古董。这一经历不但培育了他对古物的浓厚兴趣,而且为几十年后的文物专家沈从文上牢了基础性的一课。

  这时候,年龄不到20岁的沈从文在凤凰,在湘西,在湘鄂川黔边境地带,在沅水和酉水流域的船上岸上,或亲耳听闻的,或亲眼所见的,或亲身经历的千千万万,大大小小,残酷无奈,变幻莫测的社会风云、人生世相……几乎饱和在了他的血质里,真可谓刻骨铭心,只等有一天理性的电光石火将它激活,使之闪耀出迷人的光芒。

  他的这种特殊经历,在“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中国现代作家中可说是唯一的。

  二

  从1924年底,沈从文的文章开始在《晨报副刊》发表,1925年以后,其发表的作品日见增多,几乎每隔两三天就有他的作品见报。1925年秋,因为投稿又经过郁达夫介绍,他与徐志摩相识,他的作品受到徐志摩的赏识和著文推荐。这期间他发表在《晨报副刊》的散文《遥夜——五》还受到了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林宰平称赞……就这样,沈从文终于一步步走进了文坛。

  也是1925年初,他因为投稿给《京报·民从文艺》而结识了它的编辑胡也频,由于志向和对文学的见解比较一致,两人成了好朋友。这样也就认识了胡也频的女友,后来的妻子丁玲。三人的共同理想是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刊物。二十年代末,由于商业的发展促成了上海出版业的兴隆,北京一些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已经南移,沈从文最初的两个作品集也分别由上海北新书局和新月书店出版。为了寻求新发展,沈从文于1928年初从北京来到上海。两个月后,胡也频和丁玲也来到了上海。1929年1月,他们自己的刊物《红黑》与《人间》同时问世。他们在刊物《释名》中写道,“红黑”取湖南湘西一句土话之意思,即“反正”、“横直”、“左右”等的意思——这里表达了他们难言的苦衷和不移的决心。但是,他们“红黑”碰壁,举步维艰,刊物最终难以为计夭折了。后来,胡也频因为参加革命活动于1931年1月17日被捕,沈从文曾经和朋友们往返奔走于上海南京间设法营救。但无济于事。2月7日,胡也频终于在上海龙华监狱被国民党秘密杀害,成为著名的“左联五烈士”之一。沈从文怀着对亡友的深情和对黑暗社会的遣责写下了《记胡也频》。胡也频牺牲后,丁玲也遭秘密逮捕。沈从文十分愤怒,写下了《丁玲女士被捕》、《丁玲女士失踪》等文章。他在文章中指出:“丁玲女士只是一个作家……国民党中近年来对文艺政策是未常疏忽的,从这种党治摧残艺术的政策看来,实在不敢称赞。”

  朋友被害,理想受挫,沈从文陷入了深深的孤独。

  1931年秋到1933年夏,他来到青岛教书,上课之余就独自一个人到海边去看云、看海,对人生作无边际的思索。

  这时,爱情之神眷顾了这位执着的“乡下人”。他苦苦追求的“黑凤”,上海中国公学校花张兆和1932年夏天大学毕业。张兆和出生豪门和饱学世家,是一个心地极善良,性格沉静淳朴却又聪慧的女性。她的父亲张武龄是一位接受“五四”新思想,惜人才,爱朋友的开明人士。曾在苏州独资创办平林中学和乐益女中,凡贫寒人家子女入学皆不收学费。这年冬天,沈从文从青岛去苏州看望张兆和,并和她一同去上海征求张父对婚事的意见。张武龄先生喜欢沈从文,说:“儿女婚事,他们自理,与我无干。”1933年9月9日,他们结了婚。婚礼极简单,没有仪式,没有主婚人、证婚人,除双方几个亲人,客人只有北方大学和文学界的朋友。从此,沈从文结下了一个数十年如一,与他同甘共苦、为他分担、给他照料的忠实伴侣。几十年后,一位著名作家、诗人说,许多和沈从文一样奋斗的人为什么没有沈先生那样的成就,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张兆和先生。

