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作家网 时间 : 2024-10-29
分享到:
《文心笔影》
李向明 著
团结出版社2024年7月出版
该书入选全国首套“两新”文艺评论丛书“新力量文丛”
作者简介:
李向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郴州市文联第五届委员会委员,永兴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长期从事文学创作与评论、文化研究,1984开始发表作品,在《中国艺术报》《文艺报》《中国教育报》《中华读书报》《湖南日报》《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散文选刊》《理论与创作》《文艺生活》《杂文选刊》等上百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评论等近百万字,散文《品味白开水》被选入高考作文辅导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李向明历年创作发表的文学评论及随笔50篇,分为黄孝纪研究、文学散论、文谈书话三辑。评论多立足本土作家作品,推介新人新作,深耕基层文艺评论。作者以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跟踪黄孝纪的“八公分”系列乡土散文创作,从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方志学等多维视角,挖掘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关注乡土文学的现代性转型,通过创造性转化,发挥批评的价值引导和审美启迪功能。既有对具体作品的解读,也有对文学现象的思考,微观解读与宏观审视相结合,注重理论归纳。本书首次推出黄孝纪研究专辑,有助于拓宽现代乡土文学的解读范式,促进对现代乡土散文创作规律的深入探究。
媒体报道:
“新力量文丛”展现“两新”文艺评论活力
本报讯“新力量文丛”日前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据了解,这是国内首套“两新”文艺评论丛书,共选入十位活跃于基层文艺现场的中青年评论家的文艺批评专著。
“新力量文丛”包括鄢文江《微言小议》、李向明《文心笔影》、陈宇《诗林拾望》、范良伟《竹林艺谭》、谢端平《从三分天下到百家争鸣》、马忠《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生态内涵》、谭旭日《时代的微观表达》、曹雨河《时代深处的心灵风景》、廖令鹏《新城市文学的新力量》、吴杰《自说自话》。这些作品与传统上专业性极强的文艺评论很不同,也许还不够“高端”,但胜在鲜活。“他们的写作,激情洋溢,敢说真话,正是对当下文艺批评的必要补充。”评论家唐小林在总序《文艺批评的“新力量”》中如此肯定。
近年来,新兴文艺形态催生的“两新”文艺评论正在成为文艺领域的最大“增量”。该文丛主编马忠介绍:“收录进这套丛书的评论家,来自不同的行业,有多重的面向,写出来的东西,各有千秋。无论作品解读,现象思考,还是专题研究,都能兼顾‘在场’和‘疏离’,为身边文艺的生长鼓与呼,是这套丛书的最大特色。” 本报记者 张滢莹
(见2024年9月26日《文学报》第4版)
目录:
总序 文艺批评的“新力量”/ 唐小林
第一辑 黄孝纪研究
黄孝纪:在八公分土地上野蛮生长
见证时代变迁 守护乡愁记忆——评黄孝纪散文集《老家什》
重温饥馑年代的食欲
一幅活色生香的乡村饮食风俗画
乡土文学的方志叙事——评黄孝纪散文集《庄稼人》
传统乡村集体记忆的失忆与重构——评黄孝纪散文集《庄稼人》
人文观照下的乡村静物画——评黄孝纪散文集《瓦檐下的旧器物》
《一个村庄的食单》:农耕岁月的饮食样本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评黄孝纪散文集《故园农事》
节庆民俗是乡土生活的文化内核
在文字里反刍故乡——评黄孝纪散文集《八公分的味道》
第二辑 文学散论
走好基层文艺评论之路
小小说:短篇小说的另一端
文坛走笔
冯梦龙与俗文学
网络文学:放不下的话题
咸亨酒店的小伙计——关于《孔乙己》艺术构思的美学思考
旧书商门德尔——读茨威格小说《旧书商门德尔》
《小石潭记》赏美
“心事”重重——王琼华小说《心事》的结构与立意
《籍贯711》:核工业的文学书写
二十五年磨一剑——廖天锡长篇小说《瓦厂场》评介
当代中国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嬗变——廖天锡长篇小说《瓦厂地》主题探析
