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讯您现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网>新闻资讯>天下文讯

探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

——中国作协2023“中国一日·走近中华文明”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在全国各地开展

来源:文艺报 | 康春华   时间 : 2023-08-11

 

分享到: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地处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地南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遗址主体为距今约4000年的石砌城址,城内面积逾400万平方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史前城址。这是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6月26日至7月5日,中国作协2023“中国一日·走近中华文明”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来自中国作协各团体会员单位的40余位作家就地下沉,深入各类文化传承发展现场进行实地调研,采访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一线人物,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认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新时代文学创作的不竭动力和灵感源泉。

探究华夏文明起源

记录文明赓续的中国故事

坐落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的石峁遗址,是距今4000年前后东亚地区目前已发现规模最大的城址,为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和古代先民精神世界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近年来,陕西作家朱鸿持续关注石峁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进展,创作发表了多篇作品。此次“中国一日”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中,他深入发掘现场、文物展室、修复医院等地,详细了解遗址保护利用等情况,深深感到,“石峁遗址蕴藏着华夏文明的源头密码,由此可见,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是何等漫长、艰辛而又伟大”。

凌家滩遗址是一处距今5800至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被认为是“中华文明起源时代曙光升起的地方”。安徽作家余同友走访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该遗址的历史背景、规划布局、功能性质、社会发展程度进行了解。他说,“中国一日”对他人而言或许是平凡的一天,但当他走近凌家滩,感受中华史前文明的曙光,因这缕光,“宅兹中国”的每一天都是极富意义的一天。

江西作家王芸深入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先后采访了考古、布展、文物修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了解出土文物重要的考古价值,收集考古挖掘过程中的动人故事。当她听到保管部工作人员讲述如何发现一枚刻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墨字竹简的故事,为之深深感动:“这些由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哲人写下的句子、表达的思想,依然在影响着我们,并将继续影响下去。”

广西花山岩画景观是中国第一个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壮族作家黄鹏走近花山岩画,不仅亲眼看到了古骆越人高超的绘画艺术,更感受到古代骆越民族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他在文章中写道:“这个古文明悬于崖壁,俯瞰苍生,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山水共生,与天地共存。尽管历经浮沉跌宕、经受风雨侵蚀,其高远的立意、深刻的内涵、丰富的气象,仍鲜亮如初、夺人眼目。”

走近中华文明,作家们步履不停。在赤峰红山文化遗址,在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湖北博物馆,作家们在考古挖掘和文物保护一线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挖掘文明传承的文化故事,追寻新时代文学的文化根脉。大家表示,身为作家,深入历史现场聆听文明的跫跫足音,记录生动鲜活而深刻的文物故事,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加强文物价值的阐释与传播,不仅能让考古遗产重新焕发光彩,更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领略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

守护文明火种

涵养新时代文学的精神源泉

“做漆艺有句俗语叫‘人磨漆,漆磨人’,制作师一定要有耐心,要有对技艺的执着和坚守。”湖北作家熊湘鄂走进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探访楚式漆器的髹饰技艺。他亲眼目睹了非遗传承人的上漆手艺,聆听了文物背后的漆艺故事。他说:“让古老的楚式漆艺在保护传承、文物活化中绽放光彩,文学创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有所作为。”

在多次深入东莞市大岭山镇莞香文化博物馆参观采访后,作家周齐林感触很深。他说,非遗项目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深刻的文化内涵、精彩的动人故事,对于推动文化传承,特别是乡村文化的传承和振兴起到铸魂塑神的重要作用。他表示,将以此为契机,创作一系列反映非遗文化的文学作品,为非遗传承书写贡献文学力量。

商河鼓子秧歌的传承与发展,是公安作家苏雨景感兴趣的课题。她关注古老的非遗文化如何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古老的艺术形态又如何不断“返本开新”、绽放异彩。“两千年非遗生生不息,一招一式里都铭刻着中华的‘根’与‘魂’,我要创作出展现商河鼓子秧歌新时代风采以及非遗传人朴素情怀的文学作品,为弘扬非遗文化添砖加瓦。”她说。

