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湘军动态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湘军动态

韩少功:要交流,更要行动

来源:文艺报 | 韩少功   时间 : 2025-07-07

 

分享到:

在我的意识中,作品是作家最重要的所在,就是作家的彩妆演出。现在海南出版社的编辑搜集我的一些谈话,它们只是和创作有关的一些经验和思考,以及与同行的交流。这就不是正式演出了,也不能算是作家的“前台”,只能算是作家的“后台”。与前台相比,后台多少会有一些凌乱,会有一些潦草,甚至有一些随意性,但反过来说也会多一点日常的真实。

我用《理想,还需要吗——韩少功谈话录》这个书名来概括本书的基本内容,当时心里有很多感慨。虽然我们将书分成了三个部分,其实每个部分都隐约指向一个心结,那就是我们还需不需要有一种理想的方向和标杆。现在互联网上有一个新的词很流行,叫作“治愈”,它是对一些美好事物的最高级别的赞美之词。

一些喜欢用“治愈”这个词的人,自比为“病人”。我们很多人虽然生活越来越好,但心里有很多的茫然和焦虑。我也发现,一些青年朋友不愿谈到理想这个词,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理想。这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参照性标准来判断事情的性质。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满,是因为遇到了难题和困境,遇到了绕不过去的坎。比如现在技术不断进步,但它不一定能普惠所有人,历史上也从没有技术进步会短时间内普惠所有人的情况。从工业革命到全球化,到现在的数字化、AI化,技术的进步不等于普遍的繁荣。人类的文化如果不跟进、不补位,10年、20年,甚至一两代人以后,就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变故,对很多人来说并不一定是很幸福的事情。

如今有一些人认为技术进步与自己无关,他们对于时代的进步无感,社会因此可能会出现不少问题,所以我们对敏感的年轻人要多一些理解。

所谓的交流,我认为不仅依靠言说,更重要的是通过行动解决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很多人就会时刻处于等待“治愈”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作家与人文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有很多。我们应扪心自问,真正困扰自己的问题是什么?这才是文科最应该聚焦的方向。如今出现一些轻视文科的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重利轻义、重术轻道的社会潜意识的潮流。这不是进步,反而需要我们警觉。

(作者系作家、本书作者)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