树起一座科学探索的丰碑——评“青藏高原来了科考队”系列丛书
有故事的歌声飞得更远——评《早安隆回》歌词
韩愈的郴州文缘
唐宋八大家的科第之事
创造科举神话的最牛学霸家族——曾巩家族人才群透视
书生本色——纪念胡云翼先生诞辰100周年
标题的艺术
作文贵在说真话
激扬法作文教学
高考作文走向
从高考看教学——语文教师的反思
第三辑 文谈书话
《南亭秋韵》跋
《南亭雅韵》后记
《菜根谈》是本什么书
李永敷:传胪本是探花郎
曾绍芳:生前祠身后庙
李农耕最早编发《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家谱揭秘千年秘史——湘东南再现大唐皇室后裔
《四库全书·便江李氏族谱序》——一部族谱四位进士修纂、三位尚书七位进士作序
谈地名标准化与地名文化保护——以呆鹰岭为例
“内㵢庚鄙”释地辨
非常盗版
满地“王跃文”
书“香”迷魂
注意“毒知识”
也说笔名
论教学语言的特征
后记
总序 文艺批评的“新力量”
唐小林
在文艺批评越来越程式化、雷同化、乃至吹捧化的今天,文艺批评遭到冷漠,饱受诟病,早已是文艺批评家们心照不宣,有目共睹的事实。犹如一缕清风,当下文坛出现了一支以马忠、鄢文江、范良伟、曹雨河、谢端平、廖令鹏、谭旭日、李向明、陈宇、吴杰等人为代表的文艺批评“新力量”,令人欣喜,值得关注。他们激活了文艺批评的写作,令人刮目相看,给中国文艺批评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他们的写作经验值得推广和总结,更值得学界认真探讨和仔细研究。
这支文艺批评的新力量,是对原来固有的学院批评、作协批评和媒体批评的一种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都不在体制内,从事专业的文艺理论研究和批评,而完全是凭着自己对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对文艺批评的无比酷爱,在没有任何学术经费支持下,乐此不疲,持之以恒地观察,研究当代的文学艺术作品的成败得失;广泛和深入挖掘来自社会基层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发出低处的、铿锵的声音。他们的批评,敢讲真话,独立不羁,文字活泼,字里行间有热情、有态度、有赞美,也有针砭,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引起文坛的广泛关注和频频热议。
由马忠主编的这套“新力量文丛”,是他们优秀作品和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这些文艺批评家,近距离观察和评论身边的作家和炙热的作品,在文艺批评中走近和参与真实的文学现场,挥洒才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天南海北,来自于各条战线,从事不同的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专注于文艺批评,锲而不舍,孜孜以求。
在常人看来,文艺批评完全是一项必须经过长久的学术训练,由专业的文艺工作者才能干好的事,其他人是不能随便染指的。但僵化的固有思维和褊狭的井蛙之见,确乎已成为阻碍文艺批评的巨大绊脚石。事实证明,这支文艺批评新队伍的写作,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力量,并不逊色于某些训练有素,纸上谈兵,没有文艺天赋的专业批评家。他们本身就具有良好的文学天赋和出色的写作能力,他们的写作,激情洋溢,敢说真话,正是对当下文艺批评的必要补充。让我们看到了文艺批评新的希望。
就写作的手法来说,他们的文艺批评是清新灵活,新鲜活泼,充满自由思想的。它摈弃了学院批评家一贯吓人的学术名词大轰炸和掉书袋式的獭祭堆砌,常常是一针见血,直抵文艺病象,直击文艺现场,揭示出当下文艺的诸多问题,从而引起疗救者的注意,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艺术思考和审美冲击力。
在文艺越来越饭圈化的当下文坛,我们更需要提倡一种有态度,有风骨的文艺批评,绝不能把文艺批评写成温吞水。面对文艺批评家们的一团和气,你好我好,鲁迅先生说,文艺批评必须像剜烂苹果那样,把坏的部分“剜”掉,绝不能把坏的苹果也拿给大家吃,就是说要“坏处说坏,好处说好。”但这种看似常识的观点,许多文艺批评家却始终难以做到。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作家和文艺批评家往往都是熟人,甚至是关系密切的朋友,大家经常都会在各种场合见面,真正的批评,在面子上很难抹得开。这一批文艺批评家却从来没有“考核”“任务”的烦恼和困扰,即便没有学术经费的支持,他们也毫不在意。他们没有人际关系的羁绊,与那些当红的作家们从无任何个人的交接,在进行文艺批评时,也特别放得开。