  婚姻果然为他开启了生活转机之门。就在他结婚的同一个月,沈从文应聘担任了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从此,这个与沈从文“同龄”的报纸副刊,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3年9月23日,沈从文接编的第一期《大公报·文艺》问世。刊物每周两期。从1935年9月1日起,更名为“文艺”扩大为每周四期,由沈从文和萧乾和编,这在报纸副刊中是极少见的。上世纪30年代的《大公报·文艺》成为全国影响很大的文艺刊物,是当时北方文坛的重要阵地,它拥有的作家队伍阵容十分广大,五四以来涌现出来的老中青作家都有一大批。像朱自清、冰心、蹇先艾、废名、王鲁彦、周作人、冯至、李健吾、俞平伯等,还有巴金、曹禺、朱先潜、张天翼、戴望舒、萧军、萧红等,还有稍晚一些出现的新秀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叶紫、荒煤、严文井、艾芜等等,左翼作家和进步的民主主义作家占了压倒多数。这段时间,沈从文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用到了组稿、审稿、发稿,培养扶植青年作家上。但是他丝毫没有放松自己的创作。婚后工作的遂意、生活的稳定大大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1931年到1937年间,他出版了20多个小说集、散文集和作家评论集。1934年《从文自传》出版,成为当年作家和读者圈内最受欢迎的书。也就是这一年,他的代表作之一的中篇小说《边城》问世,获得了更大的赞誉,并在日本被翻译出版。其短篇小说《柏子》则被史沫特莱选编入《活的中国》一书介绍到英语世界。

  十年辛苦不寻常。沈从文从一个依食无着的“乡下人”,通过自学与奋斗,终于成了30年代中国文坛一颗耀眼的文星。他所走过的路就是一个真实的传奇。

  可是中华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沈从文作为民族一份子,当然会与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战争的序幕全面拉开。日本飞机对六百年古都北京进行狂轰滥炸,国无宁日、城无宁日、家无宁日。沈从文此前和杨振声、朱自清等人一起编写的教科书、几年来累积的文字资料和成果正被无可奈何地投入火炉——战争来了,整个民族没入了灾难之中。沈从文这时正集国忧家愁于一身。他始终坚信着抗战终有一天会胜利。

  这一天终于来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9日,中国战区的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而这一天又恰恰是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结婚纪念日。

  1946年夏天,沈从文一家离开云南。因为张兆和想回苏州住一段时间,他把母子三人送到苏州后先回了北平。回到北平后,他一边在北大教书,一边担任了天津《益世报》的《文学周刊》,北平《经世报》、《平明日报》文学副刊和《大公报》文艺副刊等四个大报文学副刊的编辑。他一如既往地扶持文学新人。1947年9月,他收到一位从未谋面的青年诗人来信,述说家中遭到不幸,负债累累。沈从文回想自己20多年前初到北平时的景况,感同身受。他立刻在报上登出一则“启事”,愿意卖字20幅,让愿得到他字的人把钱汇寄给那位青年诗人。此举果然解了青年诗人的难。沈从文从来没有标榜自己是书法家,而他确确实实是名副其实的书法家。这位青年诗人便是后来的著名作家柯原。柯原后来去了解放区,可是阴差阳错,直到30多年后的1980年,才见到了恩人沈从文先生。

  沈从文重返北平后,依然把写出湘西的真实情况作为自己写作的责任来履行。其中长篇纪实散文《一个传奇的本事》是具有代表性的篇章。文章以湘西历史变革为经,以表弟黄玉书一家灾难性遭遇为纬,交织成篇,从深处对湘西地方历史做出了思考。只可惜,历史没能如善良人所期盼的那样,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国内实现和平建国。国民党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发动了内战,又最终在战火硝烟中结束了在大陆的统治,自食了发动内战的恶果。

  算起来,沈从文从1924年末开始发表作品到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刚好25年,四分之一个世纪。沈从文以短篇小说《柏子》、《牛》、《菜园》、《萧萧》、《贵生》、《丈夫》、《会明》、《大小阮》、《月下小景》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一个传奇的本事》等等数以千万记的作品,建造起了一座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丰碑,成为五四以后现代文学创作成就最大的作家之一。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骄傲,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师。

  三

  1949年2月,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沈从文拒绝了亲国民党人士劝他去台湾的游说,留在了北京大学。经历了一场政治和生命危机后,他进了中央革命大学研究班学习。在“革大”呆久了,他觉得有些浪费时间,一天他找到研究生班管理生活的解放军班长要他去“上面”问问,要学习改造到什么时候,到底要他做什么?

