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评论

陈宇:向海洋深处进发——读长篇报告文学《“海牛”号》

来源: 湖南文联   时间 : 2024-09-03

 

分享到:

111_conew1.png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创新。在漫长的科技创新之路上,许多人攻坚克难、甘做默默无闻的“螺丝钉”,他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潜心钻研,如深海钻机,我们听不见声音,但能感受到它澎湃的力量。张雪云长篇报告文学《“海牛”号》,将笔触聚焦海底钻机“海牛”号首席科学家、“时代楷模”万步炎及其科研团队,生动刻画了以万步炎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工作者胸怀祖国、自立自强、勇攀高峰的家国情怀和进取精神,这种精神是民族精神、科学家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像一束光,深海之光,精神之光,照耀我们。

《“海牛”号》结构简洁、严谨,布局精巧,除序章和尾声外,共分六个章节。翻开序章,一幅宏大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蓝天辽阔,大海蔚蓝,亿万年的时光沉淀成浩瀚的海洋......”作者大胆地从新闻式语言中解放出来,让报告文学如散文般优美、宁静、自然。作品在故事与人物、时间与空间中来回切换,全面记述了“海牛”号名字的缘起,“海牛”团队如何突破技术封锁,攻克一个个“卡脖子”难题,实现“从0到1”、从落后到超越,钻向海洋深处的艰辛历程。

“国家落后于人的地方,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看到国家的海洋勘探技术落后于人,万步炎忧心如焚,不服气,也无可奈何。“为什么不行?凭什么不行?他在心里一遍遍问自己。”面对困境,迎难而上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心底滋生蔓延。“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无数次,这样反复地实验、失败、再实验。”始终面朝大海的人,一定会迎来春暖花开。“海牛”号以惊人的毅力和强大的韧劲,从零起步,0.7米、5米、20米、60米,到231米......一步步刷新海底钻探深度,让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作者以见证者的视角,抵达现场,获取大量鲜活的素材,力求展现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风貌,给人满满的正能量。

科研的道路漫长而孤独。14岁考上重点大学的万步炎,本来志愿填报的是航空航天和天文学,却被调剂到地质系探矿专业,误打误撞进入海洋勘探事业。1992年,万步炎受邀到日本开展海洋技术合作研究,一年后日本开出百倍于国内的高薪挽留,他毅然拒绝,回到祖国的怀抱,逐梦深蓝,在海洋勘探领域三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为我国向更深的海底挺进做出了卓越贡献。

“海牛”号的成功还得益于团队的集智攻关。作者另辟蹊径,通过万步炎身边的“小伙伴们”现身说法,从侧面讲述与万步炎之间的故事及各自的人生际遇,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多才多艺、富有人间烟火气的科研团队。“贤内助”刘淑英,“得力助手”金永平,“养牛”成员朱伟亚、全伟才、许靖伟、刘广平、唐文波、刘晓东,技工师傅田勇、王案生,左喜林……他们平凡而不平庸,在各自的岗位发光发热,个性鲜明又富有朝气。“在海上,空闲的时候,万教授会带着这一群年轻人在甲板上看星星,他们看见苍穹万里,繁星无数。”这个团队温馨、团结,像“大国重器”上微小的螺丝钉,闪烁着耀眼的星光,激励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奋勇前行。

国之所需,吾之所向。作品第六章重点讲述万步炎坚守师者匠心、立德树人、奖掖后学的精神。“比钻机更有价值的是,我的学生们成了一个个金刚钻”,万步炎一边科研,一边为国家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将经世致用的务实作风,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我们看到了万步炎“四有”好老师的另一面。创作过程中,作者始终将自己摆进现场,贴着人物写,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为饱满、立体的科学家形象。

每个章节,作者都精心书写采访手记,“几十年的呕心沥血,鬓发如雪,初心依旧”,六篇手记用散文的写法,文字灵动、心思细腻,凝结了作者抵达现场的所闻所思、所见所感,情真意切,使得这部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