一片冰心在玉壶,心底无私天地宽,他们在批评时,敢于讲真话,论真理,不用在写作时考虑任何利弊得失,这样的“劣势”,恰恰是最大的优势。在进行文艺批评的时候,他们也就敢说其他批评家们不愿意,也根本不敢说的话。他们的文艺批评,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的文艺批评家是怎样在文学的现场短兵相接,听到了一种从未听到过的批评之声。
法国文学批评家蒂博代认为,文艺批评是一种创造。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更是高屋建瓴地说:“认为批评这一行业是轻而易举的,大家或多或少都能做到的,那就是大错特错;批评家的才能是稀有的,他的道路是滑脚的,危险的。事实上,从一方面来说,该有多少条件汇合在这个才能卓越的人身上:深刻的感觉,对艺术的热烈的爱,严格的多方面的研究,才智的客观性——这是公正无私的态度的源泉——不受外界引诱的本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担当的责任又是多么崇高!人们对被告的错误习见不以为怪;法官的错误却要受到双重嘲笑的责罚。”然而,他们也常常会遭到一些文艺外行的误解,甚至会遭到某些专业文艺批评家们的装腔作势鄙夷,甚至无端的攻击。这除了传统的偏见之外,更多的或许正是因为僵化、呆板的批评逐渐失去了市场,受到了新的、极为严峻的挑战。反观这些文艺批评界的“新人”,他们长年关注文艺现场,对各种文艺现状和病象了然于心,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他们敢于讲真话的品格,体现了文艺批评家真正的风范,将成为当下文艺批评的重要力量。
以上,与诸君共勉!
(发表于2024年9月12日《中国文化报》,有删节)
后记
“文心”这个词,让我想到两本书。一本是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那是中国第一部成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是一本关于写文章和读文章(创作与评论)的心法秘籍,掌握这套心法后,便可雕龙刻凤。
另一本是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亲家合著的《文心》,是一本针对语文教学中读和写存在的问题所提供的系列指导。朱自清在该书序言中说:“这部《文心》是用故事的体裁来写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写得又生动,又周到,又都深入浅出。”书名起得很智慧也很谦逊,只有“文心”二字,没有搭配词,是雕龙还是雕虫,由读者自己去品读。
何为“文心”?《文心雕龙·序志》开篇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照此说法,每个为文者皆有自己的“文心”,我也不例外。
我曾做过十三年语文教师,从小学、初中教到高中,相当于完成了一轮基础教育大循环。那些年,我的工作和生活很单纯,一方面自己热爱语文,坚持阅读写作;一方面想方设法让学生热爱语文,引导他们阅读写作。在教学中,我践行叶圣陶的“下水”理念,坚持“下水读书”和“下水作文”。每天做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读和写,自己读和写,带领学生读和写。读和写是一体的两面,不能分开,我与学生一道生活在阅读和写作之中,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所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我奉行“大语文”观,以我的理解,语文应包含三个层面,即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文字是语言的符号,对汉字而言是音形义的结合,语言是文字符号音形义的线性拓展。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也即文字符号音形义的艺术化线性呈现,从“听说”的角度讲是民间文学(口头创作和口耳传播),从“读写”的角度讲是作家文学(书面创作和文字阅读)。文化则无所不包,涵盖了社会和自然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凡文化之所及,皆语文之所属。
