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散文

庄居湘:一座江南古城的气质

来源:长沙晚报   时间 : 2024-06-05

 

分享到:

未曾去过也未曾认真研究过绍兴。提到绍兴联想最多的便是鲁迅故乡和他笔下的江南水镇。今年,正是“四月江南暑尚微,虚堂初换葛衣时”,我参加由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循迹溯源·文化绍兴行”百名文化记者采访调研活动。短短几天,随着循迹溯源采访的深入,我仿佛走进历史深处,穿越了绍兴上下几千年。再回首,眼中的绍兴不再仅仅只有小桥流水的别致,不再只是吴侬软语的小家碧玉,更不再是那不起眼的邻家小妹啦,而是令我敬仰的集古气、文气、骨气于一身的大咖!

城市是有生命的,也是有个性和气质的。城市气质是独特的历史与人文地理长期交融积淀的结晶,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绍兴是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但是当你走近它时,却发现它具有另一种内在气质,那就是古气。何谓古气,《梁书·文学传上·吴均》中有“ 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古气指文体之气,这里将其借用为城市之气。

绍兴的古气来自它悠久的文明史和2500年的建城史。我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的河姆渡文化是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而绍兴离河姆渡遗址不到100公里,说明从河姆渡文化开始,这里就诞生了文明的源头。大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夏朝的奠基人,更是历代传颂、家喻户晓的治水英雄,这位大英雄与绍兴有着很深的渊源。绍兴境内的会稽山早先叫茅山,大禹治水告成后在这里召集诸侯论功行赏更名为会稽山,会稽即“会计”,这也成了我国会计制度的发端。大禹早年在绍兴娶涂山氏为妻,晚年东巡驾崩又归葬于会稽山。4000多年后的这个四月,在绍兴会稽山麓古木参天的大禹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区,我们一行到此无限景仰地祭拜了这位先祖。《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姓姒名文命。”而绍兴大禹陵外有个禹陵村(现为社区),那里人多姓“姒”。上古八大姓都带有一个“女”,如“姬”“嬴”,而“姒”姓就是其中之一。据说,全国只有2000多人姓姒,基本集中在绍兴。一个“姒”姓禹陵村的存在,顷刻让人觉得绍兴格外古朴厚重。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尽人皆知。它就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绍兴。其实,越王勾践还干了一件大事。公元前490年,勾践命辅佐大臣范蠡依地势、交通等自然环境建立了越国都城,绍兴的城市建设自此开始。而这一故事中的范蠡,后弃官经商致富,世传为陶朱公,被后人誉为“中华商圣”。“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越国美女西施,就是越王勾践对吴王夫差实施美人计的女主。

从越国建都至今,绍兴历经2500多年风雨,城址不变。而绍兴地名的出现也将近900年了。公元1129年10月,在金兵的追击下,宋高宗赵构南逃至越州,12月,复由越州出奔台州、温州等地,次年四月,重返越州,越州两次成为南宋临时首都。1131年,赵构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改越州为绍兴,并升格为绍兴府。

绍兴充满文气。文气本指文章的气韵风格,亦指文脉,有时也形容某人文雅。这里用来形容城市的一种气质。

绍兴是一座文化浸润两千多年的城市。行走其中,你就会发现它其实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全市各级文保单位达197处之多,仿佛每一座石拱桥、每一块青石板都在述说历史。在越城区,只需步行,你就可以轻松地从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走到明朝徐渭的青藤书屋,再步行至南宋诗人陆游为前妻唐婉题写《钗头凤》的沈园游览。随便走走,一座不起眼的小桥旁竟立着一块石碑:晋王右军题扇桥。据说,王右军即大书法家王羲之当年路过此桥,见卖六角扇的老婆婆因扇子无人问津满脸愁容,顿生恻隐之心,便提笔在她的扇子上题字,扇子身价倍增,老婆婆大赚了一笔。再看看小巷深处,那泛着油光的青石板路两侧,粉墙黛瓦的屋宇内外,到处印有王羲之的帖、贺知章的诗、陆游的词、徐渭的书画……徉徜大街小巷,书香幽幽,文气习习。