  几天后,班长告诉他:“问过了,上面要你仍然写文章。”

  “上面”这个意思是真实的。

  沈从文从革大出来后,去四川宜宾参加了一段农村土地改革工作。回到了北京后,根据自己的选择,正式转入了历史博物馆。一天,有一辆小车接他去北京饭店,说陈赓请他吃饭。

  这位开国名将真是个性情中人。二十年代初他流落到衡阳时,穷困潦倒,走投无路。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个姓曾的铁路局长,慷慨解囊送他三十块钱作路费,要他去投考黄埔军校。这姓曾的是湘西人。这湘西人成就了一代名将。陈赓因此总觉得湘西人好。二十多年前,他曾托胡也频转告沈从文,想与他见个面;可是阴差阳错没见到。二十多年后,他来践行这“预约”了。

  陈赓关切地询问了沈从文目前的情况,得知他已经转入历史博物馆工作后说:“你没有什么问题,不要有什么负担。抗战时期,你的作品在解放区也很流行。现在在博物馆工作,这也很好。”

  这次会见使沈从文得到一种很大的精神慰藉。因为他从陈赓的话语中确信有人说他是反动派,显然不是“上面”的示意,不是出于共产党的政策。这使他放心多了。

  1953年,沈从文被安排参加了全国政协会议,成了全国政协委员。

  在这一年的全国第二次文代会期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包括沈从文在内的一些文学家、艺术家。见到沈从文时,毛泽东询问他的工作和身体情况,然后说:“你还可以写点小说嘛……”

  沈从文报以微笑,却没有能正面回答毛主席的希望。他有难言之隐——因为在此之前,他收到上海开明书店来信,信中说:你的作品已经过时,凡在开明已印未印的各种书稿及纸型,已全部代为销毁。这使他内心尚存的一点文学方面的星火被浇灭。

  1957年2月,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正式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人民文学出版社又选编了29万余字的《沈从文小说选集》。他百感交集,在为选集作《题记》时表示:“希望过些日子,还能够重新拿起手中的笔,和大家一道来讴歌人民在觉醒中,在胜利中,为建设祖国、建设家乡,保卫世界和平所贡献的努力,和表现的坚固信心及充沛热情……”

  可是接着而来的反右斗争再一次终止了他对文学的情丝。1958年,文艺界庆祝反右斗争胜利,中宣部副部长周杨设宴招待中宣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文化部等单位的三十余位著名作家艺术家时,沈从文也在被邀请名单中。席间周杨当众宣布:老舍同志工作很忙,准备请他多管一点全国文联的工作;北京文联主席的工作,我们想请沈从文同志担任。

  这太突然。沈从文一听急了,立刻站起来说:“这不行,我还是做我的文物研究工作。我是个上不得台面的人……”

  这事便因此搁浅。

  到了1961年,“百花齐放,百家急鸣”方针又被重提。沈从文想重新拿起笔来的热情又萌动起来。他参加了由王震安排的一行九人的作家队伍去到江西井岗山,一边参观访问,体验生活,一边写作。后因生活的不适应,原本打算住上两年的作家们只好又下山了。

  而对于文物的研究,他倒是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收获不断,再也丢不开了。《唐代铜镜》、《战国漆器》、《中国丝绸图案》、《龙凤艺术》一部部专著相继出版。

  1963年,周恩来总理召集有关人员在人民大会堂开会。在谈到文化建设问题时总理说:我出国访问,参观过人家的蜡像馆,服装博物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创造力的民族,文化比他们悠久,可是我们却没有自己的服装博物馆,没有相应的《服装史》。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编一部有自己特色的服装史?

  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当即插话说:“这事沈从文可以做。”

  周总理当机立断:“好,那就交给他做。”

  沈从文欣然允诺,着手撰写。1964年春,一部包括200幅主图及部分附图,20余万字的研究说明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初稿完成。样书出来后又多方征求意见,沈从文根据这些意见用了许多补充修改,预备作为向建国15周年献礼图书出版。可是阶级斗争又成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主旋律,文艺界极左思潮趁势而起,样书又被搁了起来……以后便是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直到“文革”10年,沈从文被逐出北京去到湖北咸宁双溪的五七干校。后又转移到丹江口,直到林彪出逃事件发生后,他才又回到北京。他又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沉入了文物研究工作。

  1976年,周恩来总理因病逝世了。

  沈从文在向总理遗体告别回来后,神伤致深。他告诫助手,一定要把《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搞好,不然实在对不住周总理!

