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快递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书快递

龙骏峰《拾光里的湘西》

来源:湖南作家网   时间 : 2024-01-31

 

分享到:

111_conew1.png

近日,湘西青年作家龙骏峰新作《拾光里的湘西》散文集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由吉首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湘西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田茂军作序推荐。《拾光里的湘西》是一本描写湘西历史地理、村寨文化和民族风情的散文集,全书分为六个章节,内容主要涉及苗疆边墙、古桥古道、乾州八景、湘西村寨、宗教建筑和书院文化。书中故事来自作者多年田野考察实地走访得来的第一手珍贵资料,通过白描式的写作手法和剧情式的细节叙述,以质朴的文风、深情的笔触,娓娓讲述湘西历史人文之美,生动展现湘西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让读者可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美好的阅读享受。


作者简介:

龙骏峰,男,苗族,湖南吉首人。现在民盟州委机关工作,系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湘西州作协副秘书长、吉首市作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喜爱旅游和写作,喜欢研究地方文史,实地走访了武陵山区600多个村寨,撰写了大量村寨文化文章。参与编纂《湘西民族文库》《湘西》《湘西州地名录》《吉首美丽村寨》《吉首民俗》《吉首故事》等丛书和图书共30多种。著有散文集《拾光里的湘西》。


新湘西·新作家·新书写(序)

田茂军

《拾光里的湘西》是一本值得关注的新书,因为它是湘西新作家书写新湘西的尝试与探索。

作者龙骏峰是湘西的普通写作者,就声名而言,并不显赫,因此,当他出现在文学视阈时,有着陌生的名字和崭新的面孔,但这并不妨碍他持久而又真诚热烈地书写故园、歌唱湘西。

湘西是一个行政区划,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但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文化湘西早已超越地理空间的范畴,包含着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风情内涵以及丰厚外延。

作者尝试跳跃出湘西地理尤其是纯粹风景的单一书写,将湘西自然风景的描绘与人文风情的记录、探索融合起来,既有主观感性的表达,又有理性冷静深入的思考,以此给读者呈现出一个多元立体的、多姿多彩的、置于当下视野的新湘西。

作为湘西本地人,具有苗族纯正血统的龙骏峰,喜爱旅游和写作,热衷地方文史和民族文化研究,实地走访了武陵山区六百多个村寨,每到一个村寨,他必定采访故老,寻访古迹,探寻逸闻轶事,进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发表了一大批融文学性与纪实性于一体的作品。他说,他从事文学创作十余年来,作品随写随发,从未作过专门统计。骏峰为人低调,矢志用文字守望湘西,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通过他的文章走进湘西、了解湘西、爱上湘西。他这本《拾光里的湘西》是他的第一本作品集,也是一本描写湘西历史地理、村寨文化和民族风情的文化散文集,以质朴的文风、深情的笔触,娓娓讲述湘西历史人文之美。如《乾州八景》就生动再现了乾州古城的自然风情和历史荣光。如《排捧苗寨:田野的奇迹》记录作者和友人走访两个同名排捧苗寨的故事,寻找晚清乡贤石文魁捐资修建的古桥梁的经历,文中还描写了两百多年来吉首、花垣、保靖及周边苗族地区先民筚路蓝缕迁徙跋涉的历史。作者通过白描式的写作手法和传奇性的细节叙述,书中很多故事来自作者田野考察实地走访得来的第一手珍贵资料,生动展现湘西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具有很强的民俗志书写与记录的特征,对于研究湘西地方民俗而言,也是一本值得参考的重要书籍。

骏峰因生长在湘西、生活在湘西,其文其作就自觉摆脱了“被描写”的状态,成为钱理群先生所言的“自己写”,和“他者”走马观花式的写作比较,他的写作无疑更主动,更可信,更亲切,更深入。读者从他的《拾光里的湘西》一书中,可以重新“发现湘西”,也可以重新“认识湘西”。

(田茂军,吉首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湘西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


部分节选:

《碗米坡》

从保靖县城沿酉水上行,五六十里后即到碗米坡,狭窄幽深的河谷到此显得开阔起来,两岸有许多人家,小小木屋掩映在苍翠松林中,露出一角黛瓦,极是美丽可爱。

河水碧绿而清澈,如翠如翡,在阳光下潋滟着鳞鳞银光。小船往来水面,划出道道波纹,将倒映在水里的蓝天白云揉弄成碎片。河流从远山蜿蜒行来,重峦叠嶂,川流不息,那种大开大合的气势令人心神激荡,为之倾倒。

