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讯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闻资讯>天下文讯

慕明:用推想建构故事,以思辨认识技术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 马浩然    时间 : 2023-04-18

 

分享到:

随着ChatGPT的爆火,有关人工智能的讨论也热度不断。作为一名具有前沿技术背景、跨学科阅读兴趣的推想小说作者,慕明的首部作品《宛转环》围绕“科技”通过细致深入的线索勾连,编织出了一个丰富隽永的环形时空。她是如何将技术背景和文艺创作相结合,用思辨与想象建构故事的?近日,本报记者为此专访了慕明。

将迭代思维融入创作

10年软件工程师的经历,让慕明一直关注着技术的发展、变化,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慕明说,自己从事创作,是受其自身的阅读兴趣和经历、知识性读物的启发,以及对现实问题回应的需要三方面合力影响。

慕明从小就喜欢阅读,中小学时期读了大量的科幻作品。但大学学习信息科学后,慕明感觉自己读过的科幻作品更像一种概念游戏,没有真正触及当下所面临的技术问题,也无法对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做出较真实的推演。后来,加拿大行为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的《机器人叛乱》给她提供了创作的思路。“这本书讲的是信息如何改变人类的心智模式,作者通过概念推演的方式,抽丝剥茧地去探讨一个抽象、复杂但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这给了我方法论上的启发,促使我开始自己的创作。”慕明说。

慕明真正的写作始于一个网络中篇小说征文比赛。该比赛只要求2万字到5万字的体量,这对初出茅庐的她来说,是一次不错的无门槛起步机会。就此,她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并在创作的前几年以参加各种中短篇征文比赛为主,通过有截止日期、有反馈的比赛推动自己坚持创作。

写作初期,慕明受与其有相似背景的特德姜和刘宇昆的影响较大。他们对技术的思辨,会从业界切身经验的角度出发,比较理性、严谨。而这恰恰满足慕明的需要,她想写对真实的业界、真实的问题有深入思考的作品。在写作几年后,则是一些不那么“科幻”的作家,教给了慕明更多更深入的东西,比如科幻“新浪潮”代表作家之一的厄休拉勒古恩、诺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这些作者及其作品教给她的更多是观看世界的方式,更接近于“道”,改变她写作的侧重点和完成方式。

慕明喜欢采用迭代思维,很多作品完成、发表,甚至是获奖后,她仍会根据外界反馈和自己的思考不断修正乃至重写。在《宛转环》成书过程中,为将全书做成一个整体性比较强的文本,慕明对许多篇目进行大规模的重写和修改。其中,她不断变化、进步的观念和写作能力也随之融入新的创作中,作品中表达的技巧、能力和侧重都有了新变化。慕明承认这种方法可能有点“吃力不讨好”,产量较低的同时,大改或者重写的作品也很难获得读者重新关注的机会,但她觉得,“对于新作者的第一本书,还是希望能精益求精,做各方面都更扎实的可以留下来的工作。”

在故事中展现“技术”所具有的可能性

《宛转环》这部小说集是慕明从2016年开始创作以来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书中的作品风格、题材各异,但都围绕着某种广义上的“技术”进行思辨和推想。在慕明笔下,“技术”成为故事的主体。“技术提供的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它只提供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慕明说,她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在故事中展现“技术”所具有的可能性。

为了将抽象理论以文学的语言写到故事里,慕明主要运用“概念突破”的写作技巧,用故事情节的推动概念演进。与很多天马行空的科幻作品不同,《宛转环》里大部分作品都是基于真实的技术和理论进行推想,考察在不同语境下,这些真实技术可能带来的种种后果。例如,《假手于人》中的神经信号手环是Meta元宇宙框架中的真实组成部分,整个故事可以看作这个技术的一种应用可能。《铸梦》看似是架空的历史科幻,但关于人工智能算法和核心问题的高层次思辨也是基于真实的前沿理论。慕明认为这与自己的工作经历有关,“‘科幻’是将来有可能发生但还没发生的故事。对我来说,最好的科幻是‘推’出来的,而非写出来的。这也是我更愿意将自己作品定义为‘推想’而非‘科幻’的原因。”