  这一年9月,毛泽东主席逝世。

  10月,“四人帮”垮台,结束了10年“文化大革命”的苦难历程。

  1978年,由胡乔木过问,沈从文从历史博物馆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并配了两名助手住进西郊友谊宾馆进行《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的最后校正增补工作。

  1979年1月,经历整整16个春秋坎坷,包括20多万字的文字说明和数百幅图像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得以完成。1981年,这部八开本、印刷装潢精美,分量厚重的巨著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正式出版。书一面世,立刻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日本提出购买版权和全部书籍;欧美派人来谈愿以英、法、德文翻译出版。台湾则很快出了盗版印本。而在国内,它成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时赠送别国元首的珍贵礼品。尤其令人没有料想到的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出版后,许多旁及中国历史、文化史、艺术史的疑问和错谬得到了纠正,真可谓一石激起千重浪。更难得的是沈从文的研究方法,为文物学奠定了新的基础。这是这个仅有高小毕业学历的“乡下人”以常人难以置信的精神毅力,创造的又一次生命奇迹。

  四

  1980年10月27日,应美国文学界和学术界之邀,沈从文以著名作家和文物研究专家双重身份,携夫人张兆和赴美国访问并讲学。他们受到了美国文化界、学术界的热烈欢迎。他们见到了阔别30多年的妹妹张充和和洋妹夫傅汉斯。看望了老友恩人,主持哥伦比亚大学中文系20年,第一个节译《红楼梦》给美国读者的著名学者王际真。会见了陈省身、白先勇、钟开来、陈若曦等著名华人作家。在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州立大学作了精彩演讲。1981年2月7日,美国最大中文书店——旧金山东风书店,特意安排沈从文与读者见面。时值书店举办“白先勇作品周”。白先勇特地从美国南部北上赶来与沈从文见面。这一老一少,一个来自大陆,一个来自台湾的两位中国著名作家联袂会见读者的场景,吸引了和感动了众多读者。可是,有台湾记者邀请沈从文去台湾,说“台湾方面非常欢迎您去”时,他回答,“我在台湾没有亲戚,那里也没有我做的事,我没有这样的打算。”

  2月8日,沈从文结束在美国的访问,携张兆和从旧金山起飞回到了北京,在这个与他血脉相连的古都继续他的文物研究。

  1982年,他再次回到了他一生热爱的故土湘西。

  1983年2月,他不幸患了脑血栓。

  1985年12月19日,为庆贺沈从文从事文学创作和文物研究60周年,《光明日报》以头版头条显著位置,发表了题为《坚实地站在中华大地上——访著名老作家沈从文》的长篇专访。在编者按中写道“年高德劭的沈从文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50年代初期,由于历史的误解,他中断了文学创作,改为从事中国古代文物研究。在这个领域中,他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他是这般谦虚,这般豁达,这般的不计较个人委屈……坚定地站在祖国大地上。这一切正体现了中国知识份子的崇高风范。”

  1987年由湖南吉首大学发起召开了一次沈从文研究学术座谈会。会上有学者提出,来年召开一次全国性的沈从文研究大型学术研讨会,并推著名沈从文研究专家凌宇先生参与筹备。

  沈从文先生闻听此事后,1988年4月,于病中4天之内两次要次子沈虎雏代笔写信给凌宇,措辞严厉地坚决不同意召开这样的有关他的学术会议。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先生因心机梗塞,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1992年5月10日,在去逝四年后,他的骨灰被接回故乡,一半撒入家乡的河流——沱江,一半掩埋在凤凰南华山麓听涛山庄。没有墓碑,也没有任何地表建筑,只有一块没有雕琢的五色天然石块作为墓地标志。五色石后面,是两尺见方的墓穴,骨灰直接投入泥土,至此,先生整个与故乡山山水水融为了一体。

  五色石正面刻着他生前的题词: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五色石背面刻着先生姨妹张充和的挽联: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2007年,张兆和先生谢逝三年后,其后人也把她的骨灰送至凤凰与沈从文先生合葬一处,一对相濡以沫55年的人生伴侣从此又将在天国永远相守。