这里文源渊远,文脉流长,以历史时间为轴来看,绍兴大地有新石器文化、大禹文化、古越文化、名士文化、书画文化、唐诗文化、宋韵文化、阳明文化、鲁迅文化等。这些文化像一座座高峰矗立在人们心中。东晋王羲之虽原籍山东琅琊,但定居山阴(今绍兴)。在书法方面,他一变魏晋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体,与钟繇并称“钟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上巳,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雅集,流觞曲水,饮酒赋诗,乘兴写就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王羲之因此被后世尊为“书圣”,而兰亭也因这场曲水流觞的风雅,成为书法圣地,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兰亭书法节,吸引无数文人墨客竞相前来。而作为中国泼墨大写意绘画的开山鼻祖,明朝的徐渭,生于绍兴长于绍兴,却没有王羲之这样潇洒,他一生坎坷,九次自杀未遂,自嘲为“一个南腔北调人,几间东倒西歪屋”。在绘画方面,冲破前人因袭的种种藩篱,彻底摒弃传统工笔技法的约束,将花鸟画的抽象境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辟了文人画的新天地。徐渭别号青藤道士,石涛曾言:“青藤笔墨人间宝,数十年来无此道。”齐白石则有句:“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郑板桥则自刻一方印章:“青藤门下牛马走。”

比徐渭大49岁,同为明朝的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故里也在绍兴。王阳明又叫王守仁,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10岁迁居山阴。他提出“知行合一”观,创立了“致良知”学说,又称“心学”。他是我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和高峰,其思想流传至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至今仍受重视。

绍兴人杰地灵,在秀山柔水、吴侬软语中竟透着至柔至刚之气——骨气。何为骨气?骨气,指人为刚强不屈的气概,指书法为笔力的雄健气势。如果指城市,应是文化鲜明的以敢于开拓与担当、敢于斗争与牺牲、忧国爱民与坚贞不屈为主的公共精神。

这种精神基因可以从大禹治水开始追溯。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帝让禹父鲧治水。鲧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鲧死后,禹受命继续治水,来到绍兴之地,他反其父道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大禹治水亲力亲为,《韩非子·五蠹》记述大禹“手执耒锤,以民为先”。新婚四天便离家治水。尔后8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这种身先士卒坚韧不拔与抗击洪水的斗争精神,公而忘私不怕牺牲的担当精神,不拘旧法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更深地注入到了绍兴人民的精神基因之中。

千百年来,人们传颂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其实推崇的是刻苦自励、发奋图强的精神。《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称其有“禹之遗烈”。无论是大禹治水的精神,还是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都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也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历朝历代的绍兴人。绍兴文化名人中那种不媚流俗、不拟古人、天马行空、我行我素、奋笔状世的思想境界就体现了这种精神。王羲之创造了“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体,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杨维桢独创“铁崖诗体”,徐渭创建了大写意青藤画派,张岱的散文自成一体,赵之谦的篆刻独步艺苑……在思想理论上,王充的“求实诚”“疾虚妄”、王阳明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张岱的“物性自随”说、赵之谦的“野拙”等等,其实都有不屈精神。

在忧国爱民方面,每逢国难都有绍兴人挺身而出,为民请命、为国牺牲充当脊梁式人物。毛泽东曾写道:“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徐锡麟、秋瑾、陶成章史称“绍兴辛亥三杰”。徐锡麟从小以越王勾践为偶像,曾言:“会稽乃报仇雪耻之邦……宁能无卧薪尝胆沼吴复越之志乎。”秋瑾曾写《剑歌》:“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此方英尽。”面对敌人枪口,他们坚贞不屈,从容就义。“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民族脊梁”鲁迅、开国总理周恩来等绍兴籍人士,也纷立潮头,追求独立、自由、民主、科学、爱国、进步。毛泽东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