从南海边上塔洋镇的琼剧舞台,到大西北年轻的兵团城市可克达拉;从儒学深厚的孔子博物馆,到现代性十足的南京“世界文学客厅”;从运河文化的数字陈列与展品活化,到青海上孙家寨村的清代经史子集典籍……在以“走近中华文明”为主题的文学主题实践活动中,作家们躬身探索、调研采访,从丰富的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以文学的方式守护文明火种,涵养新时代文学的精神源泉。作家们纷纷表示,将以扎实丰硕的创作成果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积极贡献。

创新表达方式

多媒介呈现文化寻根之旅

文明的探寻、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全媒体时代的各种新媒体手段。在此次“中国一日”文学主题实践活动中,作家们纷纷创新方式,以视频直播、短视频、公众号图文推送等方式,记录自己的文明探寻、文化寻根之旅。

“这里是‘中国一日·走近中华文明’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的现场,我将在一天的时间里深入采访钟山石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爱上这里。”化工作家郝随穗化身为视频主播,带领观众一道探寻源远流长的钟山石窟文化;在黑龙江作家邹本忠的视频日志里,他带领观众沉浸式领略北大荒书法长廊的书法之美与信仰之思;自然资源作协的作家张艳将大运河沧州段的沿途,以视频方式加以呈现,重在突出千年运河生生不息的生命温度;福建作家张晓平用内涵丰富、制作精良的视频,向观众“讲述”了自己与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个人与一座城”的生动故事。

辽宁作家李铭走进沈阳故宫,拍摄了许多视频素材,自己写文案、配音、配乐并剪辑成一个1分46秒的短视频在平台上播放,收获了上万的浏览量。“虽然我的工作单位与沈阳故宫就一墙之隔,但越是眼前的风景越容易忽视。故事就在身边,作家永远需要有发现的眼睛。”

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包宏烈介绍,此次“中国一日·走近中华文明”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的覆盖面广,中国作协46家团体会员单位中有45家参加。作家们的积极性很高,所到之地遍及全国30多省的(数字)历史遗迹、文化名城名村名镇、园林古建、文博场馆、文化研究机构、民俗发源流传地、手工艺之乡、非遗文化传承地等,在调研、采访、创作之外,大家还充分利用各类网络新媒体手段记录下自己的探索之旅,增强了传播力,让更多人领略到博大精深的文化之美。

关注文旅融合

书写助力乡村振兴的文化篇章

如今,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指引下,文物古迹、地下文物、红色资源、历史街区、传统村落、中华文化标识等,一切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都被纳入了保护范围。

深入历史文化遗存的现场,作家们发现,将文物保护利用融入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既兼顾了文物安全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更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显著的文化助力。

在胜利油田功勋井华八井、营二井、坨十一井,石化作家姜化明对新时代如何彰显石油工业遗产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功勋井是传承胜利石油人艰苦创业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勋井的开发利用,展示了‘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精神气魄,展现了工业遗产的时代魅力。”他说。

在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的刀郎农民画乡,农民画家们颂扬党的富民政策,讴歌新时代、新生活,用画笔描绘出了新农村、新风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家段蓉萍面对一幅幅满溢热情的绘画作品时表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新疆文化旅游纪念品市场地位日益凸显,刀郎农民画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和民俗代表性,“在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帮扶下,文化带就业、促增收效果明显,更多的农民拿起了画笔,亲手绘出自己的幸福中国梦”。

浙江作家周华诚关注的是径山茶文化从文化传承到产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他先后走访了相关的非遗传承人、茶艺师、茶空间民宿主理人等,了解到茶叶经济的飞速发展让非遗传统文化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此次文学实践让我深入径山村,了解历史和当下的美好故事。我想以径山茶为题材,挖掘背后的文化力量,创作出有分量的作品。”

类似的文物遗迹生产性保护的事例还有很多。在天津长芦汉沽盐场、四川乐山大佛景区、沧州大运河文化带、河北正定阳和楼等地,作家们走访遗迹现场,关注文物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情况。如同他们在走访中所感受的,丰硕的考古成果活化了历史场景,让更多人领略到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而许多在这片土地上依然“活着”的文化景观,在合理的保护利用措施下,历经千年仍焕发着勃勃生机。“作家们应当用属于文学的方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他们的感悟和愿景。


湖南省作家协会 | 版权所有 : 湘ICP备05001310号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