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文学阅读>散文

刘伟林:梅山·美山

来源:中国艺术报   时间 : 2023-09-22

 

分享到:


汽车在曲里八拐的翻山道路上蜿蜒前行,载着一车欢声笑语和聊天记录,去了一趟深藏在山旮旯里的湖南益阳安化梅山文化产业园。

翻过小石子铺开的小坡,远远地看到古色古香的牌门和若隐若现的吊脚楼,坡下就是水磨坊,这些没见过真实水轮驱动磨盘的人,都情不自禁地小跑过去,摆开推磨架势拍照,又是一阵欢笑。当地人说,这水磨榨油坊,水流再大点,就可以自动推磨榨油了。梅山主产茶油,满山的茶树茶籽,为市场倡导的纯压榨茶油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景点梅山,纯天然的美无处不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榨油坊前面不远,两杆青石块垒成的圆矩形“石笋”,有三四层楼高,头上还顶着几缕枯黄的茅草,耸立眼前,增添了梅山的神秘感,更让人心生敬畏,隐约感觉其中必有异说。果然,山里人介绍说,这是梅山人自古崇拜石头的一种习俗,石柱不知经历了多少老人们接续劳作。

相传,梅山先民称为峒民,与岩石结下不解之缘还是在巫文化影响时代,把岩石视为灵物,当作信仰和崇拜的偶像,不少父母要为儿女看“八字”,如果子女“八字”太大招不住,就挑选一个吉祥如意的岩石作为“寄娘”。逢年过节备香烛纸钱、三牲、供果去顶礼膜拜,把“石寄娘”当成保护神,保佑儿女们健康成长。还有“印心石”的传说,“印心石”意思是印在心里,若有人常到此石头上读书识字,定能背得熟、记得牢。相传有一个放牛娃,就常爬到这块石头上看书学习,居然真的记忆惊人,参加科考金榜题名,官至兵部尚书、两江总督、太子少保,他就是清代博学奇才陶澍。

石头本是岩浆迸裂溢出冷却所成,自然没有生命,更无神力,一旦被人赋予某种超自然力量,加上很多机缘巧合,山民们便搂草打兔子,功全归咎于石头了。说实在的,我不信这些,但是“石笋”高耸,直立而上,用碎石块垒成圆柱体矗立入口路边,如两尊门神,孤立傲风,经久不倒,不得不佩服这些堆砌“石笋”的人的伟大,这里面蕴含的是梅山劳动人民的智慧,真乃巧夺天工!当然,崇石传说肯定是一种精神寄托,不过借用古人传说,增加一些神秘色彩,让人敬畏三分,不敢亵渎。

警惕地走过“石笋”,路过小池塘,一座古色五层塔式牌坊映入眼帘,四角昂头尖翘,方方正正,给人以古朴而又不失庄严,美妙而又肃穆之感。金色的行楷字体“桥牌景”嵌在古铜色的木板上,挂在一二层塔牌中间,十分醒目,一看便知,景区入口到了。牌楼左携池塘及边上的灌木林,右依高山及山坡上的高大松树。走近了,才发现全是木式结构,卯榫勾连,不得不佩服中国木匠架构稳固和独特的技艺。

从塔下穿过,一条宽两三米,块块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弯弯曲曲地沿着山形排布向前,小路右边是青山,左边是梅山小屋,沿青石路边线,线条样地被牵引而去。小屋全是木制,二三层楼高,青瓦檐廊,墨黑的木架立柱,板桩结构楼房,古色古香,与古老的路、高大松翠墨色的山浑然天成,和谐搭配。屋后一池水塘,水波不起,一平如镜,搭上幽静幽径,山气雾霭,细雨迷蒙中勾拉出内心深处的少儿时光,此景、此楼、此路、此山、此水曾经在我骨髓里流淌过,在记忆深处被一丝丝地抽出来,缠绕在心尖尖上。

老屋的松木香从记忆深处慢慢释放,家乡的自然环境美好但日子艰难,味道古朴纯真与物质丰盈的美好生活,如同鱼和熊掌一样不可兼得,心中感觉既亲又恨,既远又近,既新又旧,既爱又惧,故乡的老屋如身体的毛细血管遍布大脑,时不时地一点一点地渗出大脑皮层,放电影一样闪现。

进山时,雨已经停了。踏上木楼,住进木板房,看着木板墙、木花格子窗,无数个首尾相连的“卍”字映入眼帘。躺上木架子床,一股淡淡松香飘入鼻孔,农村长大的我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异常兴奋,动若脱兔,四处观瞻,呼朋引伴,拍照过瘾,大叫爽啊!好一个闲情逸致好住所!

