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作家网 | 黄晨屿 时间 : 2025-05-15
分享到:
5月9日下午,由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研究中心(浙江)、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与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新时代儿歌创作出版传播研讨活动”在浙江文学馆举行。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出版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儿歌的创作现状、出版趋势及传播方向。
方卫平、邹亮、陈恩黎、陈香、赵霞、钱淑英、胡丽娜等专家学者,叶凯、楼倩、龚小萍、徐洁、黄晨屿等浙江省作家协会代表和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活动由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研究中心(浙江)主任方卫平教授主持。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楼倩从出版视角,全面剖析了当前儿歌创作的出版背景与发展机遇,介绍了浙少社作为专业少儿社在儿歌、童诗、童谣出版方面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她指出,新时代儿歌具有“小体裁、大文学”的鲜明特征,浙少社近两年推出的《北斗在天》《童声琅琅中国风》等作品通过多元艺术风格的展现,体现了当下儿歌创作的艺术水准。她认为,此次研讨活动既是对儿歌创作出版生态的深度把脉,也是对2024年5月中国作家协会“推动新时代儿歌创作传播研讨会”的一场积极回应。面对未来,她期待出版社能够与作家群体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儿歌这一文学形式的创新发展。
儿童文学作家李少白为活动发来致辞,并分享了自己对新时代儿歌创作的思考。基于多年创作实践和观察,他指出当前儿歌创作存在与时代脱节、儿童接受度不高等问题。他回忆自己童年时代被湘中山村的童谣滋养,对比当下儿童传唱的“灰色童谣”,认为新儿歌创作亟需创新。他提出三个创作要点:一是坚守文学性,避免将儿歌工具化;二是突出趣味性,贯穿游戏精神;三是注重语趣,强化音乐性。“创新是最好的传承”,李少白呼吁创作者要跟上时代步伐,理解儿童思维,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儿歌,让儿歌真正飞入孩子们的心中。
资深出版人、编审、评论家邹亮回溯了儿歌的历史渊源,指出儿歌作为儿童文学最原始的文体之一,具有天然的音乐性和生命力。从明代《演小儿语》到现代儿歌集《北斗在天》,儿歌始终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儿童教育的双重使命。然而,当前儿歌创作面临新生代作家稀缺、作品传播受限等问题,亟需创新突破。以赵霞的《北斗在天》为例,作品融合传统儿歌形式与现代科技元素,既保留古典韵律,又贴近当代儿童生活。李少白等老一辈作家的创作实践也为儿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儿歌创作应注重“语趣”“童趣”“情趣”“理趣”“野趣”。他认为,在娱乐形式、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古老的儿歌喜闻乐见,这是一个新的课题。
宁波工程学院教授、儿童文学评论家陈恩黎的发言围绕“儿歌在新时代中的变与不变”的话题展开。她指出,民间童谣作为古老的口传文学,其固定表达模式和声音节奏承载着民族语言精髓和文化基因,具有恒久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为读者带来审美心理上的舒适与愉悦,是儿歌创作必须坚守的基石。她以《鹅鹅鹅童谣》《北斗在天》等作品为例,分析了当代儿歌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继承,如传统文化、宇宙意识和家园意识等主题;同时强调,在坚守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儿歌创作需要与时俱进,在语词、观念和艺术表现等层面进行创新。例如《高铁高》等作品成功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圆圆的家》则探索了视听结合的新表现形式。她认为,优秀的儿歌创作应当像参天大树一样,既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又能随时代变迁而生长出新枝,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艺术生命的延续。
