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讯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闻资讯>天下文讯

3位茅奖得主揭秘创作背后的故事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伊璐 张绮月   时间 : 2024-11-04

 

分享到:

10月25日,由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宁波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市会展旅业有限公司、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共同承办的2024“茅盾文学奖得主”主题分享活动在第九届浙江书展期间举行。孙甘露、王旭烽、刘醒龙三位茅盾文学奖得主,畅谈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创作感想,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精彩对谈,引领观众感受新时代磅礴的文学力量,为高水平推进文化浙江、书香宁波建设营造了浓厚氛围。

茅盾文学奖是代表国内文学最高荣誉的奖项之一,获此殊荣的众多经典作品代表了一段时期内我国文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和高度。文学作品离不开土壤的滋养,对谈现场,三位嘉宾围绕“文化传承”“创作理念”“写作手法”等关键词展开叙述,探讨文学作品如何深入生活,演绎时代之变。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茶文化学术带头人,茶学与茶文化学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作家王旭烽首先围绕新作“西湖十景”系列小说,与现场观众分享了她的创作初衷和感受。自1980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以来,王旭烽迄今共发表作品1000多万字,其代表作《茶人三部曲》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望江南》获2022年度“中国好书”。

对谈活动中,王旭烽将自己定义为“从小切口入情”的作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凡且非凡的。我对身边的事感受颇深,经常能从一茶一饭、一景一情中汲取创作的力量。”从小在西湖边长大的经历,也为王旭烽提供了小说的背景来源与故事的虚构空间。一顿餐饭、一个传说,都是王旭烽创作的灵感来源。她举例道:“西湖是一个非常好的虚拟空间与文化‘造场’,许多民间故事与传说,如苏小小、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有着西湖的色彩,同时也是作家的灵感来源。”通过成长环境与亲身经历,王旭烽感受着杭州的韵味、感受着西湖的神秘,并运用作家浑然天成的敏锐,创造了“西湖十景”系列小说,向读者传达着西湖的文化魅力。

如何看待当下的文化环境对写作的影响?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院长、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孙甘露向读者分享了他的见解。他坦言,这个问题既是对作家写作方法的考验,同时也体现了作家对所处时代的理解。“以《千里江山图》为例,我处理文字的方式是今天的读者能够接受的,但是所传达的内容却是90年前。”孙甘露表示,文学环境对写作的影响尤为重要,当今时代的文学作品是历史的延续,同时又是对当下文化环境的反思。“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这两种可能,用作品切中当下社会现象。”

作为80年代“先锋派”的成名作家,孙甘露曾著有《我是少年酒坛子》《呼吸》《时间玩偶:孙甘露中短篇小说编年》等作品。2023年8月,其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多年的写作经历也让孙甘露感慨不已,“日常生活经历是作家敏感的触角。文学作品会对读者产生意料之外的影响,也令我感受到,写作是一件非常神奇、同时也令作者心怀敬畏的事情。”

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刘醒龙围绕新书《听漏》分享了他对于文学创作的思考。《听漏》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60年代,围绕青铜重器九鼎七簋的出土展开。

“青铜重器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如何将如此厚重的主题元素切入到日常生活中,是我创作之初反复思考的问题。”刘醒龙总结道,关键是要找到关于人们生活、经历的“切口”与“破绽”。“《听漏》这部小说,在开篇就设计了一个人物——‘听漏工’,用一根原始的铁棒贴在地上,判断地下的管线是否漏水。昏暗的清晨,‘可疑的场景’,身怀听漏绝技的‘听漏工’,一下就将读者带回千年之前,将历史文物青铜重器与当下的生活场景串联起来。”

通过富有戏剧性和张力的表现手法,刘醒龙为观众打开了想象的空间,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往来穿梭。《听漏》是刘醒龙“青铜重器系列”的第二部作品,第一部是出版于2014年的《蟠虺》。此外,他还著有中篇小说《凤凰琴》《挑担茶叶上北京》,长篇小说《圣天门口》《天行者》等。2011年,《天行者》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在一个小时的对谈活动中,现场观众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三位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家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创作体会呈现于观众面前,通过对茅盾文学奖作品的深入阅读和讨论分享,为读者展现出文学的广袤世界。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