  从中营街的沈家老屋到听涛山庄大约不过三华里,从生命的诞生到置身永恒的谧静,从人生历程的出发到终极回归,先生辛苦遭逢,走了整整86年。智者长寿,高山仰止。站在先生永息处,听松风霍霍,看江水涟涟,心禁不住为之而动。先生的人生轨迹不仅值得敬仰,而且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思索。

  沈从文主要著作目录

  短篇小说集

  蜜柑 新月书店1927年第1版

  好管闲事的人 新月书店1928年第1版

  老实人 现代书局1928年第1版

  山鬼 光华书局1928年第1版

  雨后及其他 春潮书局1928年第1版

  长夏 光华书局1928年第1版

  不死日记 人间书店1928年第1版

  男子须知 红黑出版社1929年第1版

  旅店及其他 中华书局1930年第1版

  凤子 杭州苍山书店1930年第1版

  沈从文甲集 神州书局1930年第1版

  沈从文子集 新月书店1931年第1版

  龙朱 上海寻乐轩1931年第1版

  石子船 中华书局1932年第1版

  虎雏 新中国图书局1932年第1版

  都市一妇人 新中国图书局1932年第1版

  慷慨的王子 良友图书公司1933年第1版

  月下小景 现代书店1933年第1版

  一个母亲 上海合成书局1933年第1版

  游目集 上海大东书局1934年第1版

  如蕤集 生活书店1934年第1版

  八骏图 文生社1935年第1版

  月下小景外八篇 文艺复兴书店1936年第1版

  新与旧 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第1版

  一个妇人的日记 晨光出版公司1938年第1版

  主妇集 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1版

  绅士的太太 上海三通书局1940年第1版

  如蕤 上海艺流书店1941年第1版

  春灯集 开明(桂林)书店1943年第1版

  黑风集 开明(桂林)书店1943年第1版

  中篇小说

  篁君日记 文化学社1928年第1版

  呆官日记 上海远东书店1929年第1版

  神巫之爱 光华书局1929年第1版

  一个天才的通信 光华书局1930年第1版

  泥涂 北平星云堂书店1932年第1版

  阿黑小史 新时代书店1933年第1版

  边城 生活书店1934年第1版

  长篇小说

  旧梦 商务印书馆1920年第1版

  一个女剧员的生活 上海大东书局1931年第1版

  长河(第l卷) 昆明文聚社l945年第1版

  散文集

  记胡也频 光华书局1932年第1版

  记丁玲 良友图书公司1934年第1版

  湘行散记 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版

  记丁玲 (续集) 良友图书公司1939年第1版

  湘西 长沙文史丛书编辑部1939年

  评论集

  沫沫集员 上海大东书局1934年第1版

  云南看云集 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3年第1版

  童话

  阿丽思中国游记 新月书店1928年第1版

  阿丽思中国游记(第2卷) 新月书店1928年第1版

  合集

  鸭子(小说、戏剧等合集) 北新书局1926年第1版

  入伍后(小说、戏剧合集) 北新书局1928年第1版

  十日夜间(小说、戏剧合集) 光华书局1929年第1版

  从文小说集 上海大光书局1936年第1版

  昆明冬景 (论文、散文合集) 文生社1939年第1版

  烛虚(散文评论集) 文生社1941年第1版

  神巫之爱(小说、散文集) 花城出版社1983年第1版

  凤凰 (小说、散文集)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第1版

  沈从文代表作(小说、散文集) 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版

  选集·文集

  从文小说习作选 (上下册) 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第1版

  废邮存底(书信体文论集,与萧乾合著) 文生社1937年第1版

  沈从文小说选集 人文出版社1957年第1版

  沈从文短篇小说选 香港文教出版社1978年第1版

  从文小说选 香港时代图书有限公司1980年第1版

  从文散文选 香港时代图书有限公司1980年第1版

  沈从文散文选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

  沈从文小说选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

  沈从文小说选(1-2) 人文出版社1982年第1版

  沈从文散文选 人文出版社1982年第1版

  沈从文文集(1-12) 花城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l982-1984年出版

  沈从文选集(1一5)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

  自传

  从文自传 上海第一出版社1934年第1版

  沈从文自传 上海中央书店1943年第1版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