才住下,雨又开始下了,如薄纱披肩,如银针走线,如流星穿空,赶走了路上的同学行人。

开餐了,是早就定好了的梅王宴,六十七人,开了八桌,没有酒,只有米饭、茶水和菜肴,同学们随意而坐,不多时,香辣耳尖、云台小笋、瑶架锅、马帮肉、排帮鱼、苗峒鸭、五郎鸡、砧板腊肉、梅山山珍等菜一一端上桌来,这帮年青人在哪里都能找到兴奋的G点,边吃边热闹起来,拿彼此的名字调侃,齐声高喊“淑珍淑珍,情深意真。”叫淑珍的那一桌也不甘落后齐声高喊:“蔡明蔡明快报菜名。”这桌完了那桌上,“雪云,雪云,冰雪机灵。”你方唱罢我登场,将一个梅山云轩楼掀翻了天,搅得热气腾腾,把欢笑抛洒,像梅山铺里的扳道工一样,硬生生地把梅山扳回到往昔节日气氛里。没有酒,居然有一桌人还夹起块块腊肥肉碰起来,人家没酒碰茶,他们却肉碰肉,自得其乐,“哈哈哈,年青真好!”到处可以找到快乐的驿站。

我们住的房子临水而建,檐廊以吊脚姿态撑在高出池塘水面约两米处。饭后的梅山又开始下雨,最喜欢雨的我,索性坐在吊脚楼廊檐下,看屋檐下挂着的水帘,滴滴答答,点出水面上一圈圈涟漪,不出喝一杯茶的功夫就哗哗啦啦大起来,雨线插入池中,击出层层水波,在水面上绣出一朵朵水晕花开,如一张张仰面摊开的笑脸,感觉就是舒服,舒服久了就会贪婪,贪婪了就这样坐着、看着,呆呆地赏析小雨绣出的一村山水,听着雨水奏出的天籁之音,朋友在楼上吵闹半宿,我就在楼底檐廊下听了半宿的雨。

天黑前,雨停时刻,池塘堤坝上燃起了篝火,火光在薄雾夜色中填充了温度,于是,将善男信女们挑逗起来,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空气中撞击出“嘣嚓,嘣嚓,嘣嘣嚓”的强烈节奏,这群都市圈养的女人男人,便在山间野水边扭起了曼妙的身姿,有自由奔放、有柔情似水、有轻妙慢三、有激情快四,有如狼嚎虎啸马嘶龙吟,有情歌甜甜、有幽怨绵绵,不把山谷幽静的空气炒热,不把烟锁楼台雾锁山巅的梅山烧熟,不烤出城市的模型,他们是不会放手的,可是把天宫惹脑了,雨铺天盖地从倒扣锅盔似的梅山天顶浇下来,跳舞的人、歌唱的人、赏篝火的人情不自禁地堕入雨中,让雨淋遍全身,呼啦啦地躲进亭台,看着篝火慢慢缩小,没有了气焰,人也走了,三三两两地撑起伞从檐廊边走过,才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有,热闹是他们的,我只是这山上的一颗树、一颗草、一粒土一样,没有人在意,在与不在,活与不活,当然这是个人的选择,有人喜欢撒欢,有人喜欢安静,人各有志嘛,既然都走了,我也就爬上楼梯,摸进客房躺下了。

我一直有早起的习惯,不论当天睡得多晚,就如定了时的闹钟,能准时在早上五点醒来。

醒来时天已微明,既来梅山,我岂肯错过山水雾雨、静谧的梅晨。悄悄一人下得楼梯,雨细如狼毫在飘,薄雾似蛛丝笼罩。踱步小路,听皮鞋叩击古青石板“哒-哒-哒”清亮的声响,脑海浮现古老的街巷,一个披长衫的人穿梭在或两汉、或唐宋、或明清、或民国古巷情形,青衣长袍,不急不慢,倜傥潇洒走一回。这景、这街、这楼、这山、这水都属于我一个人,和谐合拍,这才有了终于找到自己的感觉。