这地方原来叫拔茅,是酉水河上有名的老码头,曾经几多繁华。当年从码头起步,近两里长的石板街沿山势一路向上,两边布满错落有致的古老吊脚楼。每逢赶场日,长街上熙熙攘攘,山中老农捕猎的野味,水边人家网捞的河鲜,还有从下江运来的日常用品、奇巧百货,从街头到街尾,琳琅满目,让拔茅老码头成了周边村寨老百姓眼里的“大地方”。本世纪初,政府在这里修建湘西州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碗米坡水库,拦江截流,高峡出平湖,拔茅古街被淹没湖底,往事如流水,滔滔东逝去。库区移民搬迁,在上游不远处另起新址并改名碗米坡镇,老码头开启新历史。

新建的碗米坡镇在水库大坝上游数里外,白色楼群坐落水边,倒影映在碧绿湖面,有小船划过,波纹远远荡漾开来,倒影时而破碎,时而复合,画面朦胧美丽。对岸山岭全是苍翠松林,偶尔露出楮红色的崖壁,古意苍然,令人心旷神怡。小镇不大,有一条“丁”字路,还有个小公园,公园门口连着酉水码头,大大小小的渡船随意横放。河边有两三家水上饭馆,招牌菜就是库区特产的鲜鱼。碗米坡的鱼在保靖很有名气,尤其是角角鱼和桂鱼,肉质鲜嫩肥美,用当地传统做法烹调,做成鲜鱼火锅,味道独特,令人吃了还想再来。

从码头望去,视野开阔,两岸青山相对,一汪碧水东流,目光尽头不可见处,即是土家族发祥地首八峒。村子位于黔山脚下,酉水北岸,相传土家族祖先有八个儿子,各住一个区域称为一峒,八个峒主合称“八部大王”,首八峒是八峒中的第一峒,后人在此修建八部大王庙四时祭祀。首八峒的先祖是农历六月初六生日,每年的这个日子,保靖、龙山乃至重庆酉阳等县的土家族人,都会聚集于此举行祭祖大典。首八峒现存有清代乾隆二年(1737年)所建的八部大王庙遗址,又叫首八峒遗址,这是湘西州唯一的八部大王庙遗址,在本地土家族人心目中有至高地位,更是研究酉水流域文化和土家族古代风土习俗重要文物。

酉水,又叫北河,在沈从文的文章里写作白河。二十世纪初,沈从文在保靖呆过很长一段时间,那是他人生中最难忘的青年时光。当时他在湘西王陈渠珍手下做文书,陈渠珍以保靖为中心,推行湘西十县联防自治,长年驻扎保靖。沈从文就是在保靖期间受陈渠珍熏陶,得到系统学习中国古典文化和历史的机会,同时又受从长沙来的印刷技师赵龟武影响,接触到了一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刊物,思想迅速发生改变,产生了想要去大城市闯荡的念头。靠陈渠珍资助,1924年9月,他从保靖出发前往北京,最终成长为一代文豪。沈从文对保靖怀有深厚感情,留下了《保靖》《学历史的地方》《一个转机》和《白河流域几个码头》等散文名篇,并在1986年初秋对从家乡来北京看望他的乡亲们说:“保靖是我走向人生的第一站,倘若老天爷还给我机会,我还想从沅陵坐船逆酉水而上,到保靖故地重游一趟。”那一年,沈从文已是84岁高龄。

青年时期的沈从文,多次坐船在酉水河上来回奔波,他肯定在拔茅老码头泊船作过停留。或许,还抽空到石板街上打了个转,察看小街古朴的风土人情,并为水边的吊脚木楼和两岸的景色所陶醉。河水清澈,万山苍翠,不断有商船溯水而上,成群结队的纤夫打着赤膊在石滩上奋力行走,河谷中回荡着响亮悠扬的酉水 号子。这一切景物,后来都化成了他笔下优美动人的文字。

从拔茅到碗米坡,岁月变迁,时代进步,湘西社会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有些事物从未改变,比如眼前的这条酉水,仍然还保留着当年沈从文描写的模样:那河极美丽,渡船也美丽……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