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头条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闻资讯>新头条

让文学永葆与时代同行的旺盛活力

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基地)揭牌仪式暨新时代文学论坛综述

来源:文艺报 | 许 莹   时间 : 2024-04-19

 

分享到:

4月12日至14日,由中国作协、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大学文学院承办的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基地)揭牌仪式暨新时代文学论坛在上海举行。此次活动内容丰富、亮点纷呈,共分为开幕式、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基地)揭牌仪式暨中心主任聘任仪式、《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年度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茅盾文学奖作家创作圆桌谈、“新时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及流变”学术论坛、陈彦《星空与半棵树》研讨会6个部分。与会专家围绕新时代文学发展的新态势、新现象、新问题及重要作家作品等,展开多维度的对话和探讨。

论文评优:加快加深对新时代文学创作的研究,7篇佳作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论文奖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在开幕式讲话中表示,近年来,中国作协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发挥联系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主动创新活动形式,扩大工作覆盖面,以重大文学行动和重点工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组织实施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引领广大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更加充分、生动、全面地书写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新时代文学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与此同时,中国作协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和路径,积极推动新时代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发展,推动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和谐共进、两翼齐飞。2023年,为整合各方面研究力量,更好推动对新时代文学的研究与阐释,更好总结新时代文学创作的经验与成就,中国作协决定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编辑部牵头,与高校深入合作设立“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以加深加快对新时代文学创作的批评与研究。

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在致辞中谈到,中国作协在上海大学挂牌成立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是作协系统与高校系统深化合作、创新求变、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上海作协也将同上海大学紧密合作,利用好基地平台,切实推进和聚焦新时代文学发展,特别是聚焦上海的文学发展,促进上海的文学创作,同时整合上海文学评论的优势和优秀传统,利用高校资源推出更多优秀的文学工作者。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在致辞中说,此次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的成立,为学校中文学科的建设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希望研究中心在中国作协指导下,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理念,把握时代脉搏,深入挖掘和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学现象。

会上,吴义勤、马文运、成旦红共同为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基地)揭牌。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宋向伟宣读中国作协批复文件。成旦红获聘中心主任,崔庆蕾、曾军获聘常务副主任,刘旭光、王光东获聘副主任。活动还对获得《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3年度优秀论文奖的7篇文章进行表彰,分别是吴晓东的《抒情与叙事的一体化:沈从文前期湘西题材小说的诗学意涵》、秦林芳的《艾青与延安后期文艺运动》、斯炎伟的《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祝词〉的起草与精神场域》、王秀涛的《代表的政治:第一次文代会〈大会提案总目〉注解》、何平的《时间的支流 近处的语法——论〈北流〉》、王一川的《直而温修辞与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心史——长篇小说〈望春风〉阅读札记》、蒋述卓的《整合与策略:通向世界文学的世界华文文学》。

现象考察:通过地域性的强化与超越,实现中国精神的内求与外放

在4月13日举办的茅盾文学奖作家创作圆桌谈上,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彦、阎晶明,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孙甘露,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共同围绕“小说中的地域性强化与中国精神的表达”进行对谈。

陈彦认为,地域、故乡犹如作家生命的原点,而写作如同剥洋葱,作家的生活被一层层剥开,剥到最后其实是读者能够共情的内核。无论在技巧还是语言方面,作家都不能为难读者。作家如果极力展示地域而屏蔽其他,将会形成信息茧房,这种写作意义不大。他还谈到,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有两大特点,一是向内求,如孔子、孟子、王阳明等;一是向外求,如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今天的文学创作既要能够向内求得生命深层的哲思,又要能够向外打开与世界对话。

阎晶明谈到,当下长篇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是对地域性的强化,但这种地域性的强化又跟传统意义上的乡土小说或者地方性写作不完全一样,它具有更多重的指向和含义。当前的小说创作不再简单地区分为城市与乡村、南方与北方,而是呈现出一种总体性特点,既有由于地域性的强化所带来的纪实性越来越强的趋向,也有超越地方性的中国精神的表达的特点。

孙甘露从小说写作的角度谈到,一个时代的精神与文化,一定会辐射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行为中去。他从阅读接受的角度反观写作,举例谈到小说中的语言使用、叙述视角、历史材料、地方性经验等,都需要妥帖融入写作中,既要充分发挥作用,又不能喧宾夺主。

蒋述卓认为,作家不能把地方性知识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必须对其加以提升,成为普遍经验。地方性知识太丰富,也会给作家带来许多限制,作家应该学会在庞杂的知识中加以提炼。在处理在地性经验方面,需要通过阅读大量史料等方式,将其细细考究、坐实,否则会有损小说的艺术性。

发展研判:新时代文学是正在形成中的文学,每个参与者都在为其贡献力量

在4月13日下午举办的“新时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及流变”学术论坛上,白烨、王一川、王鸿生等近30位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文学的概念、内涵及特征”“新时代文学与中国式现代化”“媒介文化生态与新时代文学”展开研讨。

与会者表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文学艺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深入探讨新时代文学的发展方向,理解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为新时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也为文学创作者提供了新的创作方向和灵感。新时代文学应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文化自信,同时在创作中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时代精神。新时代文艺理论应当关注全媒体和后人类情景的交织、艺术家创作源泉的双重性、作品跨媒介的创新融合,以及观众在网络媒介语境中的体验和共情等命题。大家认为,新时代文学正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交流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它不仅反映了时代变化,也引领着社会的审美趋势和文化发展。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应当积极反映时代精神,同时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新时代文学成为文化经济时代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典型个案:《星空与半棵树》展现中国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面貌

4月14日上午,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基地)举办了陈彦长篇小说《星空与半棵树》学术研讨会。吴义勤、陈彦、阎晶明、宋向伟及上海大学副校长于雪梅出席会议,白烨、陈汉萍、丛治辰、何言宏、贺仲明等2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

吴义勤在致辞中表示,陈彦既是优秀的小说家,同时也是成就斐然的剧作家。他的小说和戏剧相互补益、兼容并蓄、互相滋养,其创作因紧贴大地的写作方式、生动鲜活的文学表达而独具风格,为中国文坛奉献了一部部贴近人民、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优秀作品。他谈到,《星空与半棵树》是陈彦全景式书写基层社会生态,广涉中国乡村的山川地貌、人情物理、众生万象的最新力作,在戏剧性、知识性、思想性、人物的典型性等多个方面都具有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独特价值。

与会专家认为,陈彦以其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星空与半棵树》,展现了中国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多元面貌,以及普通人在社会变革中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小说不仅是一部现实题材力作,更是对新时代背景下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设置,展现了乡村社会的现实生态和对人性的深层次探索。此外,与会者还讨论了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的创新之处,如作品中的象征主义手法、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对新时代乡村治理问题的探讨等。

陈彦表示,小说不仅仅是展示技巧,更重要的是对时代和历史有所贡献,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作家创作不仅要关注个体故事,还要关注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复杂问题,特别是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心灵的困境,是文学创作应该关注的重要主题。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探讨现代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