《中华读书报》总编辑助理、儿童文学评论家陈香围绕“新时代优秀儿歌应该是怎样”这一话题发表见解。她指出,优秀儿歌需具备三个层次——语音层、语义层和意味层:语音层要符合儿童音乐感知,语义层要贴近儿童具象思维,意味层则要蕴含丰富内涵。她以《鹅鹅鹅童谣》《北斗在天》为例,说明优秀儿歌应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强调儿歌语言要简洁生动,情境要具象可感,成功构建儿童能够理解的场景等。她特别指出,新时代儿歌要在保持儿童性的基础上创新,既融入现代元素,又要体现文学修养,甚至蕴含哲学思考。她认为,创造力、生命力、想象力、音乐性、韵律感、惊奇感和美感——那种人之初对美和奇妙的本能反应,与儿童生命本体最为契合的蓬勃的游戏性、创造力和惊奇感,是经典儿歌具有永恒、形而上的精神意蕴和美学魅力之所在。
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儿童文学评论家钱淑英认为,新时代儿歌的提出,是基于儿歌的艺术品性能将儿童从粗野的释放引领至更高的精神层次。优秀儿歌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特色,同时需兼具民间活力与文人情怀,在节奏、意象和情感表达上贴近儿童,由此产生新的艺术内涵。如李少白的《鹅鹅鹅童谣》《童声琅琅中国风》,巧妙地融合了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赵霞的《北斗在天》则创新性地引入孩子喜闻乐见的题材,以童趣语言和《诗经》式的重章叠句,传递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境界。在接续民间传统的基础上,当代作家可以在儿歌的意象和意境维度进行重点拓展,体现个体化的艺术表达,开辟丰富的精神维度。未来,如何让高质量儿歌更广泛传播,滋养更多孩子的童年,仍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儿童文学评论家胡丽娜从专业传播学的眼光分析了新时代儿歌创作出版的意义。她指出,当代儿歌创作既要传承经典作品的民族审美特质,又要积极回应时代需求。她特别强调,在方言式微的背景下,如何吸收传统精髓进行创新是一个重要课题。她重点探讨了李少白、赵霞等作家的创作实践。李少白的作品融合传统与现代,风格清新自然;赵霞的《北斗在天》接续了周作人等五四学人的儿歌传统,以文人气质书写新时代主题。她认为,优秀儿歌应当用“浅语”创造艺术魅力,在保持儿童性的同时传递时代精神。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黄晨屿认为,儿歌作为一种借由声音,穿透身体、直抵心灵的文学体裁,即使在以“读读童谣和儿歌”板块强势进入小学语文教材“快乐读书吧”之后,在儿童早年生活中的重要性、实际影响力与其在创作学术研究范畴内的受重视程度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个明显落差。就儿歌创作群体而言,新生代创作者在读者视野中的能见度明显不足。新时代儿歌需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儿童本位与游戏精神的统一,以及具备多媒介、融媒体传播潜力。李少白《鹅鹅鹅童谣》《童声琅琅中国风》、赵霞《北斗在天》的创作实践不仅拓展了儿歌的题材疆域,更参与了新时代儿歌审美体系的构建,为新时代儿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范式。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儿童文学作家赵霞的发言围绕“关于童谣,我和DeepSeek的一场对话”展开,她借AI在儿歌创作中的潜力与挑战讨论了儿歌创作的特点和难度。尽管今天的AI技术在某些语言创作领域表现出了强大的能力,但她通过让AI尝试创作儿歌,展现了其在创作时难以克服的某些语言表达和艺术理解的障碍,同时指出AI创作的儿歌虽有所创造的探索,但仍在语言形式、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局限性。其原因是儿歌作为一种汉语艺术形态,具有自身充满难度的审美特质和艺术高度,且创作批评的优质语料尚有不足。在当代语言表达面临“创造危机”的背景下,应重视从古老传统中汲取养分,因为那是汉语表达和思考的重要源泉。
方卫平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新时代儿歌的艺术发展需要把握几个关键维度:首先,要在“声韵”这一文学传统上做细致研究,又要在“表达”层面突破传统窠臼;其次,要注重“情感”与“趣味”的有机统一,在儿歌创作中融入诙谐、无厘头等特质,具体通过“切近体式”的艺术手法,让作品既保持儿歌的审美特质,又能真切地打动当代小读者。他强调,并非每首儿歌都必须面面俱到,但要在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这些要素的平衡点,从而推动新时代儿歌实现艺术品质的整体提升。
本次研讨活动深入探讨了新时代儿歌的创作、出版与传播路径,与会专家从文学性、音乐性、儿童性、时代性等维度,为儿歌的艺术发展提供了理论思考与实践方向。大家一致认为,优秀的儿歌应当扎根传统,同时拥抱时代,在语言韵律、题材拓展和传播形式上不断突破,使其真正走进当代儿童的精神世界。未来,儿童文学创作者、出版机构与教育工作者需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儿歌这一古老而鲜活的文学形式焕发新的生机,为孩子们的成长注入更多诗意与美好。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