在慕明的作品中,主角(们)通常都有一个非常关心的抽象问题或者技术问题作为他们的行动动力,经历种种尝试和考验后,获得了对这个问题、自我和世界的新的认知。“主角(们)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研究者或者工匠的属性,这保证了他们的行动、故事情节可以和概念演进同步进行。”慕明说。

“我们在面对许多现实问题时,最急需的正是对抽象复杂概念的深入推演能力。”慕明期待通过塑造这样的人物,带起故事和概念推演,让读者也能和主角(们)一样,在故事结束时对这个抽象问题获得新的认知。她在作品中采用不同的叙事角度,从多方位展现技术在故事中的各种可能,鼓励读者代入不同视角,自主地去深入理解、思考、感受,作出自己的判断选择。

慕明建议要用“升维”的思维方式来面对真实的世界,“对问题有深入理解后进行的复杂思辨”。《宛转环》的一个主概念推进线即是“升维”。何为“升维”?就是从低维向高维进化,让人站在更高维度去观察、思考,寻找事物的更多可能性,从而得到更高层次或更深度的理解。在慕明的故事中,从二维到三维空间、从三维到四维空间都是通过构建“宛转之形”实现的。“宛转环”成为她“升维”的手段,以此在故事中传达自己的思考与求索的同时,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面对AI,“眼睛”和“心”更能体现创作者,或者“人’的价值所在

《宛转环》书中预见了ChatGPT类似的可以进行创作的AI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对更远的未来做出了推演。对于ChatGPT的出现,慕明表示,“作为有技术背景的创作者,我非常兴奋能看到‘技术+创作’的大趋势能真如想象中一样突破圈层,形成更大的浪潮,这对我们是机遇也是挑战。”

慕明认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使信息流动的壁垒不断降低,使更加“平等”的交流成为可能。比如印刷术的普及,使得书籍不再是精英阶级的专属,印刷品的大规模传播成为可能,带来了新的思想浪潮;移动互联网和短视频简化了信息的发布、制作和传播,使视频制作这种以往由电视台掌握的资源和技术平民化。这些都反映出,技术的进步打破了曾经的壁垒,使得信息和能力等资源向下兼容,降低使用门槛的同时拓宽了应用范围,让更多人得以参与到技术使用和创作中。

如今的AI创作技术把分解的信息重组成新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形式的壁垒,这一点在AI绘画中表现尤为明显。没有受过绘画训练的普通人只要输入几个提示词,就能“画”出和专业画师作品形似的娴熟画作。在慕明看来,这是一个类似于“管道化”的过程,“科技发展使得某种曾经的技术壁垒不再是创造增量的关键路径上的一部分,而是成为新生态中基建式的稳固存在”。

“文艺创作是个古老的黑箱,在技术的助力下,我们即将迎接打开黑箱、重新定义和评估的时刻。”AI创作可能正在或者将会把如今的很大一部分创意工作“管道化”,从而解放一部分生产力,刺激我们思考“如何在此基础上看待和辨别人类心智劳动的真正价值,如何定义创新”等问题。但慕明也强调,AI以技术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创作的工具,或者说是可能性,但是怎么利用工具创作,要创作什么,为了什么而创作,则是创作者或者说“人”的选择。就像她小说中写道:“当‘手’可以被复制、被模拟、被增强的时候,‘眼睛’和‘心’会更能体现创作者或者‘人’的价值所在。”

关于未来的创作计划,慕明希望继续写短篇小说保持状态的同时,实践、练习新的写作方法。而对于长篇,她有比较宏大、复杂的系列计划,会结合工作和生活经历,尝试以现实为基础但又带有推想成分的全景式故事。“以前没有完整长篇的创作经验,我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学习、完成,从而为读者呈现好的作品。”慕明说。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