《文心雕龙》指出:文章之用,包括“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这其实是一种“大文学”观。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整个文化教育即语文教育,那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教育,集经史子集为一体,熔文史哲经于一炉。古人从“三百千”启蒙识字起,就已开始了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旅程。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本身,因此语文不只是简单的工具,而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相应地,古时的“文学”最初是等同于文化的,指的是文章和博学。古人认为一切口头或书面的语言行为和作品都是文学,政治、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经济等著作和诗词文赋小说一样都是文学作品。章柄麟认为,记载在竹帛上的任何文字都可以算进文学的范畴(《文学总略》)。王利器认为古代的“文学”一词具有职官、身份、素养三层含义,将其分为“文学之科”“文学之职”“文学之人”(《文学古训辩证》)。“文学”一词的这种古义,至今在民间仍偶有所闻。
离开教师队伍后,我仍然一直保持着“大语文”和“大文学”的圆融思维,并将这种思维贯穿于工作和生活之中,业余时间坚持博览群书,从事文学创作、文艺评论和历史文化研究,慢慢地有了一些积累,这本书可算作“成果”之一。
这便是我的“文心”。莎士比亚说:“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我愿意在自己的影子里握着一支笔,所以叫做“笔影”。喜欢宋人王素行的诗句“笔影灯窗下,书声雪屋中”,书名由此而来,算给自己的“为文”生涯留个影,也是我读写生活的一串足迹。
这是一本文学评论随笔集,自选历年来创作和发表的文学评论及随笔50篇,分为黄孝纪研究、文学散论、文谈书话三辑,是我近四十年来关于文学的一些思考和读写方面的一个小结。评论多立足本土作家的创作,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关注乡土文学的现代性转型,通过创造性转化,以求发挥批评的价值引导和审美启迪功能。书中既有对具体作品的解读,也有对文学现象的思考,力求微观解读与宏观审视相结合,注重理论归纳。同时,也收录了几篇早期的教学研究论文,分别放在二、三辑的末尾,也可以当作附录看待,聊以纪念我的一段语文教学生涯。我始终认为,语文教学与文学评论是相通的。分辑只是一种大致归类和权宜的划分,除第一辑外,后两辑其实很难用一个名称集中概括,只好以“大文学”或“大语文”观圆融处之。
第一辑是黄孝纪乡土散文研究专辑,收录11篇。黄孝纪是我的同乡文友,他专注于书写故乡湘南永兴八公分村的变迁,十年出版十部散文集。黄孝纪的乡土散文创作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引起文学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并走出国门,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目前,黄孝纪正以更明确的目标、更清晰的图景致力于完成他的“中国乡存丛书”创作计划,多视角全方位地为中国最后的传统农耕社会留存完整的活态样本。由于地缘和人缘的关系,我第一时间关注到黄孝纪的“八公分”系列散文创作,选择他作为自己跟踪评论的作家,对他的每一部作品进行深入研读,陆续写出系列评论。书中首次推出黄孝纪研究专辑,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更广泛的交流和更深入的研究。
书中所收文章,年代跨度达三四十年,成文和发表时间跨越青年、中年和老年,其中最早的发表于二十四岁。选编时按照“厚近薄远”的原则,经过反复比较筛选,兼顾了各时期的“代表作”。一些年代久远的旧作,虽然某些观点或语言难免混沌幼稚,有的也许已显落后过时,但当时的社会语境仍能清晰再现,故保留下来,以窥彼时文情之一斑。此次结集出版,除对字句错漏作了必要的校订外,对文意未做改动,均保留原文原貌。
在编校过程中,我的妻子刘运香对全书作了精细校对,发现不少原文中的错漏,连当初发表时被报刊编辑疏忽的细小之处都一一校核出来,令我感佩。这本小书若能对读者有些许参考阅读的价值,就是我最大的欣慰。对书中难免存在的不妥之处,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李向明
2024年7月28日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