穿过石板路,走过横跨梅山塘的梅林桥,桥长三十二米,宽五米,也称风雨桥。古代,它除了联通鼓楼、田埂,承担交通功枢纽外,也是村民农闲时、雨天时、夏夜纳凉时休息、聚会之场所。清嘉庆戊寅年间,就在桥北建造有一座石磨风水塔,美名雪芳塔。曾在桥中设有神龛,为供奉桥神菩萨之用,桥塔、桥神共守四方,保佑梅山千家安宁万户安康。如今,桥中神龛不见,只留有桥头风水石塔,塔高四层,带有明显或佛或道文化意味,第一层正面“雪芳塔”三字,尽管饱受日晒雨淋山风吹,但依然模糊可辨,第二层正面刻有古双龙图案,双龙中间一个大大地“吉”字,不过与现代汉字“吉”又稍有区别,“士”下不是“口”,而是一颗心,取义为心上有“士”乃为“吉”,因“吉”代表吉利、吉祥,因此被游人摸得贼亮,是不是也有纪念梅山人信奉的“吉娘娘”之意,无从考证,但有如此神物镇守,也难怪每次过桥,我总是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忐忑不安,唯恐惊动桥神,惊扰风水。

沿着梅山塘周边石子路走上一大圈再直行,便来到“双隆桥”,因该桥始建于明隆武年间,建成于清乾隆年间而得名“双隆”。据说,此桥并非梅山所有,本位于安化县乐安镇,属于“舶来品”。传说该桥曾经遭受过雷击,引起火灾,烧毁部分,为保护该桥,设计者将它仿古复制到此。

穿过“双隆桥”,顺路而上,右拐,是聚仙亭。传说,每到春暖花开时节,花仙子便约来众仙在此相聚,赏花踏青,吟诗作对,弹琴相悦作乐。迈入亭厅,正中摆着三把雕龙古朴木椅,摇了摇,还很沉实,落座正中,幂想我本仙家,此来偶遇众仙,思想神交,许诺但愿能常相守于此,待退休颐养天年之时,再来相会,赏山花烂漫,听溪水潺潺、山鸟和鸣,看“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恍惚中与众神拜别,登楼远眺,山气萦绕,层峦叠嶂。回看梅山、梅塘、梅楼,相互倒影,亦诗亦画,真亦假来假亦真,真真假假,欲辩已忘言。

出得“聚仙亭”右转,“双隆桥”左拐,又是一排依山而建的古朴民宿,全木结构,仿汉建筑,楼前屋檐下长条红灯笼高挂,门前门框上红对联紧贴,和早上静谧的山村,浑然天成,融为一体,也增添很多神秘色彩,秘境追踪,拾级而上,一桩桩木楼依势坐落,除了脚下台阶透露出一点现代工艺技术外,连空气里都能闻到古老文化的味道,这里有茶室、民宿、书吧,功能齐全,很适合压抑匆匆者疗养心性,放松心情,结庐仙境,飞鸟相伴,此中真意,哪是人间,分明置身仙台。

随着天色逐渐放亮,清脆的鸟鸣,唤醒了寄住的游人。阳台门拉开,一红衣女凭栏远眺,小北歌声调情,美女雀跃欢呼,划破晨空,又将开启一天的梅山游园。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人未辨,声先到,梅山塘堤坝上“四方亭”边走来一人,定神细看,偶遇的是张雪云老师。“是的,享受美山美水的何止是我一个。原来还有美女老师啊。”可面对老师的映景之诗,我居然理屈词穷,无言以对了,被迫迎合,一个哈哈算是回应,也用亭上一幅对联“日出扶桑春如画,月禅流水遇知音”以印证、映景。

有趣的是,恰恰此时,水面划来一叶竹筏,一同学从吊脚楼廊檐下冒出,一根竹竿,左挥右舞,直奔池心而来,好生艳羡,忍不住驻足坝上观看。

雨淅淅沥沥,越下越大,我一手撑伞,一手托着老师的胳膊,成了同学们山中风景,诗情画意,看风景的同学在楼上看我们,山水楼阁和他们装饰了我的眼帘,我们装饰了楼上同学们的笑和梦。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